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一、高考不一定改變命運,但學習是持續終生的事

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結束,考生的一舉一動不但牽動著家長的心,也吸引著全社會關注。無論如何,高考的結果依然重要,但我們得知道:高考不一定能改變命運,學習卻是一件持續終生的事情。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傳統大學教育和社會實際工作脫鉤的問題已被詬病多年,卻始終無法完全解決。這就使得畢業後,面對撲面而來的人生和職場的種種問題,學生們更多隻能靠自己去解決。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然而,隨著錄取率的提高,擴招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卻不斷激增,一二線城市的工作競爭由此愈發慘烈。由此,伴隨著信息氾濫、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普及,最近幾年針對職場和生活領域技能提升的知識付費行業,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知識付費能夠興起的背後,其實是現代互聯網用戶時間的極端碎片化、音頻產品被廣為接受和競爭壓力劇增,所帶來的終身學習價值。

二、從產品到服務,知識付費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

但是,知識付費的熱鬧背後,很多問題也在暴露,比如:付費購買的人真的學到了知識嗎?

主觀上,這是一個很難衡量的指標,但是客觀上,我們可以在很多統計數據裡發現,買了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全部上完的比例都很少,也就是結課率是不高的。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這正應驗了很多人在過去兩年裡對知識付費的批判,不管是得到、喜馬拉雅還是微信上的一堆付費聽課工具,大家認為他們都是在販賣焦慮。尤其是那些打著7天或者30天解決某個問題、提升某種技能的稱號的課程,最後過了那個時間通常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得到的解決辦法是除了提供更多的短週期但領域覆蓋更廣的精品課和大師課之外,在app產品的底欄主要位置加入了學習計劃和筆記兩個欄目,這有助於使用得到的用戶從長期(某個課程)和短期(某本書)兩個維度更好地在得到獲得知識方面真正的積累。

知乎的知識付費之路從單次音頻課程起步,知乎Live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了超過5000名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進行有效變現,付費用戶達600萬,每天都有超過100萬人使用知乎上超過15000個知識付費產品。

但是,對於用戶來說,是否獲得了真正的成長,包括得到和知乎在內的所有的知識付費平臺們,要做的工作明顯還有許多。

知乎在最近將自己專門售賣各類知識付費產品的知識市場,升級為了知乎大學。知乎把知乎大學裡的所有課程打磨成了一套體系,同時提供更加綜合性的服務。

知乎大學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課程體系,由Live小講和私家課組成,音頻和視頻的形式都有覆蓋,這部分內容更像是大學裡的“課堂教育”;第二部分是書的體系,包括了知乎大量自產和合作的電子書和有聲書,以及最近上線的讀書會,基本涵蓋了所有的知識品類,相當於大學裡的“圖書館”;第三部分是訓練營,會對用戶的課後作業進行批改,相當於輕型培訓業務。

三、服務能力才是知識付費類產品的護城河

從現階段的知識付費的行業趨勢來看,我認為在知識付費領域,流量為王的思路可能過時了,流量不精準,哪怕用戶這次購買了你的產品來嚐嚐鮮,換來的可能只是一個差評。

與此同時,服務能力可能才是真正的壁壘。面對越垂直的內容領域,服務就該提供得越深。想做成真正的知識服務類產品,傳統的PVUV,日活月活,註冊用戶數等數據評測維度,可能都要作廢。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這種服務能力,可以是to c的,也可以是to b的。比如得到有專門的知識策劃團隊,並將這種團隊能力開放給了來得到專欄的業內專家們,用來打造他們課程體系,這就不但使得課程質量有保證,也使得其他產品很難在短時間內同其競爭。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因為這種服務能力,可能是內容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和運營推廣能力的三合一,人才明顯不夠用了。

未來的知識付費產品,應該都向服務類產品看齊。

知識服務並不完全是為了得到知識,核心並不是把一本書賣掉就好了,真正的服務在書賣掉後應該才開始。哪怕在半軍事化和工業化管理的我國中小學校裡,上大課(無差異化的內容輸出)只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課後作業的批改,學生的課間談話,針對性的補課,佔據了老師時間的大頭。而這些,都是服務。

知識服務領域,服務的程度越深,壁壘就越厚。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同時,這個時代我們對於學習的態度,發生了這樣三點轉變:

1、從階段學習轉為終生學習:學習不會因為大學畢業就結束,反而可能只是開始;

2、從分科(專業)學習轉為跨界學習:傳統的學科分類失效,想要解決現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必須身兼數家之長;

3、從深度學習轉為淺度學習:過去的學習有一種一門學科一定要數年時間鑽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覺,但現在面對更復雜的情況,有時候“瞭解”比“掌握”更有效。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現有的教育行業明顯沒有能夠提供配套的產業服務,這就給了眾多互聯網產品機會。

對應我上面提到的三個趨勢,知乎大學的知識庫裡就覆蓋了通識知識、專業技能和興趣愛好三大類別,讓不同個體都能在知乎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內容和產品。其中,通識知識讓大眾瞭解世界運作的本質;專業技能幫助大眾提升生活和職業技能;興趣知識則聚焦提升大眾精神生活品質,不被忙碌的城市生活所綁架。

四、知識服務的未來,依靠頭部名人還是社區氛圍?

高考是一場每個參加的人都希望能在其中答對儘可能多的正確答案的考試,只是在這之後,考生們的人生再沒了正確答案。那麼對於知識服務的未來,有正確答案嗎?

從現狀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知識付費領域裡頭部大V的粉絲是跟著人走的,比如李笑來,吳曉波,羅永浩等,他們的影響力是跨平臺的,且無視任何產品形態,pc或者app,文字、語音或者視頻,他們都可以輕鬆勝任。

掘金知識服務,如何讓用戶更好地終生學習?

(截止2017年12月,知識付費類平臺月活達到1.43億,圖by艾瑞)

他們就是行走的IP,他們的流量也不是平臺的流量,而是他們自己的流量。他們的內容是平臺流量的入口,他們的個人影響力大於平臺的影響力。

這是我對一些沒有原生社區的知識付費類產品的擔心,類似當年的分答,名人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過,知乎的優質用戶可能就要好得多,因為知乎上有社交資產(粉絲和互動)的沉澱,雖然有人說要走,但回來得也不少。另外,在知乎學習了相關課程後,也可以在知乎社區內部即時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這也反哺了知乎的社區氛圍。

上來就依賴頭部名人(IP)進行直接變現的知識付費模式,看起來很美好,未來的競爭也許會很殘酷。類似長視頻網站優酷土豆愛奇藝等的競爭,買來的流量,買來的版權,用戶卻從不對你產生黏性。用戶都是跟著劇集走的,哪裡首發哪裡獨播就去哪裡看就好了,這就是典型的跟著內容(IP)走。

站在內容生產者的角度,要麼成名,要麼賺錢,粉絲or收入,作為平臺方必須能提供其中一種。

只有那些深入思考自己能提供什麼價值,並以此構建起核心競爭力,提供更好的知識服務的平臺,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