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頭條丨回本難!中國三代核電首堆項目回本面臨挑戰

中國將在今年投產世界首批採用美國和法國“三代”技術的核電站。

三代核電機組比傳統機組更加安全,但是首堆項目的中國開發企業遭遇的嚴重的項目延誤和超支恐令項目的回報成疑。

中國自行開發的三代核電技術,比進口技術更有成本優勢。

中國將率先投產採用法國和美國第三代核電技術、安全標準更高的核電站,但這或付出高昂的代價。採用兩類不同三代技術的核電站近期獲批裝料,運營在即。這固然是一個重大進展,但標普全球評級認為,三代技術耗資巨大,中國的項目業主恐怕難以收回投資成本。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呂嵐表示:“中國即將投運的三代核電首堆或許不會給中國業主增值。項目建造延誤多年,新技術採用過程中也遇到諸多技術問題,造成項目大幅超支。”

有關的三代技術從國外進口,進一步增加了成本。中國目前擁有自己的三代核電技術,有關技術的開發成本更低,並開始技術出口到其他市場。

今年4月,中國監管當局批准兩個三代核電項目的裝料計劃:(1)台山1號,位於廣東省,1750兆瓦;(2)三門1號,位於浙江省,1250兆瓦。

裝料是電站投運之前的最重要一步。之後的併網發電,一般是在裝料三四個月之後進行。

台山1號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廣核集團;A-/穩定/--)控股和運營,採用法國阿海琺(Areva)開發的“歐洲壓水堆”(EPR)三代技術。

三門1號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核集團;無評級)控股和運營,採用“先進非能動壓水堆”技術(AP1000)。這一技術由前不久破產重組的美國西屋電氣(Westinghouse)設計。

同樣採用AP1000技術的山東海陽核電站也有望於不久之後獲批裝料。

其他國家也有核電項目採用EPR和AP1000技術,但這些項目延誤、超支嚴重。中國的項目執行似乎做得更好,有關項目在其他國家更早開工建設,卻遲遲未能完工。

但中國電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首批三代項目的投入成本能否輕鬆收回,尚不可知。目前中國部分在運核電站的利用小時明顯偏低。

據我們估計,EPR很可能是目前最昂貴的三代核電技術,但AP1000項目同樣造價不菲。三門兩臺AP1000機組(共2500兆瓦)的投資成本至少為525億元人民幣,約合82.5億美元,這意味著每千瓦開發成本至少將達到3300美元。

中國的政策允許採用三代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核電項目獲得更高的電價,但具體如何實施並不明確。

相比之下,目前英國規劃中的欣克利角C項目也將採用EPR技術,但其未來的電價將會遠高於當前英國的水平。該項目將由法國電力公司(EDF)和一家由中廣核集團牽頭的中國財團所有,持股比例分別為70%和30%。

呂嵐說:“我們認為,中國首批三代核電機組投運意義重大,因為它標誌著中國的核電產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隨著技術障礙的清除、項目零部件國產化比例增加,將來三代核電項目的成本有望下降。2018年可能開工建設的AP1000項目共有六個。

中國於2008年/2009年授權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電投;A-/穩定/--)引進AP1000進行技術轉讓和消化。在此基礎上,國家電投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功率更大的“CAP1400”技術。

我們預計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總投資成本更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類技術設備的國產化率更高。我們預計福清5號和6號的成本較三門項目起碼可以下降30%。這兩個項目由中核集團擁有,採用了中國獨立開發的三代核技術“華龍一號(HPR1000)”,2015年和2016年開始建造,國產化率將達到80%或以上。

因此,中國核電企業競標國內和國外三代項目的競爭力也將增強。

中核集團、中廣核和國家電投是中國目前為止僅有的三家獲准從事核電項目運營的企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專注於核電開發,國家電投還從事火電和可再生能源業務。

呂嵐說:“今年三代核電站投產暫不影響國家電投和中廣核的信用。”

這是因為國家電投和中廣核過去在電力業務上投資巨大,其槓桿率已經很高。即將投運的三代核電項目在兩家公司總裝機容量中的比重較小,對其財務狀況影響有限。

儘管中國長期能源需求有一定不確定性,但國家仍然重視核電的發展。核電比化石能源更清潔,其技術含量也符合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戰略目標。

2018年中國將有6000兆瓦包括三代機組在內的新增核電產能投產。在此之前兩三年,中國的核電產業有過一段時間的停滯,2016年到2017年幾乎沒有任何新的項目獲批。

中國計劃在2020年實現在運核電裝機58,000兆瓦、在建核電裝機30,000兆瓦的目標,但目前來看進度有所落後。截至2017年末,在運機組37座,共計35,807兆瓦裝機,在建19座,共計22,070兆瓦裝機,核電約佔全國發電量的3.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