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紀念方成,就是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

著名漫畫家方成去世至今已經有半個來月,對這位給人們帶來思考、帶來歡樂的老人的懷念,仍然沒有結束。方成和我國另外兩位漫畫家華君武和丁聰(小丁)並列的“中國漫畫界三老”,現在“三老”都已告別,驀然回首,我們痛心地發現,漫畫的黃金時代已經和我們睽違多年了。

昨天(9月6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刊出的一篇報道介紹說,晚年的方成,儘管身體一直不錯,卻有點寂寞。他不再畫畫,轉而開始了對幽默理論的研究,並且出版了專著。但是,他逛了許多書店,卻幾乎沒有看見過一本自己寫的書,他費盡心思琢磨如何引起讀者、特別是書店老闆的興趣,可書店老闆似乎只對歌星、影星和主持人感興趣。

紀念方成,就是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

在方成漫長的人生中,他曾經經歷過幾次漫畫的黃金時代,而且他本人就是創造黃金時代的一個重要人物。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的艱苦時期,上海等地出版的報刊都紛紛刊登漫畫作品,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侵略中國的醜惡嘴臉。那時還很年輕的方成就開始把漫畫作為武器,融入到了全民族抗戰的吶喊之中,他當時發表的漫畫作品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抗戰勝利以後,居住在上海的方成以漫畫為手段,對上海的世象作了精心的刻畫。解放以後,方成進入《人民日報》,從此定居在北京,而這個時候,他的漫畫創作也進入了高峰,不僅數量可觀,質量也創造出了新的水平。尤為值得稱道的是,他在八十年代創作的諷喻性漫畫直指時弊,入木三分,深受讀者好評。他的一幅漫畫《武大郎開店》曾經被改編成廣東戲、河北梆子劇演出,一幅畫能夠改成一齣戲,這在漫畫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方成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讓後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紀念方成,就是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

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是,今天,漫畫已漸漸遠離了讀者,變得不再那麼惹讀者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互聯網這一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的出現。漫畫作為一種傳統的繪畫藝術,它是報刊出版進入鼎盛時期的一個產品,它不僅可以在報刊上起到版面美化的作用,而且緊扣時事,與報刊所追求的時效性契合,因此才有了它的快速發展。但當紙質報刊開始失去市場的時候,漫畫的這兩個特性便基本上無從發揮了。

但是,這並不是漫畫萎縮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漫畫喪失了藝術表現力,從而成了無根之木。漫畫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誇張、放大的藝術手法來反映生活中的真實,尤其是生活中的病灶,因此它富有強烈的諷刺性和對現實世界深刻的批判性。《武大郎開店》作為一幅漫畫作品之所以能夠讓人們津津樂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通過對武大郎的刻畫,辛辣地諷刺了社會上流行的嫉賢妒能的現象。但正因為漫畫有這種諷刺性,難免讓受到諷刺的人心生怨懟。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漫畫漸漸喪失了它的戰鬥力,遠離了讀者。

紀念方成,就是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

現在,我們紀念方成,其實就是在懷念方成等漫畫大師開闢的漫畫的黃金時代。而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其實是要呼籲社會能夠允許漫畫所賴以生存的諷刺藝術的存在。魯迅先生是一位漫畫的積極鼓吹者,但是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時就曾經對漫畫的前景表示過擔憂,他說過,“因為真實,所以也有力。但這種漫畫,在中國是很難生存的。我記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學家說過,他最討厭論人用顯微鏡。”

如今,離魯迅說這句話已經過去了80多年,我們的時代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進步與發展,這是魯迅所處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就人的心態而言,魯迅所指出的某些人“最討厭論人用顯微鏡”的心態卻依然存在。

紀念方成,就是紀念漫畫的黃金時代

今天,一些報刊上仍然能夠見到漫畫,但是它們大多已經降格為對時事的一種圖解,缺乏漫畫藝術所應該具有的雋永的回味品質。與漫畫有相同特點的一些藝術樣式也有同樣的遭遇,比如雜文、相聲等都幾乎已偃旗息鼓,作為戲劇藝術一個重要門類的諷刺劇則已完全消失。

但是,一代藝術大師創造的漫畫藝術不應該在他們的自然生命終結以後走向終點,而是應該在他們身後發揚光大,因此,我們紀念方成,就應該努力讓漫畫藝術的黃金時代延續下去。(周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