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泉港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移風易俗

從一戶一桌祭品到九戶一桌,泉港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移風易俗——

祭拜不鋪張 弘揚孝文化

泉州網5月14日訊(記者 吳志明 通訊員 連鍵剛 文/圖)祖厝落成晉主是一件大事,除了操辦慶典外,各家各戶還會置辦一擔祭品挑到祖厝去祭拜:大魚大肉、生猛海鮮、全豬全羊,盡顯奢華。近日,在泉港區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祖厝重建落成慶典儀式上,這一幕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戶一盤祭品。以前,一張供桌只能擺放一戶的祭品,而這次,一張供桌卻擺放了九戶的祭品,這是怎麼回事呢?

泉港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移風易俗

孝文化帶進祭祖慶典,晚輩現場給長輩洗腳。

一戶只辦一盤 祭祖花費變少

“為了規範祭祖儀式,各戶統一使用塑料圓盤置辦祭品,每戶一盤(俗稱宴碗);塑料盤由管委會統一採購,每個7元,為每年正月初六祭祖專用……”近日,在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連氏宗祠,記者見到這張“祭祖要求及注意事項”。

“這次祭祖省時、省事又省錢,真要感謝埭中祖厝理事會。”說起這次祭祖,村民莊白雪連連稱讚。她介紹,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他們村都要祭祖,之前每到這個時候,家裡都要忙上好幾天準備祭品。祭祖當天,則要肩挑手扛送到祖厝去擺,基本上每戶都要擺上一張供桌。“往年祭拜除了五果六齋,還要豬腳、面線、年糕、發糕、紅團、墨魚乾等,大大小小要十五六樣祭品,有的人家還更多,花費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村民連鍵剛說。

泉港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移風易俗

一戶只能置辦一盤祭品,既簡單又美觀。

今年,隨著祖厝管委會的一紙通知,每家每戶都只能準備一盤祭品,圓盤還是管委會統一購買的,於是村民們都用小碗裝上祭品,擺放在圓盤裡,一張供桌可以擺放九個圓盤,“置辦時間大大縮短,當天上午簡單準備一下就可以了,也省錢,每戶基本幾十元就夠了。而且宗祠裡空間也寬敞多了,以前每戶一張供桌,宗祠內擺不下,經常要擺到門口去,今年一張供桌可以擺九戶,節省了空間”。

大大減輕負擔 贏得村民叫好

“以前一到慶典就大操大辦,不僅助長了攀比之風,還給村民造成負擔,同時,東西太多吃不完還造成浪費。”說起之前的慶典,此次移風易俗倡導者、埭中祖厝理事會理事長連慶良表示,自己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歷過苦日子,因此看不慣鋪張浪費,之前其實就籌劃過要改變這種陋習,這次正好趁祖厝重建落成慶典提出來,“起初還有些怕村民會接受不了,沒想到實行後叫好聲一片”。

泉港前黃鎮鳳南村埭中自然村移風易俗

以往祭祖,每戶都要準備一桌祭品。

連慶良說,往年,主桌要全豬全羊,各種祭品要花費一萬多元,這次主桌基本都是素菜,總花費才一千餘元。“我覺得就應該文明祭拜,這樣精緻而不鋪張,既節約了食物和金錢,又盡到祭祖敬先人的心意,而且供桌擺放也整齊美觀。”

不唱大戲倡孝道 保留習俗不宴請

據介紹,除了祭品不同,本次埭中村祭祖慶典還有不少創新:以前的慶典,很多都要唱大戲,請樂隊,舞龍舞獅……但此次,這些都被取消了,埭中村把孝文化帶進慶典,邀請泉港區助老服務志願者協會志願者進村演出,通過相聲、小品、歌舞,把孝文化融入其中,同時現場還請晚輩給長輩洗腳,藉助慶典契機,提升家族的凝聚力。

此外,埭中村每年祭祖都有“博豬頭”的習俗。往年博到豬頭、豬腳和豬尾的三個人都要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往年宴請從十幾桌到三十幾桌不等,花費最多的達到了六萬多元。家境富裕的人還好,若家境一般的人博到豬頭,或許就得舉債請客”。而今年則不一樣了,在祭祖前祖厝管委會就立下規矩,今年不管博到什麼,都不用請客,從祖厝管委會層面破除這種陋習,既保證傳統習俗不丟失,又能節約開支,減輕民眾負擔。

“我們會將這一套規定延續到今後的每一場慶典,並準備形成鄉規民約。”連慶良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