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地名是地理實體的語言符號,它用以識別地理實體的方位、形狀和特徵。地名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由人類命名或約定俗成的語言代號。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地名也隨之增多,地名也就不斷細緻化和規範化,因而成為了人們活動和交往的明確標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於生活的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生活形態、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以及語言的不同,造成了其冠名方式及內涵的差異,各具地方特色。壯族地區多屬山區,到處群巒疊翠、秀峰如林、江河交錯。壯族及其先民在這個地區經歷了採集到漁獵,進而發展到以農業為主,林牧副漁獵為輔的生活時代,而民俗信仰也經歷了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圖騰崇拜再到後來的祖先崇拜和信仰多種神靈的多元民俗信仰的歷史變遷。壯族地區發展的多樣性,使壯族地名的由來及其內涵保留了壯族的生活變化的遺蹟,突顯了壯族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一)壯語的語序特點與壯語地名冠名特徵

壯語地名可按語言大致分為南壯、北壯。南壯一般分佈在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及田陽的部分鄉鎮和雲南省文山州部分縣。北壯主要以武鳴、馬山、上林一帶為主。壯語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在語法上,壯語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主要句型的語法結構為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在謂語前,除數量詞組做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前外,其它詞類做定語要放在中心詞之後,如“板懷”(即水牛村),其中心詞“板”(村)在限定詞“懷”(水牛)之前,當然壯語中也有一些特例存在,例如水域地名中的“念八”,就是數量詞“八”(八條)做定語放在中心詞“念”(溪水)之後,但此類情況為數極少。另外,壯語地名中的方位名詞也在中心詞之前,如“女大”(即河的上方),“大”為河,“女”為上方,這也與漢語語法相反。狀語地名中的方位名詞從語素上分析,多為合成詞,由通名(詞根)和專名(詞綴或附加成分)所組成。如:壯語方言稱石山為“岜”,土嶺為“弄”【1】,較矮小的土嶺為“坡”,山嶺斜坡叫“排”,故岜、弄、坡、排為山嶽的通名,用於詞頭,後面附加的詞綴則多為該山嶽的形狀、色澤、方位及所產動植物,如“岜憐”、“憐”為猴子,因山中多猴子而得名;“坡球”、“球”為球形,因坡形圓如球而得名。這裡的“岜”、“坡”為通名,“憐”、“球”為專名。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二)壯語地名的冠名依據及其文化內涵

在命名上,壯語地名從其地名的緣起與涵義可以看得出其地名的命名特點與規律,一種是以自然地理冠名,如山川地名、田垌地、動植物地名等,一種是以歷史因素冠名,如祖籍地名、職業地名、傳說地名等。但無論是以自然地理冠名,還是以歷史因素冠名,在本質上它都表現出了壯語地名可感性、可見性的總體特徵,在深層面上準確生動地體現了壯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反映了壯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以及壯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前進發展和歷史變遷。

2.1 自然地理冠名

壯語地名的形成,首先與壯族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其中出現最早的是依據地形、天然地物而取的地名詞。此後又出現與農、林、漁、獵及人類活動有關的地名,如依據天然出產物和人造地物而取的地名。再後來,依據方位、距離所取的地名也隨之出現。這類地名佔的比重很大,佔總地名約80%,就以南壯地名為例,又可細分多種。

2.1.1 形象地名,即以當地形象地形取名。如在靖西縣地名中,似圓形的土坡叫坡球、坡珠,如馬鞍的叫安馬,似狗尾的叫趟罵(“趟”是尾巴,“罵”是狗),像餓馬的叫馬軋(“馬”是馬,“軋”是餓的意思)。德保縣的“岜羹”,“羹”為羹匙,就因村地處三面環山,僅一處通山外,形如羹匙而得名;“多海”,“多”為此地的意思,“海”為月亮,就因為地處形如彎月。又如那坡的“弄難”,“難”意為荊棘,因山鼻呈錐形,似荊棘向上挺拔而得名;“念銀”,“念”為水,“銀”為銅錢,因村處銅錢形的泉邊得名。

2.1.2 山嶽地名、山坳地名,山弄地名。這一類是以山嶽、山弄、山坳取名,其中一種是直接以山名、弄名、坳名作為村屯名,如靖西縣岜蒙圩以圩南的岜蒙山為圩名;一種是表示村屯在山嶺的某個部位,如“岜女”,“女”指上方,就是指在山的上方。靖西縣的“弄江”,“江”是中間,指處於鼻中間。壯語方言稱山口或山坳為“更”,如德保縣“更懷”是因村處山坳,山下水泉常有水牛飲水而得名;“更歌”,“歌”為烏鴉,是因村處山坳,村前的大榕樹多有烏鴉棲集而得名。在靖西縣,坳上鳥多叫“更六”,坳上有水叫“更念”,上下路滑的山坳叫“更留”,坡度陡的山坳叫“更領”。那坡縣的“更旺”,“旺”是黃氏的意思,是因為村處坳口,由黃氏先居而得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以山嶺的特徵命名的,如靖西縣的“排隆”,“隆”就是“大”的意思,意為有大斜坡的山,“坡那”的“那”為田,指在土坡上造田建屯,“鼻廣”意為寬大的土嶺,“岜還”,“還”為甜,因村後山有一種藤,入口甜而得名。類似的還有,如那坡縣的“弄懷”.“懷”為水牛,意為水牛嶺。德保縣的“岜玲”,“玲”為紅色,因村後有一塊紅色大石頭而得名;“坡寧”,“寧”意為坐,是因土坡像一個人坐在大凳上;“弄沙”意為有許多沙粒的山弄。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壯語地名文化詮釋

2.1.3 水域地名。在壯族村屯中,以泉、潭、塘、河取名的也不計其數。壯語稱河為“大”,泉為“布”,潭為“潭”、塘為“渠”或“孟”。在靖西縣地名中,村有泉較大叫“布隆”(“隆”為大),泉形似月的叫“布海”(“海”為月亮),塘水色紅的叫“孟玲”(“玲”為紅),塘水乾涸叫“渠號”(“號”為乾涸之意),河水冰冷的叫“大吉”(“吉”意為河水冰冷)。大新縣的“渠邏”,“邏”是一種蟲,因池塘繁殖這種蟲而得名。有的地名也不是直接使用河塘的原名,而是以村處水域的某些特徵命名,如那坡縣的“百大”,“百”意為口,“百大”指河口,因村處三條河流匯合的河口旁而得名;靖西縣地名中,屯處河邊叫“大屯”,有八條溪水在村邊的叫“念八”,村有三個水泉的叫“三布”,南坡圩旁因有水而叫“南坡”,“南”與“念”在壯語中讀音相近,“南”在這裡也是水的意思。

2.1.4 田垌地名。壯族分佈在田垌的村屯多以田垌名稱為村屯名。南壯地區稱田為“那”,稱畲地為“離”,稱一片或一帶地方叫“垌”,如靖西縣狹長的田垌叫“垌壘”,“壘”意為狹長;土色紅的田叫“那玲”;有石頭的田叫“那吞”,“吞”意為石頭;一大片畲地叫“垌離”;土白色的畲地叫“離毫”,“毫”意為土白色,等等。德保縣,意為彎月形的河谷梯田叫“那溫”,“溫”為彎意;村處田垌中間叫“那江”,“江”意為中間。那坡縣的“巖那”因村處山口田垌旁而得名。又如大新縣的“那布”是因村旁的田中有泉而得名。

2.1.五動植物地名。壯族的不少村屯是以動植物命名的。例如靖西縣的“果隆”,意為大葉榕樹,因村前有棵大葉榕樹而得名。“古求”即楓樹,因村附近多長楓樹,村以樹名。“枯柑”是因為該屯種植柑果樹多而得名。“巴練”因從前村前路口有棵大苦楝樹而得名。那坡縣的“果梨”指的是沙梨樹,是因村中多沙梨樹而得名。其中的果、古、枯、巴都是量詞,指一棵或一叢,後面跟的是植物名稱。在南壯地區,養馬多的叫馬屯,猴多的叫憐屯。靖西縣有白水牛的村叫“懷毫”;老虎成群的村叫“泗邦”,“泗”意為老虎,“邦”是多的意思;魚多的村叫“板壩”,“板”意為村,“壩”意為魚。

2.1.6岩石巖洞地名。壯族地名還有以特殊的岩石、巖洞命名的。如砂岩的叫“吞甲”,有礫岩的叫“丁吉”,有石灰華的叫“吞逢”,產磨刀石的叫“吞盤”等等。而在巖洞遍佈的南壯地區,近洞的村屯便是以洞名為村屯名。一般方言稱地面以上的的洞為“巖”,地下洞為“凌”,如巖洞大的叫“巖隆”,色彩班駁的叫“巖來”,有鯉魚的叫“凌泥”,有蟒蛇的叫“凌蕩”,洞如桶的叫“凌桑”,洞邊長桐樹的叫“凌桐”等。

2.1.7方位地名、里程地名。方位地名和里程地名的取名都比較明顯。以南壯地區為例,南壯方言稱口為“百”,頭為“圖”,尾為“堂”,頂為“停”,上稱“女”,下稱“底”,中間為“江”,後面為“立”。如在泉口、巖洞口的稱為“百布”、“百巖”,位於橋頭叫“圖橋”,處於田垌尾的叫“堂那”,田垌中間叫“江垌”等等。在里程上,壯語稱十里為部、塘,有的村屯地名從某地起算,以其里程為名,如“部屯”、“頭塘”均為十里,“二塘”為二十里。

2.1.8天象地名。

壯族人民以天象作為村屯名的,如靖西縣的“岜諾”屯是因為從舊州圩看去天上銀河正對其屯後山頂而得名,“諾”是銀河、星辰的意思。又如“岜務”、“平莫”、“伏滿”等屯名,其中“務”、“莫”、“付”均意為霧,這些地名均因霧多而得,均屬天象地名。

2.2歷史冠名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活動的擴大,地名隨之增多。除了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地名外,還出現了與歷史條件或歷史原因有關的地名,這一類地名雖然只佔總地名的20%左右,但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仍以南壯地區為例,細分為多種。

2.2.1分割地名、時間地名。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因村落人口增長所增建的房舍,不可能完全與舊房連成一片,在舊村落附近建的房舍,起初往往仍算作舊村落的一部分,當新房舍擴大形成新的村落時,為了使新舊村落有別,在名稱上加上“大”“小”形容詞,這種情況在南壯地區均有分佈,例如靖西縣原普篤屯,另分出建成一個新屯,稱作“小普篤”,原普篤屯相對稱為“大普篤”,後演變為“大篤”、“小篤”。在方位地名中,一些帶有上、中、下、內、外等方位詞,其主名詞相同,亦分割而成。也有不少村屯是依照時間先後來命名的,如新屯、新圩、舊州、舊街、坡舊、新造等屯。

2.2.2祖籍地名、沿襲地名、建制地名。在與歷史相關的地名中,也有許多與古名相關的地名,祖籍地名、沿襲地名、建制地名都屬於這類情況。祖籍地名如靖西縣的四川街和四川屯最先居民系四川省石匠,他們於清乾隆時來建州城留下落戶,故名。沿襲地名是沿襲古用名,如靖西縣坡郡屯是從雲南那郡屯遷來,後仍然沿用原來地名;還有部分是由於各種原因,全屯或其一部分搬遷,易地定居,仍沿用原來村屯名,如渠雷、岜馬、西賴等地。建制地名一般較少,以靖西縣為例,根據《鎮安府志》載“鎮郡諸屬,民不偏戶,境不分鄉,仍沿土俗不變,蓋因俗而治之也,有謂甲者、峒者、寨者、莊者……”《歸順者隸州者》卷五:“明弘治十二年…一改順安垌為歸順州,大宴民目,分八甲、四峒、二莊、一謠。”現上甲、大甲、誠甲、化峒、上峒、審莊、壬莊等均為古代行政建制,湖潤為古湖潤寨地,其名沿用至今。1932年編划行政村街,一部分村公所所駐村屯,改以行政村街名為屯名,如球路屯原名頭路,因球路行政村駐該屯而改名為球路。吉烈、百達、樂真、其靈、龍表、造林等屯均屬此類,但當地居民仍多稱古名。

2.2.3職業地名。這一類地名一般以村屯早期居民職業特色而取名,如靖西縣“天富”就因為該村以前有人擅制堅硬耐用的“吞暮”(石制鼎鍋)而得名,“天富”是“吞暮”的雅化音。還有以編織籮筐為業的叫“富樂”,“富”是編制的意思,“樂”的意思是籮筐;做土司僕役的叫“卜屯”,“卜”意思為土司僕役,等等。也有以其職業與當地自然條件結合取名,如做僱工又住在水渠旁叫“渠過”,“過”是僱傭的意思;做工藝又住處偏僻叫“足匠”,“足”是偏僻的意思;會算卦又住在山鼻裡的叫“鼻算”,“算”是算卦的意思。

2.2.4人物地名。人物地名則是村屯以最先居住的人名為名,如靖西縣大達、大東、大文、多知、馱貴等,“大”、“多”、“馱”是壯語此地之意,後面則是人名。有的在人名上加自然環境,如鼻有、鼻東昌、鼻明等,說明地處山鼻,後一字即為最早居住人的名字。

2.2.5願望地名。壯族人民也有以吉祥物取名的,取祥瑞之用意,在靖西縣以龍鳳等靈物取名的地名,有“足鳳”(“足”為偏僻,“鳳”為鳳凰)等屯。由凌、鼻諧音轉用龍字的有龍邦、龍監、龍門、龍鳳等。

2.2.6傳說地名,迷信地名。傳說地名是與民間傳說密切相關地名,如靖西縣龍臻屯名,傳說是龍曾到此地把山撞穿而得,“臻”是穿的意思;“大力屯”原名“馬力”,傳說是金馬相助才形成平地的;“裡龍”是傳說有兩條龍從山洞滑出而得名;“果仙圩”是曾有人見仙姑下凡等等。而迷信地名是由迷信鬼神、風水地理而取的地名,如靖西縣會合屯就據說是龍脈聚合之處;“馱龍”指龍穴所歸;有鬼的山坡叫“坡社”;有妖怪的村叫“古器”;“大琴”、“小琴”的“琴”是指有鬼魅不宜耕種的田地等等,純屬迷信說法。

2.2.7組合地名、派生地名。壯語地名也有多數是村、街屬組合地名,一般是兩個合併簡縮,如靖西縣隆江村是由所轄坡隆屯的“隆”和坡江屯的“江”組合而成。也有的是雙重組合,如史典村原由原史貴、典君二行政村各取首字而得。另外,1947年原三合鄉調整行政區域,把所屬行政村名一律冠以“三”字為首,配以所轄的主要自然屯名一字,如“三東村”,是以下東屯的“東”字為配,以後轉為三東村,亦屬組合地名,屯名亦有組合而成的,如新村、下甲、二屯合建新村落,而合為新甲。而派生地名多為企事業單位、人工建築物的派生地名,如靖西縣位於五嶺的縣辦林場名靖西縣五嶺林場,處於朋懷地域的水庫叫朋懷水庫。也由於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居民的遷徙,行政區域轄屬的變化,生產及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其他原因,一些地名發生過曲折複雜的演變。如靖西縣原為順安峒及歸順州治所的那籤,因治所他遷而改名為舊州;其龍大屯簡稱大屯;華峒演變為化峒;原名計峒的靖西縣城,作為歸順州治所後稱靖城,廢州置府、縣後名為靖西,1933年後名為城廂鎮,後又分為城東、城西兩鎮,1941年又改稱為新靖鎮。

(三)壯語地名的影響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加深,壯族與漢族及許多周邊民族都相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部分壯族的遷徙,壯族與其它民族的雜居,使壯族地名也影響著漢族等各民族。在廣西如今主要屬於漢族地區的玉林、梧州、欽州,壯族喜用“那”、“板”、“古”等字來作地名的字頭,在玉林、梧州、欽州地區隨處可見,如玉林地區的那歷,欽州地區的那浪、那寬等。這些字頭的地名,在廣西西部、南部、中部地區爹比比皆是。與廣西毗鄰的廣東、海南省的不少地區,也有很多壯語地名,如廣東含“那”字頭的地名有新會的那伏、中山的那州、合山的那扶圩、電白的那花等,“古”字頭的有古樓、古嶺、古麗等,海南省的海口等地區,也有類似地名。隔著海峽的臺灣省,也能找到與廣西壯族聚居境內同一類型的地名,如臺灣省的江溪溝和江河旁的地名,有很多“大”的字頭,即意為“河”,如“大陸”是因該村右邊有一個叫陸澗的山澗,村前是河,故名,除此以外還有大城、大林等。除此之外,類似的地名在湖南南部、貴州、雲南東部也有這樣的地名,這顯然是壯侗語族的民族祖先留下來的,或是受壯族地名影響產生的,一直沿用到現在。

壯族地區的壯語地名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世代傳承沿稱,它保留著大量古壯語成分,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壯族人民生活、生產狀況、以及地理風貌、民俗民風,地名就直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壯族某個地方最鮮明的特點,有利於人們對壯族文化的研究,同時壯語地名是研究壯語起源、發幽展和演變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壯語地名是壯族某個地方的標識,它不僅僅是翹;作為一種語言符號,而且對壯族人民的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因而具有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功用。從經濟上看,人們可以從地名上看出某的地方,就不怕行軍中缺水。見到有類似頭塘、二塘的地名,就可以約摸判斷出行軍的里程,還有比如“弄廣”,就知道那裡有個寬大的山鼻,可以依據地形安排戰役;而“岜務”是因霧多而得名,也可以根據這樣的天象特點安排戰役。從文化看,可以從地名多側面地瞭解到壯族的文化,如從祖籍地名、沿襲地名、建制地名可以追溯壯族某個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從願望地名、傳說地名又可以看到壯族的民間文化的傳承。從壯語的地名就可以體會到壯族濃厚的民族氣息,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瞭解壯族的民俗文化特點。

壯語地名對弘揚壯族文化、發揚民族傳統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例如靖西縣的舊州,以繡球之鄉著稱於世,而著名的景點叫喊巖就是直接以壯語地名取名,“叫”是山坳,“喊”是鵝,因景點處在山坳邊得名,相傳是因有老婦在坳上拾到鵝蛋化為仙鵝而名叫“叫喊”,很多外地遊客就衝著這個地名而來。

壯語地名對研究壯族的地理地物、生產、生活特點、民俗民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壯族民族的特點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壯族文化的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