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研究院回覆:不存在

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研究院回覆:不存在

近日,微信公號中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網友關注。

文中稱,張小平曾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但該研究所直到他離職之後才發現,“沒有他整個項目都癱瘓了”。

該文隨後質疑,張小平這種基層研究員,居然掌握核心科技?張小平掌握我國如此核心技術,卻給瞭如此之低的技術層級?“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研究院回复:不存在
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研究院回复:不存在

網傳圖片屬實,“行文表述不妥”

27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了張小平原來所在單位的上級單位,該單位負責人表示,“網傳蓋有單位公章的文件屬實 ,系單位提交地方政府勞動仲裁庭機構的文件之一。5月20日,單位向仲裁庭提交了仲裁請求,同時提交了前述文件。9月19 日仲裁庭開庭,並向張小平出示了此文件,張小平遂在朋友圈大量轉發。”

他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該文件為一個下級研究所所擬定,“行文表述的確不妥,訴求又不太明確,外送信息把關有漏洞,以後在處理類似文件時需要反思的事情比較多。”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研究院:不存在!

文中所稱的張小平原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表示,相比過去,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劉院長表示,研究院的技術骨幹很多,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但培養人才是付出代價的,單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要為大批基層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點贊,更要看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離不開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此外,新京報記者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瞭解到,張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職該公司,工作地點在西安。多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表示,網傳文章存在誇大其詞,多處細節失實,“但不能否認,問題是存在的。”

光明網評論:這個“小平”凸顯了人才價值

最近有關私營經濟應該“離場”的言論引發輿論的強烈反響。這番言論發出者的名字“小平”,很是讓人感慨了幾番。昨天(9月26日),又有一個“小平”被拉進了輿論場,也同樣讓人感慨再三。

張小平,男,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601所)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據說,這個層級的研究員處在“整個航天601所的最底層”,除去年資尚短、行政後勤人員,“整個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設計師”。不過,就是這個“小平”,就是這個處在“整個航天601所的最底層”的人,卻處“兩型發動機研製過程中具體負責發動機系統方案設計指導和總體方案技術把關工作,是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因此,這個“小平”,“是這兩型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這麼重要的一個人,待遇何如呢?“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一年12萬待遇的人,如果也算人才的話,在中國該有多少呢?但是,這個一年12萬待遇的“小平”選擇了“離場”,跳槽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當然,這個“小平”火了,不是因為其拿到了年薪百萬,而是因為在其“離場”一段時間之後,作為中國液體火箭動力事業的發源地、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先進超低溫高性能推進技術的研究單位的601所,卻在今年第二季度發現某型發動機在研製過程中“出現了深層次的技術難題”,“急需發動機專家開展集智攻關工作以便儘快確定後續發動機研製方案”,否則,“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因此,這個“小平”的“離場”,讓601所“無法接受因個人的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項目”。

上述601所的報告,從圖片上看,寫就於10天前(9月17日)。這就是說,在第二季度發現的問題,到了第三季度被提了出來。想來在這段時間內,601所也是竭盡所內人才資源,仍然沒有解決問題,才提出了這個問題。不過,人們可能更感興趣的是“小平”的後路如何走。回所,還是繼續掙年薪百萬?601所給這個“小平”每年百萬年薪補償,還是象徵性地提高待遇?若是後者,與其以往待遇相同的其餘70%的人怎麼辦?其中會不會有“離場”之後又被發現是“靈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人?

一個人的“離場”,會“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會涉及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項目”的成敗,這個“小平”所具有的此種分量,是否恰如其分,想必以601所這樣研製“國之重器”的國有單位的角度思考,怕是不能摻假。否則,見識過各種人才的601所,何以會“無法接受”這個“小平”的“離場”?

這個“小平”的“離場”,讓人們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的相同場景。“星期日工程師”的誕生,“跳槽”概念的出現,無不是知識以及知識分子重新標定價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私營經濟的入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它們的入場,使得知識以及知識分子的價值標定多了既有體制外的標準,並將這個標準不斷擴大到體制內外,從而帶動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傢俬營航天企業,不經意間,它給“小平”開出的價碼,成了601所的難以解決的一道題目。而這道題,又何止是出給601所的呢。(光明網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