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不得了!中國喜劇之星仁青東珠來自青海牧區

不得了!中國喜劇之星仁青東珠來自青海牧區

仁青東珠:“我從牧區來”

身著藏袍、載歌載舞、惟妙惟肖的口技、大開大合的肢體語言……“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總決賽的舞臺上,在一大群長袍馬褂、西裝革履的相聲演員中,從藏區遊牧草原上走來的藏族相聲演員仁青東珠無疑是個“另類”,他和搭檔侯林林合說的相聲《牧民新歌》,作為從413個小品、305個相聲作品中脫穎而出的48個精品之一入圍“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總決賽,讓姜昆、馮鞏、蔡明、馬少驊、鞏漢林等大賽評委們眼前一亮。

為了能在10分鐘的舞臺表演中儘可能豐滿地保留藏族文化元素,仁青東珠的團隊幾易其稿,認真打磨作品,希望呈現最佳演出效果。

熟悉仁青東珠的觀眾,都親切地稱他為“第二洛桑”。在藏語中,“仁青東珠”4個字具有美好寓意,“仁青”代表珍貴,“東珠”則有渾然天成之感,承載了家人對他的期望與祝福。

仁青東珠出生於青海藏區草原之上,自小跟著家人過遊牧生活。然而,他對草原外面的世界有著深切的渴望。

仁青東珠兒時生活的藏區,很少有人會說普通話,他也僅僅在小學裡學過漢語拼音,但他明白漢語可以為他打開外面的世界。對遊牧民族來說,春天、夏天、秋天都在不同的草原上忙著放牧,唯有冬天草木凋零,草原上非常安靜,仁青東珠就利用這段閒暇每天對著《新華字典》背生字,練發音、搞懂意思。花了3個冬天的時間,仁青東珠背完了一本《新華字典》。

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他開始聽廣播學說普通話。除了藍天、牧草、犛牛,仁青東珠幼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一臺小小的收音機,無線電波為他架起了一座通往相聲藝術殿堂的橋樑。從“小喇叭開始廣播”到“孫敬修爺爺講故事”,再被一個嗓音特別的聲音勾起了興趣,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單田芳老師的評書。

那時仁青東珠天天守著收音機,《太平天國》《白眉大俠》《三俠劍》……評書裡英雄豪傑的故事對他少年時代影響極大,就這樣,仁青東珠逐漸對語言類藝術著了迷。

一天,仁青東珠從一盤發黃了的磁帶裡聽到了人生第一段青海方言相聲,讓他覺得神奇的是,平日裡最簡單的日常對話,通過相聲演員的演繹,竟然變得幽默無比,越聽越喜歡。

仁青東珠揣著這盤磁帶到了西寧,花了3天時間找到磁帶裡聲音的主人,後來這位名叫蘇發林的青海方言相聲創始人成了仁青東珠的相聲啟蒙老師。自此,仁青東珠跟相聲這門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考海北歌舞團說單口,參軍入伍考軍藝。2000年仁青東珠又輾轉到了北京邊學習邊表演,前後創作了一大批諸如《我從牧區來》《為你祝福》《我型我秀》《吉祥的祝福》《歡歌笑語》等具有藏族文化風格的相聲作品,廣受好評。2007年,仁青東珠跟如今的搭檔侯林林相識於馮鞏開辦的相聲戲劇表演班,雖然新式相聲學堂沒有“擺枝”儀式,但他們跟馮鞏的師生情誼卻極為深厚。

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類藝術形式,相聲雖然發源於華北地區,流行於京津冀,但隨著文化的不斷傳承,如今全國不少少數民族地區都流傳著與相聲相似的衍生曲藝形式,尤其在青海、西藏等一些藏區,方言說唱曲藝在當地備受百姓歡迎。

仁青東珠和侯林林時常跟著廣播藝術團進行全國巡演,去革命聖地、老少邊窮走基層,每年下來能有100多場演出。回到仁青東珠的家鄉青海表演時,他們能感受到少數民族觀眾對相聲格外喜愛。用藏語跟藏族同胞互動、抖包袱,成了這對搭檔難以被複刻的演出特色。一句話體現精準扶貧、對口支援的巨大成就,“互聯網全覆蓋,手機就把牛羊賣”;再比如體現少數民族與世界接軌的生活現象,“漢堡包就油酥茶”的混搭吃法極具喜感。

仁青東珠和侯林林還發現,青海西寧近年來開了不少相聲園子、相聲俱樂部、茶館,這其中有一些是由政府進行推廣的文化下基層活動,更多的是從北方曲校等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或者演員迴歸家鄉自發開辦的相聲演出場所。

聽相聲的觀眾以年輕人為主,尤其是週末的表演,上座率極高。30元、50元、80元、120元的票價,同樣也是相聲能在民間迅速得到普及的一大原因。這門古老的語言文化藝術在年輕人當中極受歡迎,這讓相聲有了傳承發展的受眾基礎。仁青東珠的女兒今年6歲,活潑可愛、性格外向,更從爸爸身上繼承了能說會道的基因,小小年紀便對相聲極為喜愛,前不久更跟仁青東珠一起登臺表演相聲。

和仁青東珠在青海感受到的文化氛圍相同,語言類藝術節目在西藏同樣受歡迎,有的中學生都有自己的演出社。每年,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參與類似春晚的藏語新年文化會,小品都特別受觀眾歡迎。

語言類節目承擔著寓教於樂的莊嚴使命。隨著精準扶貧、文化扶貧的推廣,普通話的普及,對藏區的年輕人來說,語言類藝術形式正在逐漸實現“解碼”。

不得了!中国喜剧之星仁青东珠来自青海牧区

吳曉東,媒體記者,此稿來自《中國青年報》。

===============================

青海在線文化傳媒出品。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青海讀書》公眾號面向廣大網友徵稿,歡迎廣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說、詩歌、書評、新書推薦均可。文責自負,自己校對。投稿時請發作者簡介和需要配圖的照片。郵箱:[email protected],讀書QQ群:371156841

文化顧問/王文瀘

執行主編/劉志強

法律顧問/王延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