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父母不經意做的1件事,比打更讓孩子害怕,80%家長沒注意

一個人最高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親子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孩子的成長教育離不開父母,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出現偏離家長期待的行為出現,可能只是調皮摔碎了東西,或是搗蛋弄的一身髒等等,面對孩子的“犯錯”,許多家長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也許從來不用動粗,但言語的“動粗”,可能是吼叫,可能是不經意的一句氣話,反而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傷害。

父母不經意做的1件事,比打更讓孩子害怕,80%家長沒注意

不經意的言語“動粗”,對孩子影響很大

父母也有自己的情緒,不是每次孩子犯錯都能夠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而且短期來看,在發現耐心說教的效果不及吼叫來的簡單有效,雖然短時間的言語“動粗”看似有效,但卻對孩子影響很大,有的孩子會乖乖聽話,但變得自卑膽小沒有主見,有的孩子變得更加叛逆,也用同樣方式去對待他人,孩子無法區分事實還是氣話,他們會把父母對於自己說的每句話,轉為自己的觀念,這樣給孩子留下的負面影響是終身的,停止用語言傷害孩子,父母義不容辭。

父母不經意做的1件事,比打更讓孩子害怕,80%家長沒注意

換個方式溝通,孩子更聽話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就像是鏡子,而這個評價會慢慢去形成自我,所以要改變孩子,父母得先改變自己。不妨把溝通換種方式,孩子更能接收,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1. 收起“不要”“不可以”用溫和的方式糾正

當孩子的某些舉動需要糾正時,家長可以用溫和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有時候我們眼裡的搗亂,其實是孩子想要自己試著完成,如自己穿衣服,幫你拿個重物等等,這時候嚴厲的阻止“不可以”“放下”等反而讓孩子覺得受挫,不妨換成“謝謝寶貝的幫忙,媽媽來教你怎麼弄”,給孩子嘗試和學習的機會,也許開始錯誤很多,但慢慢積累經驗就能夠熟練完成,孩子大吵大鬧時,把“不許吵”換成“寶貝可以保持安靜嗎”變換一種表達方式,給孩子溫柔而堅定的答案,比起直接的拒絕更能讓孩子接受。

父母不經意做的1件事,比打更讓孩子害怕,80%家長沒注意

2. 教會孩子怎麼做

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都會出現“為什麼”語句,你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這點小事都會搞砸等等,孩子做事很多時候並沒有考慮原因,讓孩子找理由就是讓孩子慢慢養成說謊的習慣,不要把每次孩子的錯誤都當成是知錯不改,面對孩子的犯錯,最該讓孩子知道的是正確的做法,既然孩子的做法是錯誤的,那麼怎麼辦才是最重要的,家長要讓孩子去思考如何糾正自己的行為,引導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找到解決方法。

父母不經意做的1件事,比打更讓孩子害怕,80%家長沒注意

3. 適當給孩子讚美

孩子也渴望得到認可,而父母作為孩子最為信任和最有安全感的人,給的認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總是對孩子語言輕蔑,孩子可能會面對錯誤只會懂得迴避,如果常常忽視孩子,孩子會十分矛盾,而變得叛逆,不講道理,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在孩子某些錯誤中,家長也可以靜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比如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因為孩子對色彩的興趣和天馬行空的想象,並沒有意識到塗在牆上的結果,這時候家長可以讚美孩子的想象力,告訴孩子“你的畫不錯,如果在紙上就能夠保存了,可在牆上並不是畫紙,而且清理起來媽媽會很辛苦,下次畫在紙上送給媽媽好嗎?”再讓孩子一起來清理牆面,孩子更能夠接受結果。我們給孩子教育最基本是要讓孩子擁有健康強大的內心,而我們的鼓勵能更好推動孩子優秀自我。

孩子就像是一棵樹,需要陽光雨露的照拂,才能夠茁壯成長,愛和包容是最好的陽光雨露,多給孩子一點溫柔,孩子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