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評書大師單田芳

我們紀念單田芳,不僅是因為他與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並稱為“當代評書四大家”,不僅是因為他的評書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更是因為在泛娛樂化的生態中他帶來了有內涵的娛樂,還有他藉助現代媒介藉助市場將評書這門古老藝術發揚光大的所有努力。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單田芳主持河北衛視《天下故事會》

2007年5月,我帶領河北衛視《真情旋律》全班人馬離開了還在播出的這檔名牌欄目,另起爐灶,開始籌備一檔日播的故事類節目,時長30分鐘,每天中午12點播出。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當時全國電視臺特別是衛視頻道故事類節目已經很多,做不出獨特的風格和特色,根本就無法立足。大家思來想去,想起了一個人: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我們一幫人都是他的粉絲,很多人是聽著他的評書長大的,像《三俠五義》《白眉大俠》《大明英烈轉》《隋唐演義》《童林傳》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老爺子那略帶沙啞的聲音彷彿有一種呼風喚雨之能、乾坤挪移之功,能不能請老爺子出馬打造一檔評書風格的電視故事節目呢?這在全國肯定是獨一無二的。想法一彙報領導也認可。可是問題來了:老爺子已經宣佈收山了,還肯再出山做一檔電視節目嗎?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單田芳評書播新聞 加盟河北衛視《天下故事會》

不管結果如何,我們準備全力以赴爭取一下,於是大家一起痛下苦功,把老爺子的40多部主要評書聽完,認真研究單老爺子評書的風格和內涵,反覆討論如何更好地與電視屏幕對接,出了一套系統的思路。同時欄目組一位能幹的編導也聯繫上了單田芳。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經過一番周折,我們登門拜訪,終於見到了這位心中仰慕已久的評書藝術家。我們開門見山和盤托出了欄目組的設想和思路:將評書與電視相結合,打造一檔全國獨樹一幟的評書風格的新聞故事節目,既增強了電視媒體的競爭力,也能為評書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看樣子我們的想法真的打動了老爺子,他說:想不到你們對評書這麼有研究,下了這麼大的工夫,想法也很好。本來我已經宣佈收山了,不再錄製新的評書,電視節目主持人以前也沒做過,但看在你們對電視和評書的這份感情,我們可以試一下。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單老爺子的話為我們的創意打開了一扇門,大家歡欣鼓舞之後馬上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策劃工作,評書風格究竟如何定位、具體如何呈現?這是問題的關鍵。在一個整體思路之下,欄目名稱被定為《天下故事會》,明顯帶有評書化的風格,欄目的片頭片尾乃至整個視覺包裝體系,主持人開場結尾以及中間的本期導視、下節預告等完全按照評書的風格來打造,主持人開場我們擯棄了老套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節目”,改為“風聲雨聲讀書聲,故事天天在發生;家事國事天下事,醒目一拍說故事”,將一幅耳熟能詳的著名對聯巧妙地化用到欄目開場白之中,單從這一細節就能看出欄目組在風格創新方面下了多大的工夫。結尾也是摒棄了“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之類的套路,改為一首終場詩,比如:“這正是——家中總出怪現象,疑是鄰居造磁場;心病還需心藥醫,幸福要靠拆心網”。很多編導一開始不太會寫這種打油詩,但為了欄目風格的一致性,大家都從頭練起,最後都熟練地把握了評書化的語言風格。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錄製地點也是頗費周折,當時單田芳已經73歲,不能讓他北京——石家莊往返奔波,於是我們在北京西三環外找到了一個攝影棚,根據老爺子的時間,每月集中錄製兩次,每次錄製三天左右。第一次錄製樣片的時候並不順利,因為評書化電視節目的鏡頭感、節奏感與傳統評書差別很大,與以往的電視書場也有很多不同,不管單老爺子對評書有多麼駕輕就熟,但錄製電視節目還是有一個適應過程,我們既希望達到最佳效果,又擔心把老爺子累著了,而單老總是那樣不急不燥,這遍行嗎,不行接著來,直到大家都覺得滿意為止,我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他卻說你們這麼認真我當然更不能含糊。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錄製現場老爺子從不耍大牌,對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尊敬有加認真配合,有時候設備出了問題造成延誤他也給予理解和包容,每次錄完後吃工作餐,我們總是問單老今天吃什麼?他總是說不要鋪張浪費,吃點小吃就得了,既省錢又可口。後來我們專門安排人跑遍了附近的特色小吃店,儘可能經常換換口味。

老爺子那長者寬厚慈祥的笑容總是讓大家忘掉了工作的緊張和勞累,大家在一起輕鬆自在無拘無束,合作的日子非常愉快。那時候我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真正的大牌明星是不耍大牌的。

憑著老爺子那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對內容深切的把握,後來的錄製就越來越流暢,隨著導播一聲“開始”,那低沉沙啞但充滿穿透力的聲音便在現場迴盪起來,現場所有的人都被帶入了一種故事的場景,扇子一搖,便有風生水起,醒木一拍,彷彿地動山搖,評書大師讓我們充分領略到故事的魅力。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談笑風生 說天下精彩故事

冷眼熱心 看世間百態人生

評書大師單田芳 河北衛視《天下故事會》

天天中午與您相會

這是當時欄目眾多宣傳片中的一個,“評書大師單田芳”,我們肯定是全國第一個這麼稱呼他的,也表達了欄目組由衷的敬意。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關於邀請評書藝術家跨界擔任主持人,還是有不同聲音的,有人擔心評書的聽眾年齡偏大,請單田芳擔任節目主持人可能不利於吸引年輕觀眾,這種聲音無疑也給欄目組帶來一定壓力。

2007年9月,河北衛視在北京華彬莊園舉辦頻道改版盛典活動,其中一個創意就是請各欄目製片人主持人一同登臺亮相,一同走紅地毯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當時請了很多明星,當我攙著老爺子一起走過紅地毯的時候,兩旁的觀眾都是大學生,他們對單田芳表現出的那種特別的熱情超過了對現場所有的明星,許多人衝上來圍住老爺子,那種場面不僅打消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慮,更讓人有些感動,誰說現在的年輕人只喜歡娛樂,至少有內涵的娛樂他們會更喜歡。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2007年10月8日,《天下故事會》開播了,當時收視率考核以省網為主,記得此前本時段的收視率在0.5左右,《天下故事會》第一期的收視率是0.56,以後基本上以0.1為單位增加,不到半年就平均達到了1,不到一年就平均達到了2,2是什麼概念?意味著在全臺7個頻道所有節目中,收視率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位置了。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馮哲輝老師與單田芳大師合影 2007年9月北京華彬莊園

當時全國故事類節目遍地開花,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四百多檔,32家省級衛視基本上都有一檔日播故事類節目,這些節目之間定位重複、題材撞車、風格雷同,展開了一場白熱化競爭,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江西衛視《傳奇故事》、河北衛視《天下故事會》、遼寧衛視《王剛講故事》脫穎而出,成為業界公認的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的三個節目,而《天下故事會》的評書化風格也成為獨樹一幟的節目特色,因為有無法複製的單田芳,也因為有欄目組為評書與電視的融合創新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天下故事風雲會,千古流芳單田芳!與評書大師單田芳合作的往事

與評書大師單田芳的合作只有短短的一年,這其中既有數不清的遺憾更有道不出的無奈,但是欄目組有幸認識了一位為評書事業傾盡心血的智者,一位正直善良淳樸寬厚的長者,一位歷經磨難砥礪前行的強者。

俗話說茫茫人海相識就是緣,可很多人是擦肩而過,很多人是漸行漸遠,很多人是咫尺天涯,只有少數人相識了便無法忘記,在《天下故事會》欄目組所有人的心裡,單田芳已經成為抹不去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

2018.9.15

轉自新浪博客 :傳媒人馮哲輝 http://blog.sina.com.cn/u/56420546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