10.18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孩子在幼兒時期對媽媽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寶寶頑皮不聽話,我們的情緒可能瞬間爆發,難免會對孩子講一些“氣話”,但天真的孩子不會分辨判斷,往往就會當真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不久前,芽芽媽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一位全職媽媽一天晚上帶孩子遛彎,因孩子調皮不願回家,幾次勸說無效,最後媽媽實在是忍無可忍了,賭氣跟孩子說:“你再不走,我自己走了!”隨後轉身離開了,本想著孩子會很快跟上,誰知等孩子回過神來竟信以為真,驚恐慌亂地尋找媽媽過程中,不幸被車撞倒,最終孩子因搶救無效,再也沒能醒過來。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原本玩意正濃的孩子,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遊戲上,當他轉頭突然找不到家長會讓孩子產生恐懼、驚慌失措,在起身瘋狂地尋找家長的過程中,早已無暇顧及周邊的環境,脫離家長視線的孩子,往往是不安全的。

日常生活中,類似“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自己玩吧,我走了!”這樣的話可能你我都有說過,但是跟孩子“賭氣”沒有一點好處,甚至有時候家長的這類“幼稚”行為,還會給孩子帶來危險、甚至悲劇。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對寶貝起到警醒作用又不傷害孩子心靈呢?

一、丟掉壞情緒

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在外不愉快的事情,現在幵始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二、怡當的誇獎

孩子特別需要旁人的稱讚和誇獎,誇獎孩子證明父母對他有足夠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他自己的自信心。

誇獎對孩子有著重大意義,不斷誇獎好的行為,就會強化這種行為,最終形成習慣。

但要注意誇獎孩子也應該要適度,父母應該合理看待其他人對自己孩子的誇讚,也應正視孩子的天賦和長處,不能讓孩子過於驕傲自滿。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三、不做聰明媽媽

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媽媽最好看了一眼後,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後媽媽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該字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鼓勵孩子動腦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這個問題,或者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藉助於網絡。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四、控制說話方式

當媽的人,一說起孩子,總有說不完的話,有快樂,有苦惱。而關於苦惱,大家出奇一致,就是總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母親脾氣暴躁會給孩子帶來諸多的“後遺症”。

母親情緒焦慮,長期對孩子大吼,會在情感上強行和媽媽中斷了連接,和媽媽拉開心的距離。

長期吼孩子也會使他們懦弱,沒主見,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如果讓孩子天天處於焦慮的情緒中,還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來用於自我成長呢?

所以,母親在要發火前,要強制自己停5秒, 之後可以出門遛個彎或關自己進房間 聽首歌,平復了心情再來面對孩子。媽媽的柔和才是孩子心中的安定丸。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五、懂得示弱

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裡面一點點的削弱,形成自卑。

其實,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心裡很希望 能被需要,這是他們內心成長的慾望。當我們懂得適時的示弱、有求於他們 的時候,他們就會很樂於來幫助我們。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六、學會堅強

當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時,媽媽要表現得堅強和絕不放棄,冷靜地告訴孩子失敗只代表一時,不代表孩子終生失敗。

我們,其實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那盞燈塔,默默地看顧著孩子的腳步。我們若明亮,孩子就能輕易地找到方向;我們若暗淡,孩子就需要在黑暗中不停地摸索。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七、懂得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不等同於順從孩子。父母應該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子上和他們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可以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八、不傷害來最親近的人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承受了壓力,家人往往會成為我們的發洩的對象。人心其實是很軟很脆弱,它禁不起無止境的傷害與摧殘。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於他最親近的人。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九、簡短語言+沉默 >嘮叨不停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麼。

媽媽賭氣嚇唬孩子,竟從此失去了孩子,家長的幼稚行為早該反思

孩子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也是唯一的依靠,保護好寶貝的心靈是我們作為家長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注意自身的言行,隨著性子恐嚇、嚇唬孩子,最終只會把孩子變成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還會讓他誤以為我們隨時都會拋棄他。

芽芽媽寫在最後

千萬不可以跟孩子“賭氣”,就算最後我們贏了,那又如何?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長才是我們最應該在意的,懇請大家給予孩子多一些忍耐和耐心吧。

你有對孩子說過氣話或賭氣的經歷嗎?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