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分析稱政策密集預示“變天” 中國經濟擺脫房地產依賴已成共識

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相關新政的發佈與實施可謂相當密集,預示著重大轉變正在開始。

自然資源部6月16日發佈消息稱,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已實現全國聯網,不動產登記體系進入到全面運行階段。這意味著,2007年物權法頒佈時提出的“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在經過將近11年的努力後,終於真正實現。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對中國經濟貢獻巨大,但在這兩三年最近一輪房價上漲後,房價高企的現狀對於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的負面影響,包括高房價抑制國內消費、抬高居民債務槓桿以及讓年輕人無望等,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而且當前需要的改變,不再是此前多次提到的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那麼簡單,而是深層次的改變。

此番正式實施不動產全國聯網意義重大,作用也很多,就其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而言,抑制炒作和為房地產稅的開徵提供條件基礎數據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全國聯網首先會讓樓市變得空前透明,讓各級決策部門對樓市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至於炒房客,在境內擁有多少套房子,也可以瞬間統計出來。因此,未來監管部門就能夠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更好地因城施策,抑制過度炒作。

討論已久的房地產稅以此為契機可能漸行漸近,財政部相關負責人此前直言,房地產稅制改革至今未推出的一大原因是涉及大量利益調整,下一步將“義無反顧”推進改革。可以說,除了可以抑制房價炒作外,房地產稅另一個大的作用就是讓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多了一個穩定的稅收收入來源。

但從中國國情來看,徵收房地產稅大概率會給出一定標準的豁免額度,顯然在多個城市擁有多套房產的人,不可能全部豁免,比如一人在北上廣深四地都擁有一套住宅,不能每套都享受免徵房地產稅的優惠。而不動產登記信息全國聯網的正式實施,為房地產稅開徵提供了基礎信息。

如果說實施不動產全國聯網針對的是存量住房,那麼對於象徵增量的住宅用地供應,也正在被掌握。

自然資源部近期向地方下發函件,要求上報住宅用地總面積,以及2008年來的住宅用地供應情況,同時還要求上報住宅用地多主體供應的典型案例,以及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項目統計。同時也派出調研組赴地方開展住宅用地供應制度改革調研,瞭解地方探索推進多主體供地的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除了中央部門主導的改革外,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房產新政。6月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發佈文明確未來18年(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發展目標,調整了住房供應結構和比例,明確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60%左右,其中出租和出售的住房各佔50%左右。

60%這一比例引發廣泛關注。實際上,最近一年多以來,十幾個一二線城市陸續發佈了購租並舉和發展租賃住房的舉措,只是不及深圳力度之大。如北京提出五年內提供50萬套租賃住房,兼顧剛需購房人群和“新北京人”住房需求,上海去年以來連續在主城區公開出讓多幅租賃住房用地,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將新增租賃住房70萬套等。

一言以蔽之,從中央到地方近期出臺和實施與房地產相關的新政來看,中國經濟擺脫房地產的依賴已成共識,包括調控、供應等制度的完善,目的都是減少高房價既成事實的負面影響。來源:第一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