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前幾天初中同學給我打了個緊急電話,說是4週歲的孩子體驗了一堂少兒英語課,孩子學習效果還挺好,但是就是費用太貴了,一年一萬多,一週兩節課,每節20分鐘,算下來20分鐘的課就需要150一節。

關鍵,這項消費還是長久支出,不可能僅僅只學一年。她拿不定主意,想聽聽我的建議。做父母的,當然希望給孩子好的教育條件,可是,真的讓孩子從小學起就能夠贏在起跑線了嗎?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中國早幼教服務市場規模從 2011 年 1793億元增長到 2016 年 4716 億元,CAGR21.3%。並且預計未來還將保持著10%以上穩定的增速。

儘管相較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家庭,中國家庭的子女數量普遍少一或兩個,且公立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免費的,但教育仍佔據了中國家庭支出的近9%,而在其他新興國家市場,這一比例僅為約4%。

中國教育產業已進入高度消費化,但這樣的高投入,真的有必要嘛?讓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真的有用嗎?孩子真的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最近有一個綜藝《他鄉的教育》,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少兒教育是怎樣的呢。

日本的少兒教育

日本的少兒教育偏向性格的塑造和習慣的養成,包括集體意識、獨立精神、環保意識還有身體素質教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日本的小朋友從小就被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早上起床後,自己蹬著小板凳你去洗臉,掛毛巾,洗完臉之後還自己收起小板凳,自己穿衣服,然後把換下來的睡衣疊放整齊,然後揹著大包小包去幼兒園。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還有日本很出名的身體素質教育,幼兒園會組織小朋友在冬天赤裸著上身比賽跑步。日本的小學生冬天也規定統一穿校裙和剛過膝的校褲,日本人認為經過這樣的鍛鍊,能增強孩子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不得不說,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太好,地震、海嘯頻發,但是他們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是訓練下一代變得更堅強、更強壯來適應環境。

日本的少兒教育,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去培養孩子的習慣。比如,在門口地毯上畫上一個個小腳印,讓孩子們可以整齊擺放拖鞋。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為了讓孩子學習到做事情要徹底,根據孩子的力量特意做成依靠慣性無法關上的門,冬天有風吹進來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讓孩子再去用力把門關好;水龍頭下特意不做水槽,這樣打開水龍頭的時候,水會濺到鞋子上,提醒孩子們節約用水。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芬蘭的少兒教育

芬蘭的課堂提倡“自由”,孩子們坐在地上,躺在地上,姿態各異,不穿鞋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吃東西,不時還會有孩子自顧自的走出教室去廁所……

但是, 仔細的觀察, 就會發現孩子們都在課堂上動腦想、動手做或者開口說。而老師則更多地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沒有成規的限制, 孩子們的思維反倒更為發散開放, 學習興趣也被大大地激發出來。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而在中國, 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在老師的帶領下, 孩子們反覆地朗讀、背誦書本上的範文例句, 發言要先舉手, 如果一個孩子提出很奇怪的問題, 甚至有可能被老師批評。

上課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老師會帶著孩子去森林上課,可以嚐嚐樹皮的味道,摸摸大自然。他們的教育裡,小學五年級前沒有考試,但是,沒有考試,並不代表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反而他們學習的目標更加持久和堅定,他們為了生活而學習,因為學習的樂趣而去學習。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在很多國家中,貧富差距會把教育的不平衡拉大,而在芬蘭的教育中,貧富差距也不會影響到下一代,因為老師不知道孩子家長的職業、收入。

在芬蘭不用去糾結去哪所貴族學校,不用跋山涉水的開幾公里的車去送孩子上重點學校,因為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中國的少兒教育

我的外甥女3歲開始上幼兒園,為了接送方便,一開始把她送到了小區附近的私立幼兒園。幼兒園活動空間比較小,還是小班的時候,老師就安排讀組詞,學習拼音。她很不開心,眼睛天天看著窗外,期待大人來接她放學,也不太喜歡和小朋友玩。

看了《他鄉的童年》,讓我思考孩子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後來換了一個幼兒園,活動的空間很大, 上課形式也很多樣,畫畫、排練小話劇,操場也很大,放學了之後,也還要待在幼兒園玩,關鍵是她可以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回家後敘述著白天幼兒園裡小朋友的“新聞”,之前膽子小到連話都不敢和別人講,現在可以在公共場合拿著話筒去唱歌。

雖然在中國的少兒教育有很多大環境的迫不得已,很多教育機構都在宣傳開發智力、提前給打下文化學習的基礎,把社會競爭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但是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守護一個快樂的童年,給他們時間去長大。

像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的: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