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應對貿易摩擦,這家中國公司不走尋常路

應對貿易摩擦,得一顆紅心兩手準備。雖說“和氣生財”,但該維權的時候也不能忍氣吞聲。

應對貿易摩擦,這家中國公司不走尋常路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主營鋁箔的江蘇中基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面對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時敢於積極維權的企業。案子打完,公司產品對美國出口量不僅沒有下跌,反而量價齊升。

兩個來之不易的“最低”

江蘇中基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產於2006年,2012年成為中外合資企業。這家公司主要生產鋁箔,年產銷量達6.5萬噸。除了中國市場,公司在海外的銷路也越來越廣,美國、歐盟、非洲、東南亞均有客戶。2017年,江蘇中基對美鋁箔出口額約3000萬美元,佔出口總額的18%。

2017年3月28日,應美國鋁業協會提交的申請,美國商務部宣佈正式對進口自中國的鋁箔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同年8月,美國商務部做出鋁箔反傾銷初裁,擬對中國鋁箔加徵96.81%—162.24%的反傾銷稅,16.56%—80.97%的反補貼稅。在中國企業中,江蘇中基複合材料公司的“雙反”稅率是最低的。

2018年,美國商務部對此案做出終裁,反傾銷稅率降至48.64%—106.09%,反補貼最低稅率有所上升,從16.56%升至17.14%。值得注意的是,江蘇中基複合材料公司的“雙反”稅率依然是應訴企業中最低的。

負責這個案子的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燁算了筆賬:因為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有一部分可以折抵,江蘇中基複合材料公司出口到美國的鋁箔實際稅率約為55.13%。考慮到美國已開始對全球進口鋁產品實施232措施,目前該公司鋁箔稅率約為65.13%。這已經是中國鋁箔出口商中的最低水平。

這是怎麼做到的?

讓李燁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中基複合材料公司在整個應訴過程中決心一直相當堅定。“我以前見過不少企業,都是案子打著打著,自信和希望就打沒了,不想打了”,而這家公司的態度很明確,就是無論怎樣都要積極應訴。

這是個艱難的決定。應訴要付出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僅律師費一項可能就高達三四百萬元人民幣,遑論其他。況且,在保護主義越發升溫的大背景下,官司能不能打出一個對企業有利的結果,還很難說。

“雖然企業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很正常,但積極應訴是非常有必要的。”李燁直言,一方面,只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面對“雙反”調查時敢於應訴,才能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否則,如果美國企業發現中國同行“打不還手”,起訴成本低且勝算大,就會更樂於掀起貿易摩擦。當前“雙反”案件案值趨於降低,甚至有些案子“以前根本不會起訴”,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需引起警惕。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積極應訴,會讓美國商務部等相關機構“有所忌憚”,使其行為更加合理。

在李燁看來,考慮到企業應訴的實際困難,今後地方政府可加大對企業的指導和幫助。

價格優勢小了,出口量卻大了

雖然被加徵了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但江蘇中基複合材料有限公司鋁箔對美出口不僅沒下降,反而量價齊升。

數據顯示,該公司最近幾個月鋁箔出口價格雖然上漲,但單月對美鋁箔出口量卻從以前的1000-1200噸增加至1500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李燁看來,這是因為這家公司出口的超薄鋁箔短期內很難找到替代者。美國自身超薄鋁箔生產基礎比較薄弱,相關產業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精細程度不高,不具有比較優勢;如果從韓國、印尼、歐盟等地進口,當地鋁箔在數量、規格、交貨日期等方面又不能滿足美國國內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雙反”稅率導致中國鋁箔出口價格更高了,美國廠商也會繼續買。

這意味著,在貿易戰局勢越發緊張之際,企業除了要敢於、善於應對貿易摩擦,還應苦練“內功”,提高產品質量,儘量降低可替代性。唯此,才能在日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維權之路,越走越勇

嚐到甜頭後,江蘇中基複合材料公司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信心更足。

公司負責人稱,雖然“雙反”案件終裁結果保住了該公司對美國的出口,但仍有爭取更好結果的空間。今年5月,公司已就反傾銷、反補貼終裁不合理事項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美國商務部將反傾銷替代國從南非更改為保加利亞,退還根據此案初裁結果徵收的保證金,並對部分補貼率做出調整。

如果能成功,該公司鋁箔面臨的“雙反”稅率有望從約55%降到30%以下。

這將是一場艱難的訴訟。李燁坦言,在選擇哪個國家作為所謂“替代國”上,美國商務部目前沒有量化標準,“自由裁量權很大”。中國廠商很可能因此面臨不利局面。

但即使如此,該打的官司也還是要打。用李燁的話說,“應訴過程本身和結果同等重要”。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