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中國式青春「高考」

在中國,高考被定義成為能改變一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這場考試的背後,凝聚著無數學子們挑燈夜戰過的青春,承載著成千上萬個家庭裡的希望。

中国式青春「高考」

因為種種原因,現如今的高考逐漸被賦予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性。

有的家長為孩子徹夜失眠,有的家長為孩子燒香拜佛,還有的家長選擇未雨綢繆,窮盡所有關係和財力想著為孩子鋪墊後路。

某種意義上說:

高考幾乎成為了中國人的一場“成人禮”。

而這場成人禮的開端,則要從那段揮汗如雨、伏案苦讀的高三生活開始。

這部講述高三生活的紀錄片,在豆瓣上有近三萬的網友打出了8.4的高分。

在短評裡,不少網友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

中國式青春。

高三 Senior Year

中国式青春「高考」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都像是在看自己曾經的高三生活的回放。

在十七八歲的年紀,最好的年華里,卻不得不經歷著一場校園裡的殘酷青春。

那便是日復一日的高三生活,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

中国式青春「高考」

這部《高三》所記錄的就是福建武平一個高三班級一年的學習生活,曾經榮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紀錄片的導演周浩,他是唯一一位蟬聯兩屆金馬獎的紀錄片導演。

中国式青春「高考」

有人把周浩導演叫做——

社會殘酷底層揭露者。

因為他的紀錄片總是題材尖銳,內容生猛,處處揭露底層的殘酷生活狀態。上到市長書記,政府官員,下到工人,毒販,他都要拿起手術刀,解剖一番。

處女作《厚街》,他拍東莞打工者的底層生活;《龍哥》裡他將鏡頭對準毒販和癮君子;《書記》和《大同》,則被譽為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

中国式青春「高考」中国式青春「高考」

而這部《高三》則是周浩導演的第二部作品,談及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周浩導演表示——

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幾乎與每一箇中國家庭,甚至是每一個人都相關的故事。

2004年的秋天,武平一中開學。

已經在校任職多年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王錦春,即將迎來自己帶過的第12屆高三畢業生。

中国式青春「高考」

每一年的學期伊始,王老師總是要積極得準備一場特殊的班會。

對著全班同學的面,王老師對還未體驗過高三生活的新生們提出了“拼命”的要求:

在高三這一年,我要你們拿出半條命來!

為什麼說半條命呢?

因為我沒見過誰,因為學習累死的。

中国式青春「高考」

可講臺下的學生們,卻只是以呆滯的表情回應著講臺上熱情洋溢的王老師。

高三的生活是從繁忙的課業和起早貪黑的作息開始的。

每天清晨,天還沒亮,住校的學生們就會被定時響起的廣播喚醒,然後他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洗漱穿衣吃飯,繼而奔向教學樓,開始一天的緊張學習。

中国式青春「高考」

到了教室,大家開始早自習晨讀。

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大聲且快速得背誦著書本里的知識,教室裡漸漸響起嘈雜的讀書聲,不管是單詞還是古詩詞都輪番上陣。

中国式青春「高考」

這是一個文科班,每一個學生的課桌上都放滿了課本和考卷——

幾乎連書寫的地方都快沒有了。

每週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一次的模擬考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擺在高三學生面前的是無休無止的題海戰術和日復一日的複習備考。

中国式青春「高考」

武平在當地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城,資源匱乏,信息閉塞。所以班主任王錦春總是一個勁兒地鼓勵學生們考出當地:

你說鐵路,鐵路也不從我們這邊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為止最起碼也沒有(當時沒有)。

這樣的地方,要說資源也沒什麼資源,待在武平能有什麼出息?

在這位其貌不揚、穿著有些邋遢的班主任的口中——

只有拼命吃苦,才能夠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

中国式青春「高考」

王老師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可他卻對每一屆高三班的教育工作做到了兢兢業業。

每次月考過後,他都會逐個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話,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式鼓勵著學生。

中国式青春「高考」

有學生早戀,王老師不急著棒打鴛鴦,而是小心規勸: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中国式青春「高考」

而在開家長會的時候,他則會搬出冷冰冰的現實,要求家長全力配合自己的子女應戰高考,然後堅定地說:

你放心把孩子交給我,你只要生活上對他多關心,其他學習方面的事都交給我。

中国式青春「高考」

高三的班級裡,總少不了揹負巨大學習壓力的同學,因為他們全家族的榮耀都寄託在高考這一件事情上。

林佳燕就是這個班裡的“尖子生”,她成績優異,而且也很勤奮。在她心裡,只有拼命學習考上好大學,才不會辜負全家的希望。

中国式青春「高考」

父母都是當地的農民,含辛茹苦地供養女兒讀書,好在女兒很爭氣,在學習方面不需要他們操心。

但即便如此,林佳燕的內心還是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從小跟著父母幹農活,十來歲已經可以打零工了,幫母親挑一天的磚,能賺十二塊錢,貧窮讓這個農家少女顯得內向、不自信。

中国式青春「高考」

即將面臨背水一戰的高考,她只能在自己的日記中偶爾透露自己的內心的壓力:

我怕失敗,我怕考砸。我怕別人笑,我怕被父母罵。

對於林佳燕這樣的苦出身來說,高考是她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只有考上好大學,才能改變出身和命運。

中国式青春「高考」

每個班有學霸,自然也有學渣。

在紀錄片裡,“壞學生”鍾生明是“差生”的代表。

中国式青春「高考」

鍾生明入學的時候成績很好,可來到縣城讀書之後他就開始沉迷網絡遊戲。

鍾生明白天在宿舍曠課睡覺,半夜翻牆去網吧打遊戲,在父親與老師的對峙中更是直接摔門出走。

中国式青春「高考」

年輕氣盛的少年,對於嚴厲的班主任的批評教育似乎從來不以為意。

甚至連期中考試的時候,他仍舊躲在宿舍睡大覺:

反正也是睡覺,不如在宿舍睡好了。

中国式青春「高考」

鍾生明有自己的打算,他認為自己可以靠打遊戲賺錢。

鍾生明和同學幫別人代練遊戲賬號,他們獲得的遊戲幣可以兌換成人民幣,利用打遊戲的業餘收入,他甚至已經有了一萬元的“鉅款”。

中国式青春「高考」

所以雖然成績很差,總是被嚴厲的班主任批評,但他卻從來不服輸。

在高考前的班會上,他甚至說:

既然有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分別,那麼像我一樣的差生,也可以做到不氣餒或者不放棄。

中国式青春「高考」

當然並不是很多人能夠做到像鍾生明一樣,對於高考的結果完全不在意,畢竟在這個班級裡有一大半是中等成績的學生。

對於他們來說,既沒有優等生的成績優異,也沒有差生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關注,似乎不論多努力,最終都要落空。

寡言少語的張興旺,就是班級的沉默的大多數里的一位。

中国式青春「高考」

張興旺本身就內向,結果剛上高一,母親再婚,張興旺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加上成績一直上不去,壓抑的高三生活讓他瀕臨心理崩潰,毫無信心的他甚至以酒解憂。

距離高考十多天的時候,他突然選擇了臨陣潰逃,留下一封信,說自己不參加高考了,要去廈門。

中国式青春「高考」

班主任王老師看到信後,立馬趕到汽車站,最後在附近的一個小餐館找到了他,苦苦勸說,讓他不要放棄。

王老師推心置腹:

你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一人要更加堅強。

如果我是你這種家境的人,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中国式青春「高考」

父母的期待、學業的壓力、考試的焦慮,伴隨著高三學子們。有人選擇勇往直前,有人選擇了逃避,終於高考即將來臨。

在高考前的當天,王老師最後一次召集大家,他自費給學生們買來一盒補品。

並鼓勵每個人說:

每個人,多吃一片多考10分。

中国式青春「高考」

紀錄片的結尾,高考完的高三學生們,走出考場——

有人歡笑,有人失落,有人流淚。

中国式青春「高考」

與此同時,班主任王錦春又一次走上講臺,對著新一批剛進高中的高一學生,重新念起了新的一輪高三宣言: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新一輪的掙扎,又要開始。

中国式青春「高考」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總是會忍不住的回憶起自己的高三生活。

或許,每個人的高三都有一個像王老師那樣絮絮叨叨不厭其煩的班主任,或許當年我們對他的各種管教十分厭倦,但若干年後,彷彿才懂得那段高三時光的彌足珍貴。

中国式青春「高考」

在這部紀錄片裡,相信每一位曾經經歷過高三生活的觀眾都會對片中所發生的一切感同身受。

某種意義上,《高三》更像是一面鏡子,呈現了中國當代應試教育制度下的群像。

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中国式青春「高考」

高考重要嗎?

很重要,因為它詮釋了一種奮鬥方式,是人生的一種階段性的總結。

但是對於高考,也要放平心態,畢竟——

一場考試的結果根本不能定義每個人的人生。

中国式青春「高考」

就像紀錄片的後來,十多年過去,片中的幾位主人公的命運也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作為差生的鐘生明雖然高考失利,但他卻利用打遊戲和同學一起賺了四五萬元。

在普遍家境貧寒的同學中,他甚至成了班級裡最早用上手機的學生。

復讀一年之後,他考入了一所在泉州的三本大學,大學時,他就投身到一家知名物流公司。

中国式青春「高考」

在電商的高速發展下,他也逐漸成為帶領一百多號人的副總經理。

至於當年留書出走的張興旺,之後也考上了一所私立大學。

他大學學的是中文專業,可家庭和事業的約束,讓他最終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家線路廠的技術小主管。

中国式青春「高考」

即使這份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毫無關係,每天要往返五十多公里的車程上下班。

他不再掙扎,只是計劃著多賺點錢,能夠送自己的孩子去外地讀書。

至於好學生林佳燕一直謹記王老師的教誨,始終很努力。

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的她,最終實現了考一所好大學的願望。

中国式青春「高考」

但北漂多年的她,卻不得不面臨著生活工作的重壓,高昂的房價讓她始終沒能在北京買房。

眼看著孩子正在逐漸長大,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兒子多半要重新回到武平,繼續自己曾經在《高三》裡的故事。

中国式青春「高考」

但通過高考,就一定不能保證誰的人生,從此順利無憂嗎?

也不是。

畢竟啊,人生打開方式是一回事,如何在人生縱橫捭闔,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正如我非常喜歡的一部日劇《龍櫻》裡,有一段非常棒的臺詞。

中国式青春「高考」

入學考試的問題,答案往往只有一個,如果沒有找到它,那就是不合格,這真的很殘酷,但是啊——

人生不一樣,人生有很多正確答案,繼續讀大學是正確答案,不去也是,熱衷運動也是,喜歡音樂也好,和朋友一起玩耍也罷,為了某人而繞遠路也是,這些都是正確答案。

所以,不要畏懼活著。

不管考上還是沒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你們要挺起胸膛,理直氣壯地活著!

PS:想看這部紀錄片的 B站 有在線。

文章來源丨表姐電影(ID:biaojieyingping)

「 關注劇角 」

搜索 劇角映畫 或 magilm_forever

關於電影,你總想知道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