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很多說關於年輕人聖湖偶的文章髒,通讀一遍你會發現,他們都會把最後的痛點落在一處,就是房子。最後告訴你,“沒房,你就是loser!"廣大觀眾由於接受不了這麼大的差異,開始捶胸頓足,唏噓嗟嘆。

對這種現象總結出一句話就是“自討無趣,無病呻吟”。

現在中國的階級分化越來越嚴重,那麼如果20年後,階級固化將發展到很少有人可以跨越階級鴻溝的地步呢?房地產必然會成為區分階級的標誌之一。

現在來看,無論你是多麼努力的年輕人,大家都會用“有沒有房子,幾套房子”這種價值觀來評價你的社會地位,劃分你的社會階級。可想而知,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有多大。

而媒體現在做的,卻是抓住痛點,瘋狂地為用房子為階級貼標籤,加速階級固化的進程。

那麼,我就先講一下,廣大群眾為什麼對此樂此不疲?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階級焦慮

相對其他國家來講,我認為,中國人有一種普遍的優質民族特點,就是存在“長久向上的奮鬥精神”(這可能和小時候我們所有人的校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關)。

然而在出身社會以後,由於社會階級的巨大差異,將很大一部分人的價值觀撕裂了。

於是大家都得了一種病,就是“階級焦慮症”!

“階級焦慮”造成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財富差異;

另一個是精神追求。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財富焦慮

這裡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個朋友曾跟我講:“我老婆的一位朋友,剛結婚的小兩口想要移民去新西蘭,說想買一片牧場,說他們嚮往青青牧場與田園的詩意。為此還籌劃著去新西蘭考察一番,並且真誠地邀請我和老婆也去一起放羊。

最後思考再三,我還是拒絕了!

因為我從小就放羊,後來拼命唸書那麼多年,其實就是為了不再放羊!

財富差距造成的階級鴻溝就是這樣。所以說,擁有4套房土著和0套房的北漂再怎麼對談,結論都是“怎麼活下來和怎麼活的好”的問題。有意義嗎?

並沒有。

就比如房子這個事兒,它被大眾定位為“財富的象徵”,但它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你說你月入5萬,看起來感覺是高產,但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不吃不喝5年也就剛剛夠交個首付,然後你貸款700萬,還30年,月均還款額達到3萬7,好端端一個高薪中產,瞬間返貧。你說你年薪百萬,但是2000萬的房子也比比皆是。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我們暫且不談西二旗月薪5萬的碼農,咱們聊一聊硅谷的碼農。他們應該是最符合被描述的像素集合。但他們同樣也有焦慮感,並且這種焦慮感更難克服。

如果說你的位置是珠峰山腳,目標珠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的話,他們已經安然地躺在珠峰大本營帳篷的溫暖的睡袋裡了。

當他們從珠峰大本營的帳篷出來,珠峰就在眼前;就如同他們在Facebook上班,也許扎克伯克的工位離他們的直線距離只有不到500米,但這是最近的距離,也是最遠的距離。

往上是極寒的風暴和雪崩,眼前是睡袋的溫暖誘惑,他們選擇哪一個呢?

你或許會說,那種人簡直不可理喻,我如果混到那個位置,年薪百萬,絕對就知足了,天天享受生活,怎麼還會去想如何跨越階級鴻溝的事情呢?

但是事實是,階級帶來的焦慮會讓人備受折磨。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信息接收

今天,你的焦慮來源只是互聯網,譬如像你說的——在朋友圈裡常看到“隔壁老王讓兒子住進了西城學區房”,“住在景觀優美的別墅是什麼感覺”之類的曬圖。

而隔岸觀火的信息刺激和身臨其境是完全不同的。

你看了幾百本馬雲的勵志雞湯,照樣會“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但如果你能天天見到馬雲這個級別的人物,那種刺激就不是一個水平了。

然而,不單是財富,接近權力的人會幻想他們擁有權力,接近“改變世界的人”也會幻想他們能夠改變世界。

但稍微經歷過一些就會知道,這不過是實體距離帶來的幻象罷了。

另一方面,那就是需求被滿足的快感,從低級到高級是爆炸式的增長。這種爆炸式的增長如同香菸到海洛因,越到頂端,越發讓人無法控制。

無法控制的財富焦慮開始悄悄演變為精神焦慮。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精神焦慮

加州陽光,北海道滑雪,巴黎鐵塔。或許你還可以加一個馬爾代夫潛水。

然而,即便做到這一步,你離真正的成功還是有十萬八千里,因此你還是會不斷陷入焦慮。

你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在加州陽光裡卻時常開著邁巴赫在海邊思考的人,偶爾還會湧現出自殺的念頭。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難以理解生活在雲端的哥哥張國榮為什麼要自殺?

這是拋去財富權利以外的東西,當然這個層面的東西,太過深奧,這裡不作細述。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病態購房觀”

OK,我們再回歸到房子問題上。

中國房價飛速增長的這二十年來,個人買房真正賺到了錢的,都是投資性購房(比如自己租房,然後專業購房投資或者自住一套,再多投資一套或者多套的)。

而他們之所以能賺到遠比別人打工賺得多得多的錢,正是因為本來就應該買不起房子(工資)的買房教信徒,把買房當成生活的終極目的,而不是生活的某種方式或選擇,這就是導致房價一直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對於剛需買房教信徒來說有一個很趣的悖論。就是,你到底是選擇住還是選擇投資?

其實買房子,最大的出發點就是因為房價在漲,如果他不漲,你還會買嗎?

很多人說我會買,為什麼會買,因為以後房價還會漲。道理其實是相同的。

但是一旦房價下跌,就會發現,所謂的剛需會集體消失(就像現在北京好幾個月來慘淡的交易量,所有剛需都選擇了絕對觀望)。

我國香港60年代發生了樓市泡沫,之後出現了樓災,70年代又是股災,80年代股災加樓災,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又是股災加樓災。從歷史來看,如果以十年為一個週期,每當樓市下跌的時候,房子是根本無人問津的。

就拿2016年這波大漲來講,2013年-2014年的時候,剛需為什麼不選擇買房呢?那時候房子便宜一半,有人會說那時錢不夠怎麼買,但是我相信,2年的時間,賺的錢總沒漲起的房價多吧。所以如果當時錢不夠,現在你應該錢更不夠才對。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簡而言之,在中國,可以把買房人歸為以下幾類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這二十年來手頭有閒錢但一直沒買過房子的,都是倒黴蛋;

手頭緊但湊錢買了一套漲了很多倍後賣掉過上了好日子的,都是聰明人;

手頭緊全家湊錢交了一套首付後吐血供房,房價翻了十幾倍後還住在裡面吃方便麵的,都是大XX;

手頭緊開始沒買但發現越漲越嚇人死扛了十多年後終於下決心全家湊錢買了一套很小的然後吐血供房住在裡面吃著方便麵天天等房價上漲但即便漲了一些也不賣繼續住在裡面吃方便麵一直吃到房市泡沫破滅的,都是超級大……折翼的天使;

手頭寬裕買了好幾套漲了很多倍後賣掉了的,都是聰明人;

手頭寬裕買了好幾套漲了很多倍但還沒賣掉的……手頭寬裕的人,做什麼都是對的。

紅上薦讀|擁有四套房又怎樣,還是有階級焦慮症

總結

失敗是絕對的,而成功是相對的。對於階級焦慮症,其癥結之所在,不在於你尚未掌握一套走向“經濟富足,自由獨立的生活” 的方法論,而是你尚未構建一個理性的世界觀。

今天的中國,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年輕人如果想跨越階級鴻溝“向上流動”,也應該是四九年以來最好的理想時期,是有希望的。但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成功,不必過分嚮往鴻溝對面的事。

房地產市場最終會歸於理性,一個理性的剛需市場,一個理性的投資市場。大家不再用房子來界定一個人的價值。

因為在鴻溝的對面,並不只有房子,

還有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