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一)

遵化城西南6公里處有一座三個山頭並立的山,名曰筆架山,是城區內文廟的前照山。按照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筆架山和文廟二者相互呼應,形成了完美的風水體系。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一)

筆架山下 攝影:李文惠

早在金朝之前,在遵化縣城外的西南方位,即今天的西大寺地方,就建造了一座巍峨雄壯的文廟,用來祭祀儒家先師、中華民族的偉大聖人孔夫子。這裡還是遵化州等級最高的學府,官府在此授課教育當地的讀書人。

明朝嘉靖年間,在文廟內興建了一座巍峨的魁星閣,清朝康熙時期又對魁星閣進行擴建。出於對風水的需要,整座文廟以天然的筆架山做為朝山,用這種辦法寄託繁榮遵化文運的美好願望。據老百姓傳說,遵化文廟的魁星閣,就是一枝擱在筆架山上的毛筆。因為有這樣一枝如椽大筆倚在筆架山上,保證了遵化這個地方,世世代代都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人才。

清朝文人史光耿,在觀察了筆架山和遵化文廟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之後,當場潑墨作詩。這首詩明確地揭示了筆架山和遵化文化之間的關係。也證明在歷史上,筆架山不但有寺廟,而且還建有古塔。詩中寫道:

群峰不斷向東來,旗鼓城南對仗開。

幾代科名詠椿桂,三山宮闕悟蓬萊。

浮圖隱隱森文筆,古寺遙遙顧墨臺。

況接清風與明月,山川鍾毓號多材。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遵化也確實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一)

竇禹鈞故事:五子登科 圖片採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

遠在五代後周時,竇禹鈞就在遵化城內興建燕山書院,來教育貧窮人們的孩子讀書。由於教育有方,他自己的五個兒子也相繼考中進士,當時人號為“五龍”。竇禹鈞的事蹟,還被列入宋朝時寫成的《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從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947年),到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後950多年的時間裡,遵化本縣考中進士39人。從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清光緒十五年,前後478年,更有144人考中舉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遵化縣同科考中進士五個人,當時也被稱為“五龍”,他們分別是成鍾音、陳學曾、陳於階、賈應元、範愛眾。三年後,也就是嘉靖四十四年,遵化縣同科取中進士的又有三人,當時人稱之為“三鳳”。 這三個人是:楊允中、王楣和申維岱。

除這些人之外,還有明朝的張守直、清朝的史樸等遵化縣籍貫的人,因考中進士而走入當官的路途。其中張守直位至明朝戶部尚書,賈應元為兵部侍郎,死後皇帝贈給他兵部尚書一職。而清朝的史樸,更因為立下了卓著功勳,《清史稿》給他立傳,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一筆。

這些資料,好象在向人們證明這樣一個事實:遵化這座城市的文廟,由於面對一座天然的筆架山,這裡真的人才輩出了!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一)

筆架山上的三座廟宇 攝影:周鳳軍

筆架山與一座城市的選址與建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古代人們普遍認為,一些府、州、縣的首府城市或者文廟,要求以筆架山為前照山,這也是中國城市選擇地址的一個普遍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