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工作那麼累,你為什麼還不辭職

稻盛和夫曾說:“年輕時玩命工作,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事”。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在工作和休閒之間達成一個平衡,以求自己能夠獲得幸福。

但這也就意味著,工作和休閒是對立的,如果這樣看待生活,我們還有可能幸福嗎?

各位書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共讀《幸福的方法》的第93頁—第106頁。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當前的工作,你還滿意麼?

2.如果不滿意的話,你會如何選擇呢?

01

熱情是幸福的動力

本-沙哈爾曾問過一位律師這麼一個問題:“在理想世界你最想做什麼工作?”

這位律師說:“我要去一家畫廊”。

沙哈爾疑惑的問:“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找到畫廊的工作嗎?”

他回答說:“不是的,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很少,生活水平也會下降。雖然我對律師的工作很反感,但我沒有其他選擇。”

在生活中,被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牽絆的人並不少見,據統計,在美國,只有50%的人對他們的工作滿意。

難道這些不開心的人真的別無選擇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聖經》中有這麼一句話:“發問才會有答案”,只有開始質疑自己,才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事。因此,在做決定前,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例如:“我的工作快樂嗎?如何才能更加快樂?我會為了更快樂、更有意義的工作而辭職嗎?”

工作那麼累,你為什麼還不辭職

心理學家理查德·哈克曼研究發現,好的僱主可以營造一個傳播幸福的工作環境,比如在公司的運作中讓員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獲得發揮的空間等等,而這些外在條件則可以幫助員工找到工作中的意義。

也許在生活中會有這麼一類人,找不到好工作,就將怒火遷怪在別人身上,或許這樣的確能夠得到一些同情,但那不是幸福。

另外,在我們身邊還充斥著像如這樣的雞湯文:工作就需要忍耐和堅持,但試問,如果對當前的工作毫無感覺,為什麼還要苦苦支撐呢?

也許下決心換工作會給人們帶來恐懼,但要有所改變,就必須拿出勇氣來。勇氣本身不代表著消除了恐懼,而是感到恐懼的同時仍然能夠付諸行動。

記得前段時間,韓寒曾經發過一條微博,說的就是如今的80後、90後的經濟和生存壓力比以前大很多,稱指責他們“抗壓能力不強”是不公平的。

的確,隨著壓力的增加,年輕人也越來越能忍了。可就是太能忍,導致自己的突破力正逐漸下降。

因為怕失去,就選擇忍耐,因為害怕打破當前穩定的安全感,就不斷的加築心牆,這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不幸福。

02

尋找使命感

人們常說,如果你找到自己喜愛的工作,那麼這一生,你會感覺沒有一天在工作。而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也曾說:“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並獲得報酬。”

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基本有以下三類:任務、職業或使命感。如果只是為了把工作當做任務,按時上下班,除了薪水,最期盼的就是節假日。那麼就不會有絲毫的自我實現。

而把工作作為職業的人,除了積累財富,也會關注權勢和聲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升職的機會。

對於那些當做使命的人,工作就是目標,他們的力量源於內在,工作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折磨,而是恩典。

如同稻盛和夫,即便在自己80歲高齡的時候,還出任日航的董事長。他認為能夠陪伴家人只不過是小愛,而在工作中,為員工付出,讓他們實現價值才算作大愛。相信正是這種使命感的指引,才使得稻盛和夫樂此不疲。

另外,在當今的職場中,大部分的職業介紹以及職業測驗都只注重我們目前的能力,而不是我們的熱情。

如果你想要尋找讓自己有使命感的工作,就必須從思考“我可以做什麼”,轉變成“我想做什麼”。

在書中,作者還提供了一種尋找合適工作的模式——MPS,即什麼能帶給我意義?什麼能帶給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麼?用這三個問題來問自己,找到其中的交集,這樣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工作那麼累,你為什麼還不辭職

在一項針對醫院清潔工的研究中,一組人覺得他們的工作就是打工,而另一組人則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因為他們把醫院員工和病人的舒適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如果要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們對工作的認可有時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而簡·達頓也曾說:“即使是在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中,員工一樣可以為工作賦予新的意義。”

正如那些優秀的醫院清潔工,他們認定自己的工作可以為病患、醫院帶來真正的改變,比起那些不認可自己工作的醫生,他們其實更幸福。

還有研究發現,一些髮型師、技工、護工以及服務員也因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而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可見,幸福與職業無關,只要你注意傾聽幸福的聲音。

03

傾聽幸福的聲音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的作者羅伯特·波西格在書中稱:“生命的真相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常常讓它走開,結果是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

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是身處何種境地,而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看待生活。

艾默生曾說:“對於不同的頭腦,同一個世界可以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有些人,無論工作或生活有多好,都還是感覺不到幸福。完全一樣的事,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同。

本-沙哈爾在書中舉過這麼一個例子,一個悶悶不樂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學習專注於快樂的事情來提升幸福感;如果他看重的只是數字,就難以找到幸福,當我們關注幸福的時候,我們就容易發現幸福。

哈姆雷特說過:“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只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但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部分。儘管我們的認知和看待事物的方式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能得到幸福。

也有人說:

“與其關注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倒不如去關注我們沒有什麼就無法生存。”尋找使命感,需要去回應內在的呼喚。

電影《無問西東》的故事跨越近百年,其中四代年輕人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沈光耀為例,生於山河破碎的亂世,作為西南聯大物理系的學生,他可以投筆從戎,可以像他的同學楊振寧一樣出國深造,甚至可以留著國內侍奉雙親。但最終他卻選擇當飛行員,以飛機撞擊敵艦,英勇犧牲。

如同影片中所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或者可以理解成只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讓自己無悔的使命,才能品味辛勤勞作的快樂。

本章思維導圖:

工作那麼累,你為什麼還不辭職

領讀君說:“既然工作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那麼與其在工作中悶悶不樂,飽受煎熬,倒不如轉變一下看待問題的方式。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使命,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然後通過工作來爭取幸福,不過,首先你要找到自己真心喜愛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