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這是一個“互聯網思維”氾濫的年代。聊天不談點互聯網,就會顯得很LOW的樣子。 很多農莊主也在琢磨:該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做農莊呢? 不過問題是,追求效率和結果導向的互聯網,真的和休閒莊園的屬性很“搭”嗎?


互聯網追求結果,農莊追求過程

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或者特徵是什麼?

是追求結果。儘可能地縮減一切過程,更高效地追求結果。比如電商,讓人們省略逛街挑選的過程,儘快地達成購買。比如招聘網站,提升匹配的效率,讓人更快地找到工作。

總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帶來的更高效,更短平快,的確催垮並改造了很多追求過程效率的行業。最典型的就是線下零售業。

現在的大型購物中心,餐飲和兒童遊樂場所佔比例越來越大,為何?因為大部分零售都是講“結果”的,可以被互聯網的效率取代。而吃飯和玩樂是講“過程”的行業,互聯網不能替代人們吃飯的過程,不能替代人的遊玩。所以這些行業依舊能活得很好。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和互聯網的“優化過程效率、追求結果導向”相比,休閒農莊恰恰是追求“過程”的。

無論何種類型的農莊,遊客停留時間都和收益嚴格正相關。所以我們都是在想方設法地做好時間規劃,努力把一日遊變成二日遊、三日遊。

在這個維度上講,互聯網極力想要壓縮優化的“過程”,恰恰是我們農莊所極力追求的。所以,“逆互聯網化”,對消費過程的極致打造,才是休閒農莊的核心競爭力。

“過剩”時代,“過程”即信任

近些年,餐飲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潮流:廚房明檔化。讓食客能夠看到廚師做飯的過程。甚至還會組織大廚教會員做幾道特色菜。

以商務社交為標籤的星巴克也做出了一個大膽嘗試,把咖啡工廠放到店面,讓用戶能夠看到咖啡豆烘焙和衝調全過程。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您留心的話,還會發現,現在很多生鮮品牌,也會不定期地組織會員到產地參觀。有機食品社區店,也會經常帶著會員到基地進行休閒活動。

餐廳直接賣飯即可,星巴克直接把咖啡端上來即可,生鮮社區店直接稱重收錢即可,為何他們非要大費周折地找回“過程”呢?

答案也很簡單。在多數行業產品大豐富,甚至過剩的年代,靠廣告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信任。想找回信任和粘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眼見為實地看“過程”。

食客透過明檔看到廚師做飯,星巴克裡的顧客看到咖啡加工全過程,感性的他們多半會相信這個品牌的安全健康。至於有機農場的基地參觀考察,現場看到有機蔬菜的生長環境,恐怕要比一萬句“我們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廣告語更能深入人心。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過程”的價值還遠不止於此。

在場景化體驗日益成為趨勢的今天,看咖啡師小心翼翼地手衝一杯咖啡,遊客自己在農場裡採摘草莓,到造紙工坊裡用傳統工藝親手做一張紙,這個“過程”要遠比所得產品更有溫度,更有情感記憶。

當然,能產生的溢價也自然而來。

把“過程”打造成產品,才是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以往,我們做莊園經常習慣於產品思維。我有餐飲、住宿、水果、娛樂項目等等產品,然後考慮如何賣給消費者。

這種產品思維,其實就是一種“結果”思維。這時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高效引流、高效達成交易、高效交付。

這種“結果”思維雖然很高效,但極易陷入兩大誤區。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在追求“結果”的賽道里,你很容易被互聯網帶來的高效所顛覆。比如你水果好,可網上沒準有更好更便宜的水果,人家還送貨上門。

另一方面,盲目追求“結果”,會忽略用戶真實的消費動機。用戶來農莊採摘,真的是為了採摘嗎?用戶來農莊吃飯,真的是農家飯更好吃嗎?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環境、為了場景、為了休閒娛樂。與其說他們是為了吃水果,倒不如說是為了採摘的過程。

所以,在以休閒為屬性的農莊裡,我們更多地應該追求“過程”思維。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過程”思維並不複雜,很多農莊都已開始嘗試。

比如,一些農莊不能點餐,而是讓遊客自己去田裡摘菜,自己在地鍋上燒飯。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把“過程”當做產品。我們賣的不再是飯菜,而是做飯的過程。

比如以前農莊會直接兜售一些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但現在,我們可以把這些產品的製作過程打包成體驗課程,讓遊客親手製作後帶走。

從中我們看到,同樣是一件產品,賣“結果”和“賣過程”,一個是產品營銷,一個是場景營銷,兩者能產生的價值,也是天壤之別。

比如臺灣的卓也小屋,這個臺灣排名前三的民宿,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房間有多個性,而是體驗藍染。用戶可以親手染制一件衣服帶走,普通的一件T恤價格都在七八百人民幣。


“逆互聯網化”,這才是休閒莊園的核心競爭力

將“過程”設計成產品,還是很多在地文化活化保護的極好途徑。

比如手工造紙,在機器造紙的低價衝擊下,早就沒有了市場。不過臺灣埔里造紙村,讓遊客體驗手工造紙的全過程,現在這裡的宣紙價格是機器紙的數十倍,依然供不應求。

同樣,在自然教育和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中,“過程”即體驗,體驗即課程。

相比買一塊手帕,親手扎染一塊,是課程;

相比買一盆多肉,自己動手栽種,是課程;

相比買一盒茶葉,自己採茶炒茶,是課程;

相比買一袋大米,自己春種秋收,是課程;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你對“過程”的挖掘力,直接決定了你自然教育的課程力。

放大到整個莊園,對“過程”的提煉和塑造,就是最好的場景和體驗打造。而場景和體驗,正是一個莊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