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項懷誠,財政部原部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長,祖籍蘇州七都廟港,近年來散文創作頗豐,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時常出現他的筆下,廟港小巷內的水龍麵館,因一碗麵與其結緣,曾獲其親筆提寫店名,又作文記之。

據說,一個人的飲食愛好,定型於五歲前後,一輩子改不了的。我從小愛吃麵,幾十年吃過的面不少。山西刀削麵、蘭州牛肉拉麵、陝西臊子面、廣東伊麵、上海爛糊面……各具特色,都很好吃,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的陽春麵。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吳江屬下有個小鎮叫廟港,已併入七都鎮。廟港瀕臨太湖,以前,這裡的水很好,水裡的魚兒,湖底的卵石,看得清清楚楚。雖說現在水質屬於二級,但也大不如前了。廟港和浙北名鎮南潯離得很近,地處江浙邊界,稱為吳越人家。廟港是我的故鄉,鎮上至今還有項家弄。在周圍鱗次櫛比的洋房中間,有一幢歷盡滄桑的百年老屋,那就是我的老家。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發小的發小

吳江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20世紀初,不少年輕人外出。有的到上海、蘇州,成了企業家、工程師;有的進城讀書,出國留學,成了專家、學者,最知名的有費孝通、楊嘉墀等;也有到海外經商的,成了大商人,幾十年後他們的子女又回到家鄉投資,成了外商。

我認識一位廟港出生的香港商人,叫孫福林,比我小几歲。他父親遠走加拿大,生意做得很好。子繼父業,孫福林現在是九龍科技集團和蘇州九龍醫院的董事長。我們小時候並沒有一起讀書、玩耍,但同是廟港人,可以勉強算髮小。廟港鎮上有個很小的麵館,一爿雞毛小店。老闆叫譚水龍,是孫福林的發小。這麼算起來,譚老闆算是我發小的發小。

家鄉的麵條好吃

鎮上,麵館門前總是豎著口大鍋。鍋底是腔骨,鍋沿永遠有兩隻母雞插在裡面,露著四條雞腿,好像在說,這裡的麵湯是貨真價實的母雞湯。陽春麵好吃,湯好是重要原因。寬湯窄面,加上幾片青蒜葉子,其味無窮。我吃麵每每都要把湯都喝光,來個底朝天才罷休。譚水龍家的陽春麵就很好吃,幾年前只要兩元錢一碗,最貴的羊肉面也只收五元,現在可能漲價了。

四年前,北京有五位部長和兩位將軍帶著夫人到蘇州參加一個活動,住在開發區的新蘇國際大酒店。早上吃美式早餐,還有精美的蘇州點心,總覺得不對口味。我對部長們說:“水龍麵館的羊肉面比美式早餐味道更對胃口,要不要試試?”大家都興致勃勃。

我提前跟水龍打了招呼。第二天,他帶了頭天夜裡剛燜好的羊肉和新做的燻魚,早早趕到了新蘇國際。水龍說,蘇州水不如太湖水好吃,還專門用木桶裝了一大桶太湖水。那天的麵條果然一炮打響,部長們讚不絕口。

題字成了“活”廣告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一次,孫福林來北京,跟我說起家鄉的面。他經常一大早從松陵鎮趕到廟港去吃羊肉面,尤其是紅燒羊肉面,吃完以後和鎮上的老兄弟吹牛皮。他說譚水龍做的麵條那麼好吃,可連個像樣的招牌都沒有,於是讓我給寫個店名。我想了想,就答應了。店名是“水龍麵館”,還附了小跋:“廟港,小地方。它瀕臨太湖南端,景色宜人,風光秀麗,工業不發達,汙染甚小。上海人點名要飲這裡的太湖水,由此可見一斑。用這裡的太湖水煮麵特別好吃。以湖羊肉,或燻魚,或大肉,或排骨,或鱔絲做澆頭,其味無窮。從北京來廟港吃碗羊肉面,值得!”寫好後,在右上角蓋“萬里和風”的閒章。粗心大意,閒章蓋倒了,只好又蓋一個。一個朝上,一個朝下。左下角署名前加了“鄉下人”三個字,用了“吳江邨人”的閒章,意思是,我只不過是個農民而已,不敢擺架子。

我自稱“鄉下人”是有來由的。1986年年底或1987年春天,我回過一次廟港。那時我任財政部副部長,穿一件的卡中山裝。吳江的年輕人竊竊私語,叫我“阿鄉”,意思是土裡土氣,像個鄉下人。在我們家鄉,叫鄉下人很普遍。我在鎮上讀書,吳江城裡人叫我們鄉下人。吳江城裡人到蘇州,蘇州人又叫他們鄉下人。蘇州人到上海,一樣被上海人稱為鄉下人。1950年我到上海讀中學,上海同學背後都叫我鄉下人。這樣稱呼,並無惡意。那時,我們家裡來了老家親戚,也習慣把他們叫做“鄉下爺叔”。

我當了半輩子鄉下人,覺得挺好。老了,刻個閒章,偶爾也用一下。孫福林把這幅字帶回廟港,給了水龍。水龍高興得很,怕弄髒了,特地找了一塊農用薄膜包起來,用摁釘釘在店堂裡。

有人對他說,“水龍啊,你真糊塗。北京項部長給你寫店名,幫你做了大廣告了,你連個鏡框都捨不得配。”水龍想想有道理,把字裱好,配了個很漂亮的鏡框,高高掛在店堂上。

消息傳開後,有人專門來看這幅字,順便吃碗麵。有人還照了相,寫到了書裡,倒真起到了廣告的作用。後來,水龍又請人把這幅字刻到木板上。字被刻到木板上,這在我還是平生第一回,挺高興的。

最近回廟港,看到這塊木板和財神爺的佛龕掛在一起了。當地有人說,別的店只請到一位財神,水龍麵館請了兩位,怪不得生意那麼好!其實,我只不過管過幾天錢,稱我財神爺愧不敢當。水龍麵館真正的財神爺,是他們家的手藝。

難忘故鄉情

今年一月,我因公到蘇州,抽空回了一趟廟港,約了孫福林,本不想驚動當地政府和領導。鎮長知道了,要請我吃船菜。我說,還是去水龍那裡吃麵吧。

在去麵館的路上,鎮長介紹說,這裡的特產香青菜在大城市成了熱門貨。同樣的菜種,到別的地方種出來成了普通青菜,沒有那股清香味。我問是什麼原因,他說:“說起來也怪,這一帶的泥土叫小分土,又叫夜潮泥。太陽底下硬得鐵板一樣,一到夜裡泛出潮氣,非常柔軟,養分特別多。下雨天,不積水。天旱了,地下不缺水。下多大的雨,沒有泥漿,不粘鞋。可以穿皮鞋下菜地,進桑園。不信,下次落雨天,我陪您去走走。”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到了麵館,我們一行七人,點了一個紅燒羊肉,一盤醬鴨,一個炒鱔絲,一個炒肉絲,一人一碗陽春麵,也就一百多塊錢,吃得滿意極了。水龍告訴我,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用100斤麵粉,可以出300多碗麵。跟幾年前相比,面的品種沒變,只是增加了炒菜。房子加了一層,店面沒有擴大,還是四張八仙桌。隨行的司機說,水龍家的醬鴨做得好,遠近聞名,附近一些賓館都從他家進貨。

付了錢,我們告辭。水龍給每人備了一隻醬鴨,對我特殊照顧,還裝了一塑料袋的青燻豆和胡蘿蔔幹,讓我過春節時招待客人。這份故鄉情,濃濃的,讓我感動。

項懷誠:故鄉廟港的陽春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