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今天為我們來解讀這本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在19世紀創作的一部小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這部小說曾在中國讀者群中十分流行。但其實,《紅與黑》在法國出版之初反應平平,並不是這書不好,而是因為它太過現實鋒利的筆觸令大眾無所適從。《卡門》作者梅里美在給司湯達的信中寫道:“您的罪過是將人心的傷口大白於天下,令人不忍直視。”但這樣的鋒芒在半個世紀後收穫了一個大粉絲,他就是德國哲學大師尼采。尼采宣稱,司湯達是他“此生最美麗的邂逅之一”,還把司湯達說成“法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

直到20世紀,《紅與黑》的經典性才得以徹底確立。一部作品想要擔得起經典的名頭,它在寫作風格、小說主旨等方面就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給人歷久彌新之感,《紅與黑》就是個好例子。比如,首先,小說揭示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直到今天仍有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巨大空間;其次,司湯達拋棄了歐洲中世紀文學中扁平化的女性形象,賦予了女性智慧和主觀能動性,這點贏得了波伏娃的讚賞;此外,作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於連這樣一個亦正亦邪的人物,幾乎成了“野心勃勃”和“不擇手段”的代名詞。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那麼,於連就是個純粹的野心家,徹頭徹尾的反派嗎?並非如此。於連是善與惡的交織體,而“心理描寫大師”司湯達將他曲折複雜的心路歷程寫得絲絲入扣,還原了一個鮮活真實的人。他還賦予了於連一種特質,這種特質或多或少擊中了每位讀者的內心——那就是“向上”的蓬勃生機。於連,一個社會底層青年,他不甘於重複父輩的生命輪迴,要憑藉自己的努力,打破法國社會的壁壘,為自己謀得上升通道。如果說於連是有罪的,那他揹負的原罪就是所謂的“非分之想”,他覬覦某些本不屬於他出身階層的權利。

於連的人物設定和司湯達的個人經歷自然有一定的聯繫。司湯達生於1783年,6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可以說,司湯達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盪滌著革命激情,依次經歷過攻佔巴士底獄、法蘭西共和國成立、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就在霧月政變的第二天,司湯達來到巴黎,他原本是來投考巴黎理科綜合學院的。但身處革命浪潮中,司湯達果斷放棄了理科男的前途,經表親介紹,在戰爭部謀得了秘書職位。不要以為司湯達是個文弱書生,他跟隨拿破崙遠征過意大利,也親歷了莫斯科遠征軍的潰敗。司湯達雖然出生在保皇黨家庭,但他的個人情感偏向拿破崙,甚至想過刺殺路易十八。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在拿破崙帝國垮臺後,司湯達一度逃到米蘭,在那裡愛上了意大利女子瑪蒂爾德。但比起小情小愛,瑪蒂爾德顯然更願意為了家國大愛投身革命運動,所以最後兩人還是分道揚鑣。不過這段浪漫插曲倒是帶來一個副產品——司湯達鼓搗出了一部名為《論愛情》的專著,初步顯露文學才華。他的確不負“心理描寫大師”的頭銜,在書中將愛情彎彎繞繞的小心思分析得鞭辟入裡。

波旁王朝復辟後,司湯達每年能夠支取900法郎的軍餉和1000法郎的年金,這些錢能讓他混跡於上流社會。比起不是在破產就是在借錢的巴爾扎克,司湯達的小日子過得還挺滋潤。有評論家對比過兩人的小說,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有對物質的追求,有汲汲營營的陰謀,但司湯達沒有,他的小說主人公和他本人一樣是在追求“幸福”——好比於連,他努力躋身上流社會,但一路上沒用過什麼陰謀詭計。司湯達的小說裡時時閃現的浪漫主義和英雄情結,又讓人不禁猜想這位公務員在工作和私下是兩副完全不同的面目,具有怎樣有趣的雙重人格。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對於《紅與黑》的男一號於連,司湯達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他說過:“於連就是我。”當然,福樓拜也說過,“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小說就是作者描述他本人的情感和生活。這句話更像是表達作者深深沉浸於人物心理的創作狀態。這裡說句題外話,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早期套路通常是“那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發展到司湯達時代,作家們開始嘗試突破全能視角,用各種方式進入人物的內心深處,這也是小說發展史上比較明顯的趨勢。

讓我們回過來講這部小說。

書名中的紅色和黑色代表什麼呢?後人進行過各種解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認為兩種顏色代表了兩種上升通道:紅為參軍,黑為教會。然而,當時的法軍軍裝是藍色的;此外,只有低階教士才穿黑色長袍,按於連的野心,至少要當上紅衣主教,那就是穿紅衣、戴紅帽。紅色也可能代表左翼的自由派,黑色代表教會支持的保皇黨。司湯達的高明之處在於用高度抽象的顏色引發讀者的聯想:黑色可以是壓抑、黑暗、陰謀,紅色可以是革命、激情、鮮血。或許,每一位讀者心中都有自定義的紅與黑。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紅與黑》還有個副標題“1830年紀事”。這件事很有意思,翻開《紅與黑》,你會發現正文之前有個“出版者告讀者”,司湯達特意申明原稿寫於1827年。可根據史料推測,他是在1829年~1830年期間創作了《紅與黑》,並非1827年。那他為什麼要混淆時間?因為在本書出版前的4個月,也就是1830年7月,發生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七月革命。1815年拿破崙退位,波旁王朝復辟,恢復了貴族和教會的特權,人民不滿查理十世的保守統治,發動革命,最終,奧爾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憑藉開明改良的形象登上王位。一場革命為什麼會促使司湯達謊報創作時間呢?作家其實耍了個小心機,作家麼,總想表現得有先見之明,眼界高出一截,他想讓大家以為,早在1827年他就預判到了法國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捕捉到了底層人民的不滿和抗爭。也許,司湯達覺得,如果如實坦白自己是在革命前夕或者革命中途完成創作,小說的震撼效果就減弱了。

《紅與黑》的故事發生在維裡埃爾,一個虛構的三線小城,空氣中瀰漫著蠅頭小利的銅臭味。小城居民和他們的市長差不多,智力有限,眼界狹窄,時不時流露出自滿和自得的神情。教會、貴族、實業家構成了維裡埃爾的中上層社會,剩下的還有小資產階級、平民和農民,由此形成了一條階層鄙視鏈。市長有貴族血統,看不起暴發戶瓦爾諾先生。故事的起因是瓦爾諾花大價錢買來兩匹好馬,市長大人就一定要想辦法蓋過他家的風頭。於是他靈機一動,請來城裡屈指可數的讀書人於連做兒子的家庭教師。於連腦子聰明,《聖經》倒背如流,在小城居民看來差不多就相當於高考狀元了。市長覺得,在家裡養個家庭教師才是貴族風範,遠遠勝過暴發戶的兩匹馬。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小說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故事集中在小城維裡埃爾,下卷的舞臺移到了法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巴黎。小說主線,簡單說來,就是主人公一路“升級打怪”,希望登上人生巔峰,愛情事業雙豐收。

然而,升級之路並不容易。在等級森嚴、流動程度低的法國社會中,繼承性表現得尤為明顯。於連的父親覺得兒子不務正業,不幫家裡的作坊幹活,盡讀些沒用的書。反觀上層社會,市長不僅請來於連做家庭教師,還早就對三個兒子的前途做出了規劃:大兒子當軍人,二兒子當法官,三兒子當教士,等於把持了軍隊、司法和宗教各路系統。在19世紀的法國,上層階級不僅佔據了經濟、文化、政治資本,而且形成互相勾連的利益集團,不會讓新來者貿然闖入,這樣才能穩固他們的先天優勢。

如果生在拿破崙時代,客棧老闆的兒子可以靠軍功在30歲時成為將軍出人頭地。這也是於連最開始的目標:從軍。他崇拜的是拿破崙,不是上帝,他最愛的書不是《聖經》,而是記載拿破崙流放歲月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但在他14歲時,眼看著維裡埃爾建造起一座雄偉壯麗的教堂,於是他明白世道變了,閉口不再談論拿破崙,宣稱要當教士,還發狠背下整本拉丁文的《新約》。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於連真的就一門心思往上爬了?他猶豫過。在他努力向上攀升的過程中,有過各種“誘惑”把他挽留在舒適區。於連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已經完成了一次階層升遷,不用再從事體力勞動,靠腦力能有一筆收入,在僕人眼中算是個有學問的體面人。市長夫人的貼身女僕就對於連動了芳心,在得到一筆小小的遺產之後向他提出婚約,於連拒絕了。好友邀請他當生意合夥人,允諾每年能賺到幾千法郎,還不用應付權貴。於連再次拒絕了。由此可見,於連想要做人上人,並不是為了錢,至少金錢不是首要目標,他更看重的是社會地位,是榮譽,是尊重。於連在接到家庭教師的邀約時還有個細節,父親和他提工錢,而他更關心要不要和僕人同桌吃飯,和僕人同桌意味著他的地位等同於僕人,給再多錢,他也不樂意。

於連回絕了女僕的示愛,卻愛上了女主人市長夫人,一如當年潦倒的拿破崙愛上了貴婦約瑟芬。在年輕的家庭教師出現之前,夫人按部就班地遵循著貴族女性的人生軌跡,在修道院度過少女時代,帶著一筆豐厚的財產嫁給門當戶對的丈夫,一連生下三個孩子,除了照顧孩子,剩餘時間只能靠宗教來填補。夫人毫無人生經驗,但她不是木頭美人,恰恰相反,她有靈活的頭腦、寬厚的心靈,這些特質吸引了於連,或許這裡頭還有那麼一點恰到好處的母性。當然,無法否認的是,於連也希望藉助夫人的影響力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也心懷征服貴婦帶來的沾沾自喜的成就感。反觀市長夫人,命運賜予了她富裕的生活,可週圍的人包括丈夫都是大老粗,於連則與眾不同,他聰穎、敏感、自負,帶點陰柔的性格很容易激發母性的憐愛。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兩人都沒什麼戀愛經驗,一個全憑著一股衝勁,另一個雖然早就當上了母親,心態上卻有點像懷春少女。於連不斷逼迫自己完成一些小小的壯舉,比如,今晚一定要碰到市長夫人的手臂,他將其稱為“職責”。夫人則因為於連藏著一個胸像而吃醋,在於連發誓那不是女人的照片後又綻開了笑臉。兩人你儂我儂之間,迎來了《紅與黑》上卷最濃墨重彩的情節,國王到訪維裡埃爾。

城中權貴聞風而動,都想參與這一盛事,以後提起來也能光宗耀祖。夫人像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傻姑娘,她用盡手腕,擠掉富家子弟的名額,讓於連進了儀仗隊,就為了一睹情人穿軍裝的英姿。此舉卻引來眾人的憤怒,木工的兒子竟然和出身高貴的子弟平起平坐。對於於連而言,更大的觸動來自主持朝聖儀式的年輕主教,主教竟然只比他大了六七歲,就因為是貴族,是侯爵的侄子,所以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主教。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儀仗隊事件觸犯眾怒,市長收到匿名信,告發他的妻子和家庭教師通姦。於連離開小城,前往貝藏松修道院進修。修道院這段情節類似話劇上下半場的起承轉合,我們的主人公終於離開了小城維裡埃爾,經引薦成為了侯爵的秘書,用於連自己的話來說“他終於要在偉大事件的舞臺上露面了”。

於連初入侯爵府,意外地發現,與侯爵相處如沐春風,全然不像小城市長之流表現出的紆尊降貴、傲慢無禮。侯爵和於連的關係看起來亦師亦友,但並不能代表兩人是平等的。他只是一個更開明的貴族,不會傷及僱員的自尊心,因為這樣對他沒什麼好處。在上位者的雍容大度下,侯爵對於連的態度相當矛盾:既欣賞年輕人的才華,又打心眼裡看不起他的出身。巴黎上層人士給於連最高的褒獎是把他當做某個大貴人的私生子,而非木匠的兒子。他們不敢相信來自底層的年輕人竟然如此優秀,寧願自欺欺人編出私生子的託辭。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於連在侯爵府還碰到了一個異類——侯爵府的大小姐瑪蒂爾德。或許大家還記得司湯達有過一次求愛失敗的經歷,那位巾幗英雄也叫瑪蒂爾德,兩者是否有關聯就不得而知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花了不少篇幅來論述司湯達,她十分讚賞司湯達的女性觀,比同時代作家要先進許多。司湯達筆下的女性有血有肉,而非刻板的程式化形象。儘管司湯達每次還是會讓男主角愛上像市長夫人那樣較為傳統的良家婦女,但他在《紅與黑》裡畢竟給於連同時安排了另一個離經叛道的女朋友瑪蒂爾德作為對照。瑪蒂爾德令當時的讀者手足無措。所以,在波伏娃看來,司湯達有這等突破已經很了不起。

瑪蒂爾德到底怎麼離經叛道呢?按現在的說法,此女子渾身上下都是戲。她初次登場,就自說自話穿了一身黑色喪服,說是為了悼念祖先。侯爵府有位祖先在宮鬥中喪命,瑪格麗特王后是這位祖先的情婦,她向劊子手要來情人的腦袋,將其落葬。瑪蒂爾德十分欽佩王后的壯舉,到小說最後,她甚至自己也效仿了一把,親手埋葬了於連的頭顱。瑪蒂爾德看不起平庸的貴族子弟,他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先天繼承的。於連不同,他今時今日能出現在侯爵府,全憑個人奮鬥。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從本質上來說,於連和瑪蒂爾德是同一類人,有熊熊燃燒的野心和慾望,也具備戲劇性人格,他們都深受當時各種新興思潮的影響。萬一革命爆發,於連會是下一個革命領袖丹東,瑪蒂爾德會和於連並肩戰鬥或者為他殉情。但與此同時,兩人既驕傲又自負,於連擔心瑪蒂爾德居高臨下看不起人,瑪蒂爾德也確實認為下嫁於連是自降身份,但在浪漫情緒的作用下又覺得愛上於連是件驚世駭俗、值得一做的事。在種種複雜心理的作用下,兩人的愛情猶如共舞一曲探戈,你退我進,你進我退。

於連逐漸明白,對待市長夫人的那一套溫存體貼的方式,在瑪蒂爾德面前是不能奏效的。於連越是耍酷,越是表現得霸氣十足,就越是可能攻陷她。於是,他靈光一閃,架起梯子爬進瑪蒂爾德的房間,這番行為著實冒險,萬一瑪蒂爾德不願意開窗呢?可瑪蒂爾德開了,於連戲劇性的舉動正合她的心意,她還興奮地剪下一簇頭髮,以此表明自己是於連的僕人。

在描述於連和瑪蒂爾德糾結的情感狀態時,司湯達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這也是他被稱為“心理描寫大師”的原因。司湯達開創性地拋棄了描述性文字,也儘量減少人物間的對話,卻費了不少筆墨替每個人物抒發所思所想。於連和瑪蒂爾德那猶如狂風暴雨般的內心戲伴隨著於連爬窗進入瑪蒂爾德的閨房到達高潮。當高潮真正來臨時,司湯達卻戛然而止。瑪蒂爾德只說了一句“是你啊!”就乾脆利落地為兩人膠著的情感大戲畫上休止符。從這個細節看,司湯達確實是個善於在敘事節奏上創新的大師。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偷情的刺激成了愛情的助燃劑。烈火乾柴愈燒愈旺之際,瑪蒂爾德珠胎暗結。侯爵只能充當起好丈人的角色,為了讓於連配得上自己的女兒,他給了於連一個輕騎兵中尉的軍銜和一個貴族頭銜。於連真的成了某個大貴人遺落在山區的私生子,連他自己都有那麼一刻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可於連在人生巔峰待了片刻,便跌落泥地。侯爵收到市長夫人的來信,夫人在信中坦露了曾和於連通姦的過往,這一封舉報信讓於連聲名狼藉,眼看著到手的榮華富貴就要溜走。於連一時頭腦發熱,匆匆趕回維裡埃爾,在教堂內當眾開槍擊殺夫人,此後鋃鐺入獄。關於這急轉直下的劇情,有很多能自圓其說的解釋。夫人寫這封信當然是迫於壓力,像於連這樣迅速上升的“鳳凰男”被舊勢力用或明或暗的方式全力阻擊,這一點並不難理解。當然,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夫人的這種行為,是一個失戀的女人對情人絕望的報復。儘管這個舉動與她在整本書中天真善良的個性有點矛盾,但也恰恰可以說明,司湯達對人性的複雜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不過,也有評論認為,司湯達這樣安排是比較刻意的,甚至是有點過於刻意的。於連必須開槍,必須入獄,這樣才能成全這出悲劇,司湯達才能藉助於連之口在法庭上發表那段振聾發聵的演講。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面對法庭內全部由資產階級組成的陪審官,於連表示:他生來就矮了在座的高貴人士一截,他只是卑賤的農民,但他竟然想要反抗命運。他當然是有罪的,因為他傷害了高貴善良的市長夫人,更因為他膽敢混入上流社會。他必須死,法國的統治階層必然會置他於死地,他們要藉著懲罰他來殺一儆百,告誡那些膽大妄為想要擾亂階級秩序的青年。否則的話,只要機會成熟,那些有才華的貧寒子弟就會是下一個拿破崙、丹東、羅伯斯庇爾,這些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會奪走上層階級的財富、地位和權力。

最後,於連拒絕了赦免,因為在他眼裡,這是貴族的施捨。於連用近乎自殺的行為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瑪蒂爾德親手埋葬了情人於連的頭顱,完成了祖輩的宿命。身體和心靈都遭受重創的市長夫人在於連被處決三天後去世。夫人受的傷並不致命,她最後的死幾乎是一種“放棄治療、但求速死”的狀態——於連上絞架,讓她對這個世界再無一絲牽掛。

回望於連短短的一生,木匠的兒子發憤讀書,成為市長兒子的家庭教師,因為教會的關係當上侯爵的秘書,又憑藉個人魅力俘獲了貴族N代瑪蒂爾德的芳心,進入了心心念唸的軍隊,轉眼間,又一無所有,丟了性命。然而,對於於連而言,他的靈魂完成了一次盪滌和昇華。入獄之前的於連執迷於世俗的成功,“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入獄後的於連猶如遭了當頭棒喝,終於認識到何謂幸福,收穫了心靈的寧靜。所以,他也能坦然赴死,因為此生已無牽掛。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我們前面提到過,司湯達對“幸福”兩字情有獨鍾,他十分喜歡引用一句獻詞:獻給少數幸福的人。這句話出自一本不太有名的英語小說,書名叫做《維克菲德的牧師》。但這本書影響了簡·奧斯丁、狄更斯等一批英國作家,也是司湯達學習英語的課外讀物。《維克菲德的牧師》裡的牧師堅持真善,他的價值觀道德與世俗不合,因為“惡”在現實世界裡不可避免。與《紅與黑》不同的是,《維克菲德的牧師》的結局是好人有好報。司湯達喜歡引用這句話,可能是因為覺得只有極少數的人堅持忠於自我,這樣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幸福。

司湯達的寫作觀念在他生活的時代同樣屬於少數。作者給上卷寫下的題詞是:“真實,嚴酷的真實。”以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從未將自己歸為浪漫派,他要寫的東西也不是給閨房中的貴婦消遣的女性小說。他是在記錄真實,記錄社會,猶如一幅浮世繪呈現出19世紀30年代的風土人情和思想動態。他的現實主義風格啟發了後世的福樓拜和左拉。左拉評價他是“我們偉大的小說家,研究人類就像是在研究奇怪的昆蟲。他凌駕於觀察對象的痛苦和瘋狂之上,只熱衷於完成自己的解剖任務”。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不過,作為一個老於世故的讀者,我們可以識破作者的障眼法,在司湯達的這種寫實風格里發現一些不那麼現實的東西。至少,司湯達在設計於連和瑪蒂爾德的行為邏輯時,他本人的浪漫情懷和英雄情結常常浮現在字裡行間。或許可以這樣說:司湯達的寫實風格與浪漫情懷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在《紅與黑》中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對立統一,缺一不可,最終構成其獨此一家的魅力。

此外,司湯達細膩的心理刻畫也啟蒙了菲茨傑拉德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奠定了現代心理小說的基石。司湯達為文學發展做出的另一貢獻是:他為“相愛”這件事構建起了合理的動機和邏輯。在中世紀文學中,英勇的騎士沒頭沒腦就愛上了貴婦,只是因為她的高貴和美麗。剛才我們講過,司湯達在《論愛情》中把愛情當做一個科研對象,將其劃分為7個階段:愛慕、愉悅、希望、愛情滋生、第一次結晶、懷疑、第二次結晶。我們可以看出,司湯達定義的愛情是需要男女雙方互動的。他拓展了女性魅力的邊界,天真純潔的市長夫人是一種美,桀驁不馴、離經叛道的瑪蒂爾德也是一種美。幽谷百合和帶刺玫瑰,各有所好。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我們最後還是要回到《紅與黑》的核心人物,於連。於連個性中最迷人之處是他的反抗意識。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才華,也洞悉了法國上流社會的平庸。法國龔古爾獎得主格拉克認為《紅與黑》是智力和情感的一次反抗。可以說,於連身體力行地反抗了波旁王朝復辟後的法國社會,他依靠自己的才智擺脫了木匠的體力勞動,最後成為了侯爵的心腹秘書;他不滿足於和女僕結婚過個安穩小日子的命運,征服了兩位地位遠高於他的女性。

然而,於連的悲劇結局幾乎是註定的。這既有那個時代的外力因素,也是個人性格缺陷所致。他對於世俗成功太過執著,一度鬼迷心竅,迷失了善良的本性。從法律的角度看,他的所作所為算也確實觸犯了法律,認罪伏法也算順理成章。其實,在小說的眾多細節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於連的個性裡埋藏著各種戲劇化的成分。他看起來似乎頗有城府,有時候很會耍手段,比如:為了刺激瑪蒂爾德,他假意追求一名貴婦,瑪蒂爾德果然醋意大發,落入了於連的情感陷阱。然而,歸根結底,他還是個莽撞天真的年輕人。他不止一次在保皇黨人面前歌頌拿破崙;最後打傷市長夫人的那一槍,從功利的角度看毫無必要,到手的榮華富貴就此付之東流。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關於於連這個人物,英國著名批評家詹姆斯·伍德的看法非常準確。於連將利己主義作為信條,但他其實沒法按照這種信條生活,他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能讀懂上層社會的暗碼。他驕傲地虛偽,但不是每次都足夠虛偽,真正成熟的虛偽可以將虛偽掩藏得不露痕跡,他始終做不到。而這種矛盾恰恰是於連身上最動人的部分,按照伍德的說法,這是“司湯達的偉大創新”。

與司湯達同時代以及後輩的作家,也創造過不少努力攀登社會階層的形象,但是,就人物的立體豐滿程度,以及廣大讀者的認同感、代入感而言,還沒有哪個人物能真正超越於連。於連身上那種英雄主義情懷充滿了戲劇張力,促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將《紅與黑》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舞臺劇。有個頗為有意思的現象,在小說中於連長得只算清秀,但每次出演於連一角的男演員都是一等一的大帥哥,導演們似乎太喜歡這個角色,總是有將其完美化的傾向。這還是要歸功於司湯達的人物塑造。他為世界文壇留下了一個試圖反抗命運的經典形象,這正是《紅與黑》歷久彌新的最重要原因。

經典文學名著《紅與黑》,來看看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