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離開平臺,你還剩下什麼

離開平臺,你還剩下什麼

這是2017年Penn的第9篇文章

職場中的人,很容易把平臺當成自己的能力,當有一天離開平臺的時候,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原來什麼也不是。這個世界,根本不認識你。

很多時候,外界真正想要認識的是你所在的平臺,而你,不過正好處在平臺之上而已。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

網上常常會看到一句話“不要錯把平臺當能力”。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放到工業時代,正確性毋容置疑。一個工廠的工人離開流水線,茫茫的工人潮流中,顯得無足輕重,即便僅僅的螺絲釘能力,離開平臺,可能就真的毫無用武之地。

然而,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推倒重來。技術和網絡帶來的社會變革,讓個體的價值日益呈現給世界。

儘管平臺依然不可缺少,但是個體與平臺的關係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變革,我們能做的首先是認知升級和改變思維。不要用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工作。認清平臺之後,行動才有現實作用。

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因為自己大學學的是廣告傳媒,所以,身邊自然不缺少這方面的同學。一般來說,新聞專業的同學,臨近畢業實習的時候,都會去各大新聞機構實習。特別是去一些國家級的新聞單位,這個平臺光環對於剛離校實習的同學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飄飄然肯定會有的。去企業發佈會,下到地方採訪的時候,平臺的工作證一亮,外面不明內情的人自然好聲好氣,唯恐照顧不周,殊不知眼前站的只是一個尚未畢業的新手。要是讓那些好不容易才坐上事業單位的人員知道,還不得氣暈過去。

一個平臺證的含金量遠遠比一個人要重要,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經常聽朋友吹噓,去了哪裡哪裡,待遇真是太好了。

當時也是挺羨慕的,一證在手,吃飯不愁。過後再去想想,實習結束呢,離開平臺之後呢。

當站在平臺之上的時候,別人看重的真的是你個人的能力嗎?也許是,或許不是更多。總之,那個時候,很多人並沒有認清平臺。更沒有認識自己。

那個時候的我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錯把平臺光環當成自己的能力。結果是,平臺依然光環無限,走了一撥人又來了一撥人。這些來來去去的個體能力卻沒有什麼變化。

離開平臺,你還剩下什麼

02

前一段時間看到關於知識經濟時代,平臺和個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分工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的論述,感覺頗有道理。

假如三個人,都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當三個人在各自的方向領域足夠強大的時候,三人便決定離開自己所在的平臺,重新組成的一個新的平臺。

平臺之上,三個個體互相獨立又通過平臺產生聯繫。平臺接到法律案子,會根據案子的方向轉給不同的個體,比如,甲擅長民法、乙擅長公司法、丙則擅長國際法。甲只需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就行了,即使有人突然找甲諮詢國際法的事務,甲則會把這個諮詢工作通過平臺轉給擅長這個領域的丙來處理。此時的平臺,作用遠遠下降了,可能只是走一些簡單的財務稅務或其它附屬功能。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平臺並沒有以前印象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工業時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但是互聯網時代,知識經濟的崛起,也讓個體崛起變得可以實現。

最好的平臺,一定是能夠提供給獨立個體無法具有的價值,如果個體能夠獨立完成某項事務,平臺對它來講,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認清當下的平臺,重新認識自我,我們的努力才會走上正確的道路。否則,道路走錯了,即使走的再遠,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離開平臺,你還剩下什麼

03

羅胖在羅輯思維的最後一期視頻節目中,提到我們這一代的學習,說到“互馴”這個概念。移植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平臺和個體關係上,雙方更像是一種新型的“互馴”關係。

主管總是讓實習生訂車票處理各種瑣事,如果這個實習生思維認知已經更新到了知識經濟時代,那麼,時間一久,她就會馴服主管的處理瑣事的能力,而主管的這種能力就會退化,自然離不開實習生,雙方便完成了互馴關係的升級。

平臺引進個體,個體用自己的能力在平臺上填補並自我發展,時間一久,平臺上的個體在自己的領域越來越強大,平臺上各個板塊則由不同的個體吸收並完成,而平臺也因強大的超級個體聚合達到價值倍增的效應。雙方互馴,彼此獨立,合作則溢價倍增。

當然了,放到工業時代,平臺和大多數個體不太會存在互馴的可能性。一個生產線上的工人要求的是不出錯和效率。只要完成自己的那一點點工作就行了,就是其中個體離開了流水線,機器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我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在說,我們真的應該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互聯網帶給了無數個體前所未有的機遇。而我們這一代人又恰好遇見最好的知識經濟崛起。

身在時代潮流中,超級個體才有可能出現,才能真正變革平臺和個體的關係。

我並不是在說不需要平臺,將來平臺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會變成知識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樣子。

而作為個體,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超級個體。這是知識經濟對個體的要求,也是未來平臺最需要的個體狀態。

離開平臺,你還剩下什麼

想要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超級個體,想要在將來離開平臺後,形成不同超級個體結合的新平臺一員,有三種能力我個人認為是十分的重要的(學習能力是將來每個人的最基本的標配能力,不再累贅)。

1.線型思考能力

線型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垂直性思考力,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深度思考。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信息氾濫的世界,社會普遍存在淺閱讀。一目十行人人得心應手,閱後即焚帶來的是毫無價值。

很少人有耐心停下腳步,認真思考一篇新聞報道,看看網上那些盲目跟風便知。也很少有人深度思考看到的某個概念,只知其意,不探究竟,更別提融會貫通了。

信息太多,節奏太快,深度思考更是難得可貴。如今的知識總量比上個時代增加的何止億萬倍,可是,如果我們自己不學會深度思考,那些知識又與我們有何關係呢。

不做知識伸手黨。要知道,很多有價值的知識一定都是深度思考後產生。而將來之所以能夠成為超級個體,就是因為你比別人思考的更有深度,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層次。

另一個方面是平行性思考力。除了剛才提到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也普遍存在。對於碎片化閱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壞取捨爭論不一。

其實,碎片化閱讀本身並沒有錯。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時間都會被支離破碎。可以用來整塊閱讀的時間少的可憐。問題的關鍵是面對無法改變的這種獲取知識的閱讀方式,一個人是否有平行層面的線型思考能力。

碎片化獲得知識,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些碎片知識用一條線串聯起來啊。這就十分考驗一個人的思考能力。

有的人,碎片化閱讀後,當時大腦會留下孤立的知識信息,時間一久,因為無法連接,各自就會慢慢消逝了。

具備線型思考能力的人,新獲得知識會和以往的知識相連接;一天之中,不同間隔獲得的知識會相關聯思考,當這些在碎片化時間獲得的知識一旦發生連接,帶來的思維認知自然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甚至帶來豁然開朗的意外之思考收穫。

線型思考能力對於未來知識經濟主導下的個體,極其重要。那個時候,社會知識富裕,而只有具備線型思考能力的人才會享受知識經濟崛起帶來的個體收益。

2.可遷移能力

不會設計的文案不是好運營。這種人是不是好牛逼。剝絲抽繭後你會發現,其中,最本質的因素就是當下稀缺的可遷移能力。

比如說文案,一般人的文案頂多算是沒有語病的文字。不痛不癢,無病呻吟賣萌撒嬌。自然不涉及一個人是否具備的核心能力。

好的文案一定是基於消費者心理和品牌戰略而出,那些寫出好文案的高手也一定會基於消費洞察從而做出消費行為判斷,寫出符合品牌戰略又令人叫絕的頂尖文案。

有沒有發現,關於文案,最深層的能力是這個時代缺失的可遷移能力。消費者心理洞察才是一個文案高手最核心的能力。有了敏感的洞察能力,你做的了文案,指導的了設計,自然運營的了用戶。

在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崗位大體上可以分為技術類,產品類和運營類三個方向。而運營部門主要分為內容運營、用戶運營和渠道運營三個方向。有的員工做了幾年運營最多上升到某個板塊的負責人,就是無法做到部門的運營總監。如果只從個體能力來說,道理很簡單,運營總監不僅僅需要懂內容、用戶、渠道,甚至還要懂市場和產品,甚至供應鏈都要知道一些。

你可能會疑惑了,我們不是經常說,要精專嗎,要有工匠精神嗎。

並不矛盾,只是成長階段不同側重能力不同而已。可遷移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想要更好的進階,甚至成為新型平臺之上的超級個體,必須具備的內在驅動能力。

對於很多運營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做的只是簡單的內容編寫或者用戶溝通。這更多是一種基礎的心理磨鍊。如果能夠從中總結出可以跨崗位的遷移能力,你也就會明白自己與運營總監的差距了,自然也就會成長到一個新的階段。

同樣的道理,跳槽換工作,可遷移能力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具備可遷移能力,那就在原處再好好修煉吧。

3.跨界行動能力

“跨界”這個概念應該是很多互聯網人的口頭禪。概念很好理解,但是產生跨界行動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工業時代流水線上的工人被固定在某個崗位,大多數人做好眼前的工作就好,有時候連自己所在的流水線都可能不太熟悉,更不用提“跨線”了。

互聯網時代就不一樣了,世界被扁平化。我們獲取知識和溝通交流的成本都在降低,個體邁出自己的領域,和感興趣的領域連接成為可能。

比如說,“斜槓青年”的產生,只能基於當下的時代環境產生,並且發展的還挺好。生活中就會遇見很多這樣的朋友,跨界行動力特別強。涉及的領域讓人都想不到,他們並不會先和你探討跨界的可能性,往往直接付諸於跨界行動。

完美並不重要,開始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企業組織的跨界發展,個體的跨界成長,具體到職場中,跨界行動能力就更顯得重要。假如你在自己的崗位上僅僅做好是不夠的,你要學會跨界行動。

你會想,我就是一個小職員啊,怎麼會有跨界的可能。機會是自己創造的。你是小職員並不代表你沒有跨界行動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一名用戶運營,正在參與公司一個大型的活動項目,做好自己的崗位工作可能是你對這個項目最大的貢獻。但是那些具有跨界行動的人呢,一定不會滿足於手頭上的局部工作,積極參與整個項目的運作(很多時候是打雜),甚至把自己假設成項目的負責人,如何調配資源,如何控制進度,如何分工協作。一旦你跨界行動,收穫自然水到渠成。

即使你只是想好好的做完自己崗位的工作,互聯網時代的崗位也更需要有跨界行動能力的人。不同於工業時代流水線上每個崗位的功能單一,現在的每個崗位都需要我們跨界幾項能力才可能完成一次工作。

工作中常做的PPT,肯定不是簡單的圖文搭配那麼容易。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調出自己的信息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文案能力,審美能力,為了完成一次PPT工作,需要額外打開網頁,word、excel、photoshop,甚至更多的工具軟件。

多領域跨界行動,才最終完成了一次工作。當然了,你並不需要精通各個領域,大多數人也做不到。

跨界行動能力的底層邏輯是整合能力,整合不同領域的能力服務於一項領域,快速有效出乎意料的完成目標。

線型思考能力,可遷移能力,跨界行動能力,以上三種能力,是個體應該具備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新型平臺關係之上個體生存的基本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