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涼高山牌坊是自貢地區知名牌坊之一,也是自貢東北部的古建地標之一,很多古建愛好者的打卡地。然而我們在關注牌坊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從涼高山支巷到張氏節孝坊的石板古道。這條古道正是自貢歷史上有名的鹽運古道——東大路上重要的一段。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涼高山是歷史上鹽工鹽商商貿居住休閒活動的重要地段,也是井鹽陸上運輸的重要驛站,特別是涼高山支巷的石板古道和建築至今比較好地保存著清末民初的歷史風貌。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雖然涼高山老街很有年代感,但從老街進入支巷還是有一種穿越感。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越往巷子裡走,路面越變越窄,更有古道的韻味。在康熙、乾隆年間開始開闢了一條西起自流井,經大山鋪、何家場到牛兒渡,全程大約有45公里的東大路。這條石板路恰恰是涼高山到大山鋪的重要一段,只是後來隨著公路建設慢慢沒落了,但沿路留下的歷史遺蹟還能依稀看到當年的輝煌。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涼高山關帝廟的風火牆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據《李亨家族傳》記載,關帝廟系鹽商集資修建。20世紀80年代初,關帝廟正殿被拆毀,建民房五間,解放前為保甲長趙年清的辦公室,解放後關帝廟戲樓被涼高山地區醫院佔用,樓下設診所,戲臺作倉房。2017年12月被批准為自貢市歷史建築。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大門上這些精美的雕刻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這是關帝廟現存戲樓1棟,坐南向北,穿鬥木結構,懸山屋頂,戲樓臺口寬8.7米。戲樓兩側原各有通道進入關帝廟內,後右側通道改成居室,現只存左側通道。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關帝廟屋脊上的精美裝飾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關帝廟與對面建築屋簷幾乎相連,成為了這段古道的最窄處。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關帝廟的撐拱和垂花雕刻也十分地精美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過了關帝廟古道變成了兩塊石板路的寬度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一二三四五,一共有五塊新舊門牌。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古道從此開始一段下坡路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回望一下走過的古道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下完坡便一眼能看到王氏節孝坊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王氏節孝牌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為旌表邑處士李明輝之妻王氏而建。牌坊為石結構,五滴水四柱三門,通高12米,通寬7.5米,通體佈滿精美雕刻,除了對聯、文字記載外,還有雕刻得活靈活現的石刻人物、石獸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王氏節孝坊被擠壓在居民房中,只剩下正門通道,兩邊的柱子和抱鼓石均被居民當作牆體利用。繼“5.12”地震後,2008年10月10日發生在內江威遠縣與自貢大安區交界處的地震,王氏節孝牌坊再遭重創,使王氏節孝牌坊成“危坊”。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王氏節孝坊抱鼓石已經被鋼架保護起來了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精美雕刻的石獅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王氏節孝坊周邊都是民居,很難看到其全貌。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老街屋頂上也只能拍到牌坊的頂部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穿過王氏節孝坊繼續沿著古道向前,不過古道在這段被菜地阻斷。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走過了一段田埂路後,又見到了石板路。這段石板路旁還有一棵巨大的古樹,相信過去這裡應該是一個歇腳的好地方。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歲月留痕的石板路直通張氏節孝坊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石板路正對著張氏節孝坊的正門,再次說明當年這些牌坊與古道的聯繫是如此的緊密。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張氏節孝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座落於自貢市大安區涼高山牌坊壩燊海井路旁。 牌坊為石結構,五滴水四柱三門,牌坊通高12.5米,通寬10.5米,石坊通體雕刻精美,花鳥人物、龍獅松鶴均鏤刻得栩栩如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張氏節孝坊是三多寨第一任寨長李春霖(鹽業世家“李陶淑堂”創始人李振亨之長子,約去世於1863年)的繼室張氏節孝死後,由其子李新墀、新展、新柏報請朝廷準建。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牌坊的抱鼓石很氣派,只是風化較為嚴重,這條古道到牌坊就暫告一個段落。

重訪自貢涼高山的牌坊古道

涼高山牌坊古道整體保存還是不錯,既有相當得長度,也保留著豐富的歷史遺蹟。同時作為自貢著名的鹽運古道——東大路的重要一段,其對於自貢鹽業發展歷史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物證據。我們應充分認識涼高山牌坊古道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對其科學定位,採用文化線路保護的理念和方法對其進行整體性、多層次保護及合理利用。希望隨著自貢東北部新城建設,涼高山牌坊古道能夠重現輝煌成為新城的文化地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