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免費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CEO周課,無干貨,不分享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品牌是源自實體,並在消費者頭腦中安家落戶的虛擬體。也就是說品牌是由企業的產品、服務、傳播、渠道終端、人員等所有這些運作在用戶和目標消費者心智空間中的投射,是體驗後的感受,認知和理解,是企業及產品給予用戶的情感和想象。用戶通過自己所看、所聽、所用,結合自身的經驗、習慣對體驗的企業及產品形成主觀上的認知和判斷,以及獨特的情感和偏好。消費者關於品牌的碎片化記憶和聯想,整合起來,就會在內心生成了一整套感受。所以,我們認為,是體驗產生了品牌。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企業建設品牌,首先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做好產品和服務,更要琢磨如何以這些產品和服務為基礎,營造用戶體驗, 以產生可以和每個消費者內心共鳴的品牌。

其實,通過體驗,形成品牌,並不是一個新的發現,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市場規律,食品飲料行業的試吃、服裝行業的試穿、汽車行業試駕、手機行業試用等等,都是通過體驗,讓消費者認可產品功能,有了一個好的印象,衣服好像更合身好看,汽車似乎更容易駕駛、手機感覺更好玩,這些都是特定產品給用戶留下的印象,為創建品牌創造了條件。

產品本身就是形成品牌的核心基礎,產品會直接影響消費者體驗品牌的感受,品牌專家沈菏生先生認為:消費者的感受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它不僅受到產品本身功能特點的影響,還和消費者所處的場景、生活經驗、營銷傳播活動、口碑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建設品牌,需要企業整合多種因素,營造全面客戶體驗,形成系統的感受和聯想。本篇文章分享一下新營銷的四個關鍵詞,概括來講,就是場景、IP、社群、傳播。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什麼是新營銷

簡單理解,可以對標4家企業。小茗同學、茶π,這兩個所屬的是傳統企業;江小白、消時樂,這兩個是新興企業。它們系統地實踐了新營銷,特別是江小白。

還可以用4個關鍵詞理解,分別是“場景”“IP”

“社群”“傳播”。場景是產品邏輯,IP是品牌邏輯,社群是客戶關係邏輯,傳播是營銷邏輯。

還可以用一句話概括:“4P皆傳播”。或者用四句話解讀:產品就是IP;所有接觸點都是傳播點;所有推廣活動都有傳播價值;傳播是營銷的靈魂。

先把概念提出來,有個框架,再細細解讀。

新體系提出來,先不要挑毛病,要看主體是否合理。挑毛病,孩子生出來就不該養大。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一、場景

先舉兩個例子。

小罐茶2017年很火,10多億元銷售額,一舉進入第一陣地。如果不是受產能限制,銷量會更大。

有老茶人不服,不就是換個小包裝嗎?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小罐茶的產品邏輯。那就是它發現了一個新的場景——“外出旅行怎麼樣方便喝茶”。小罐茶的老闆杜國楹是個茶友,出差帶茶不方便,所以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一罐茶就是一泡,這是一個特殊的場景,也是一個量很大的場景。

再說江小白。有人說江小白的酒質有問題,其實老闆特別重視品質,只是他們不瞭解江小白的場景。“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這是江小白髮現的新場景。所以,江小白提供的是“新生代場景解決方案”。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有個群友在群裡說:傳統白酒,海喝;江小白,嗨喝。挺傳神,場景確實不同。

江小白的三款主要產品都是圍繞場景來提供解決方案的。比如說,四斤裝的拾人飲,二十五度酒,這就是一個團建酒。團建也是一個場景。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有一個特點就是團建必喝酒,喝酒了才能夠敞開心扉。這個酒最早也是三隻松鼠原來定製的,這次消時樂到江小白也定製了團建酒。

團建酒還細分了四個分場景:召喚、齊心、必勝、慶祝時刻。

現在回過頭看,很多品牌的成功可以用場景解釋。比如雀巢和麥氏咖啡,同期進入中國,剛開始勢頭都不錯。但雀巢發現了兩個重要的咖啡消費場景:一是禮品,二是茶歇時間。特別是茶歇時間,雀巢已經成了標配。中國沒有咖啡文化,不像西方到處是咖啡,但是可以佔領特殊的場景。禮品裝和小袋裝雀巢,就是基於場景的產品邏輯。

最近一個老闆跟我講,因為互聯網產生了很多新的消費場景,場景把消費分流了。為什麼GDP沒下滑,你的銷量下滑了?因為場景越來越多。所以,這個老闆就用新場景的原理去發現新的市場機會。

為什麼說場景是產品邏輯呢?就是產品要有場景強關聯。吳聲在《場景**》裡有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所有人的小時代組成的大時代,流行更加網格化。” “一個引爆場景對於另外特徵的社群可能意味著無感、漠然、可忽略。”

從心智角度講,產品邏輯就是佔領場景的心智,建立場景強關聯。

從體驗角度講,體驗只有放在特定的場景中才是協調的,才是有感覺的。體驗離開場景,這種泛體驗或者在哪兒都能體驗的事就不存在。

有兩個產品,雖然過去講是定位成功,其實從場景講更合理。比如王老吉,就與火鍋這個場景建立了強關聯。紅牛也與長途開車建立了強關聯。這都是場景。

在 KTV 這種場景,就出現了銳澳雞尾酒。在新生代消費場景,就出現了江小白。油膩的中年男人追求酒體的複雜,新生代追求酒體的簡單,這兩個場景互不理解,也不能用一個場景的需求否定另一個場景。

場景就是“時空”+“心智”。時空,就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心智就是強關係。佔領場景,就是佔領心智。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二、IP

IP 的原意是知識產權,我更傾向於把它稱為“自主傳播能量”。

前段時間一直有個感覺,就是品牌未來可能會消失,被IP替代。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比方說伊利、統一、娃哈哈已經變成一個平臺背書,每一款產品都是一個品牌。當然,不是所有產品都能夠成為IP 。

IP可能是一個人,比如說馬雲;也可能是一款產品,比如說巴奴火鍋的毛肚;也可能是一項服務,比如說海底撈的服務;也可能是一個企業,比如說江小白。

江小白的陶總說過一句話:“產品出來了,劇本就出來了;劇本出來了,IP 就來了。”這個劇本和原來的品牌概念不同。傳統品牌是建立在重複傳播上的記憶。比如,十年前就有老闆說,品牌就是每年花2個億,讓消費者記住一句話。

IP 的劇本是什麼呢?劇本是有自主傳播能量的。

那麼,怎麼樣把產品做成一個 IP?方剛老師在群裡有一句話:“很多老闆說,我的產品很好啊,為什麼賣不動呢?好產品不行,好產品必須成為 IP 。那麼好產品怎麼能成為 IP?首先,老闆就得是首席產品官,是產品經理。”

為什麼老闆要成為產品經理?老闆重視什麼,資源就彙集到哪裡。產品成為 IP,要捨得浪費。江小白的陶總說,品質提高20%要敢於花200%的錢。

巴奴火鍋的杜中兵說,他做一款產品用了9個月,別人都要放棄了,他沒有放棄,最後做成功了。什麼是捨得浪費?就是先不計成本把好產品穩定開發出來,然後再考慮怎麼降成本的事。產品成為 IP 了,當然也有增值空間,也不怕成本高。

IP化的產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求所有人叫好,但一定有人把它當第一選擇。有人當第一選擇,有人反感,這很正常。最怕的是第二選擇、第三選擇,這如同談戀愛時候的“備胎” 。

怎麼樣檢驗一款產品是不是 IP?互聯網時代有一個指數,叫微信指數。查一查微信指數就知道了。沒有自主傳播,當然不是IP。

人們對廣告唯恐避之不及,IP則是自主傳播。IP就是哪怕不花錢,也有人在互聯網上替你傳播。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三、社群

為什麼要講社群呢?因為互聯網時代,社群是人際關係的鏈接器。社群主要是指社會化媒體,像微信、**、博客、微博等都屬於這一類。

我把微信分為三類:一是工作群,內部的管理型工作群,這是封閉的;二是社交群,以人為鏈接器;三是商業粉絲群,以產品為鏈接器。

社群在商業裡面的邏輯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客戶關係邏輯。

過去的客戶關係,可能有大客戶、有重點客戶之分。但是現在因為社群的鏈接,把消費者重新分層了。比如我們有的叫意見領袖(KOL),有的叫粉絲,他可能不僅僅是你的消費者,他甚至是你整個商業邏輯的傳播者,商業邏輯裡的一環,甚至是商業裡的生產者(如用戶原創內容UGC)。丁丁老師“粉絲工場”的粉絲,就是一個這樣的商業群,圍繞粉絲這個話題建立起來的。我的群就只談營銷,也可以稱為商業群。

經常看到某人因在群裡發個商業廣告被踢出去了。這就是社交群裡有商業行為,當然不被允許,但商業群就允許,因為目的很明確,就是圍繞某個商業行為,比如產品建立的粉絲群。

社群真正實現了“人以群分”。消費者與廠商的關係也被再次細分,不再是大客戶、小客戶,比如有的是KOL ,可能只是傳播者,不是消費者;有的參與 UGC ,成為內容生產者。

有人跟我講,消時樂這麼火,好像只是在上層,消費者層面不火呀!我說這正是對社群最好的應用。我們所見的傳播引爆都有偶然性,不可複製。但是定向傳播是可以複製的,比如,招商的傳播,就只是經銷商群體。再比如,做某一個縣級市場,為什麼要讓全國看見?你不是消費者,為什麼要讓你知道?這都是過去散彈打鳥式傳播留下的痕跡。

通過社群,向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區域傳播,這正是社群的價值所在。

新營銷四個關鍵詞:場景、IP、社群、傳播,如何做到品牌落戶?

四、傳播

本部分內容,以後再單獨討論。

新營銷的四個關鍵詞,以前可能都知道,但形成體系,找到底層邏輯,並且能夠形成套路,才能夠學習、推廣。

管理者或是領導者都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長期的實踐經驗,這些都不是速成的。身在管理崗位,本身的工作就比較繁忙,實踐方面的積累一直都在持續跟進中,但是關於方法論,比較費時。CEO周課開發一系列優質課程,將厚厚的管理類經典書籍濃縮成音頻課程,一年365天,每天不間斷學習,點擊下方鏈接,瞭解更多課程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