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小規模年輕高校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丨 案例

文丨早稻田大學大學綜合研究中心講師 蔣妍

在少子化衝擊下大學經營舉步維艱的日本,有這樣一所大學,不在大都市,不是大規模知名私立高校,也不具備悠久的建校歷史,但招生人數穩步上升,還能從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得到文部科學省青睞,獲得多項科研資金。它是誰?又是如何做到的?

單科小型院校脫穎而出

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是一所單科私立大學,成立於1999年,只有國際社會學這一個學科,下設2個系,包括國際社會系和區域兒童教育系。國際社會系又分4個小專業(英語、國際、信息及經營、心理及人類文化),區域兒童教育系下設兒童教育專業。該校只設本科專業,每年招收200多名學生,現在全校學生數也就1000出頭。並且,該校地理位置不算優越,位於東京西邊的群馬縣。

就是這麼一所佔據許多所謂不利因素(地理位置非大都市,小規模,新開設)的大學,在10多年間,每年考生人數都在慢慢增加。並且,在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2018大學排名》中,(根據來自校長們的評價)“教育面矚目度”居日本第5位。換句話說就是大學校長們認為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在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

此外,在文部科學省的科研資金支援項目中,該校多年有多個項目入選,比如“全球化”(2012年入選“全球化人才培養項目推進事業B型”,共31校),“教育的質量轉換”(2014年入選“大學教育再生加速項目,主題I及II複合型”,共21校),“區域發展”(“2015年區域知識據點整備事業”,共42校)等。項目入選使學校可以得到資金支持,在原有基礎上做得更好,還說明學校已經做出一些成績,才能脫穎而出。

注:

2016年11月朝日新聞給日本746所大學的校長郵寄了調查問卷,收到532份回答,問題包括“教育領域的制度與成果”“研究領域的制度與成果”,請校長們列出6所學校。

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以“學生中心主義”及“與區域共生”為標語,致力於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並且在其他大學高喊“快樂校園”的時候,該校直白地宣稱自己是“稍微辛苦但能提高實力的大學”。下面本文分別從“學生中心主義”及“與區域共生”兩方面,對該校的實際做法進行一些介紹及淺析。在“學生中心主義”方面,主要選擇該校的“共愛12力”及與此相關的檔案袋評價系統KYOAI CAREERGATE進行介紹,在“與區域共生”方面主要著眼於該校在“Glocal”(全球本土化)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

共愛12力和KYOAI CAREERGATE

“學生中心”,這是日本大學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一句慣用語。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沒有讓它成為套話,而是真正踐行了這個理念。其中的一個做法就是明確了“共愛12力”,這既勾勒出了該校要培養的學生像,又明確了學生四年後畢業時應該達成的學習成果目標。“共愛12力”是基於該校的建校理念、學位方針、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的“社會人基礎能力”以及對當地企業的調研而制定的,從4個維度確立了12項能力(見表)。

小规模年轻高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丨 案例

為了幫助學生將這些學習成果可視化,有根據地進行恰當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導入了基於“共愛12力”的檔案袋評價系統——KYOAI CAREERGATE,同時將12項能力的達成度和詳細評價指標進一步做成“共愛量規”,並將每門課程所能達成的能力與12項能力相對應。這樣一來,學生們藉助該系統,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回顧,把握自己的強項以及不足的地方,以便對下一學年的學習進行計劃、改進。

全球本土化

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重視的是培養“能牽引帶動下一代區域社會的全球本土化領袖”,換句話說就是要留下具有全球化視野的人才為當地服務。但“人往高處走”,世界共通。和中國年輕人傾向於擠向“北上廣深”大城市去闖天下一樣,日本多數大學畢業生也多會流向東京。作為一所位於小地方的千人小大學,有必要在“全球化”上下功夫嗎?就算以全球化為目標,培養了具備該素質的人才,又能留下多少呢?

首先在觀念上,該校對於“全球化”人才的理解不侷限於離開日本站在世界舞臺上,還擴展到具備全球視野,把當地特色推向世界。其次,對於上述問題,該校也給出了答案:該校海外留學項目參與者佔42.9%,就職率為98.9%(2016年數據)。學生畢業後有80%留在群馬縣工作(2017年統計數據),真正實現了“來自當地,迴歸當地”。

具體來看,首先在全球化方面,該校主要進行了以下有特色的改革:

1.語言能力培養。在英語方面有One on One English,指利用Skype與海外老師(主要是菲律賓人)進行一對一的英語教學,於2013年導入。可利用時間為早上8點到晚上12點,採用預約制,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喜好選擇老師。學校為此設置了專用學習空間,配有電腦和耳機。

這樣一來,周圍都是同樣學英語的同學,不用擔心自己的發音會被嘲笑。當然,學生也可以在家自己上網學習。此外,還有校內外籍英語老師定期舉辦的“Coffee & Talk”,以及國際化部門每週一次的“Drink English”等活動。

以Drink English為例,活動一般設置在午飯時間,學生可以一邊吃東西一邊練習英語,參加一次可以得到一個小章,集夠10個可以換取一份小禮物。這種做法看上去似乎有些幼稚,像我們小時候幼兒園獎勵小紅花,但對於提高學生們的持續參與度還是有一定效果的。當然,不侷限於英語,其他小語種例如中文、韓語、法語等也都有相應的活動。

2.“任務研修”。

在一些娛樂真人秀節目中常常會有幾個明星合作在某個時間段內完成某個任務的環節。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採用的形式可以算是這種娛樂節目的“海外大學生版”,主要在泰國進行。具體操作流程是先在校內進行關於報告、市場等基礎培訓學習,然後在泰國實施“任務研修”,回國後在當地的某國際化企業,當著一群社會人的面,進行實際的報告。其中在泰國的“任務研修”環節,早上9點學生會從泰國當地企業接到任務,接著當天4點要回企業進行彙報。

有時學生會接到期限一週的任務,有時也會更貼近企業真實工作情境,接到多任務。比如,有一次某小組接到的任務是“提出一個關於增加泰國學生顧客的方案”。最開始大家有些懵,因為即使是觀光大國的泰國,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說英語,更何況這些日本學生自身英語能力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還是群策群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提交了方案,當然也立刻得到了企業的反饋。這樣的活動鍛鍊了學生們的主體性、行動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也提升了抗壓能力、自信心等。參與過該項目的學生,後來有人真的在當地創業了。

在本土化方面,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有特色的舉措主要如下:

1.課程改革。

(1)設立輔修專業Regional Career Training。該專業涵蓋“鄉土志向科目”“職業規劃科目”“實踐項目”。在“鄉土志向科目”部分,通過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等的學習,培養學生作為本地人才的自豪感,對鄉土的熱愛,進而具有“鄉土力”。在“職業規劃科目”部分,瞭解作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強項、弱項,做好進入社會的思想準備,以及掌握與職業規劃相關的“自我力”。在“實踐項目”部分,與當地企業合作,幫助學生們理解在當地企業工作的意義,掌握在企業就職的基礎技能,進而具有“實踐力”。

(2)設置服務學習期(Service Learning Term),支持長期實習和區域活動。該活動主要設置在大二的後期或大三的前期,允許學生離開學校半年去實習,並進行相應的學分認證。這有點類似歐美的間隔年。

但在日本的情境中,實施此舉措的意義在於,不會影響學生們在四年內正常畢業。在這幾年的實踐中,該校也實現了跟當地政府工作部門、教育委員會和企業的合作。在長期實習中,學生們得到了提前接觸社會的機會,實際體驗在當地工作的意義。對接收方來講,年輕學生們的加入形成了一種新鮮的刺激,帶來了活力。

注:

日本的大學生找工作實踐和進公司時間都是相對固定的,有一個相對比較僵硬的日程和流程,一旦不能在四年內正常畢業,多會影響就職。這也是日本大學生多不願意去海外留學的一大社會原因。因為一旦去留學,由於海外畢業時間跟日本不同,畢業生會跟不上日本企業的招聘流程,且一旦不能以應屆畢業生身份順利就職,可選擇的範圍就會少很多,就職難度增大。

(3)課題解決型課堂教學(Problem Based Learning)。要培養紮根於當地的人才,就要具備植根於當地的問題意識。對此,該校與當地教育委員會、社會福祉部門等合作,以教學的形式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比如,組織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孩子們參加學習支援活動,比如開展學習鄉土歷史的活動等。

2.國內“留學”。

一說到留學,大家一般都會想到海外。該校已經與海外20多所學校有合作,有不少海外留學項目。但除了海外,該校還和位於東京的明治學院大學共建了以促進地方發展為目的的國內留學制度。

具體就是,該校群馬縣出身的學生可以到東京留學一段時間,明治學院大學的學生到群馬來找工作期間可以修習該校的課程,並取得學分。就好像中國西部偏遠小城的大學生在學期內去北京某大學體驗一段時間,這期間獲得的學分原校認可。雖然這種超越地域的合作方式剛剛起步,但可以預見對群馬學生開闊視野,以及對吸引城市學生去群馬工作會有好處。

小結

本文選取了日本一所位於東京大都市圈以外的私立小型大學,主要介紹了其在“學生中心主義”及“與區域共生”兩方面的成功做法。

我認為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的改革能夠有所成效,並值得國內管理者參照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兩點:

1.“知己”,立足自己的實際,揚長避短,化劣勢為優勢。該校校長在某報告中表示,學校不在大都市,在地方,可地方(群馬)既是我們的後盾又是我們(學生)的就職目標;“小”(大學規模小),但決策速度可以很快,也能很快落實於行動;“新”(1999年新成立),所以不拘泥於已有做法。

2.不以“善”(改革)小而不為。如果單獨把該校的改革列出來,不管是制定“共愛12力”,還是開展的語言提升活動以及輔修活動等,每項改革力度似乎都很小,而且似乎在大學教育領域都不算新。可是該校將這些看似小的改革都認真踐行著,切實幫助學生成長,為振興區域經濟貢獻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本土全球化能力是能夠鍛鍊的[M].日本群馬:上毛新聞社,2017.

[2]大森昭生.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的事例[J]. IDE 現代的高等教育,2018(598):30-34.

[3]大森昭生文部科學省彙報資料(2018)

[4]共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網站

小规模年轻高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丨 案例
小规模年轻高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丨 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