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青音姐的知心話:

我一直在生活中對那種張口閉口“他們男人、我們女人”的女性敬而遠之,在我看來,她們那種對性別的優越感和自卑感交織的糾結狀態,讓人很不舒服,彷彿男人和女人是天生對立的兩個性別。曾經在一個視頻節目裡也看過對Ayawawa的訪談,她口中提到“女人”時的那種不以為然時不時聳聳肩的姿態,跟我上述提到的那類女性很像,好像女人和男人天生就該彼此利用,所以女人們要想盡辦法去佔另一個性別的便宜,這才叫人生贏家。

但其實像Ayawawa這樣的言論並不少見,而且頗有市場,她只不過是這種思想的“腫瘤”,“病灶”恐怕還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對女人的物化的態度和那些想不勞而獲的功利主義,拿女性當商品、拿婚姻當籌碼、拿愛情當手段。今天我們的主編寧寧特意撰寫了這篇文章,著重分析了Ayawawa走紅背後的反思,我們一起共勉。

以下,for you。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其實前幾天就看到了Ayawawa為解釋「女性性別優勢」,拿「慰安婦因為是女的而逃脫一死」舉例的新聞。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覺得她這種言論固然引人憤恨,捱罵也是她應得的,但同時我又在想,罵人簡直不要太簡單,我們除了罵Ayawawa之外,還能反思什麼呢?

很多人罵Ayawawa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把Ayawawa當作一個博主一個人,覺得只要Ayawawa平臺陣亡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其實不然。

相比她本人的奇葩言論,Ayawawa還代表了兩性關係中的一種現象,具體來說,是中國兩性關係中的一個不那麼好看的縮影。

這個縮影,我們可以借用李銀河老師評價ayawawa的話作為一個解釋: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說的理論一點,就是一個女性群體在面對感情問題時有某種需求,Ayawawa才能彙集這麼多的粉絲,然後再有「粉絲越多,我越正確」,「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把Ayawawa和她的粉絲作為一個網絡現象來分析的話,除了罵這個現象的「組織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反思:

那些跟隨她理論,把她看作人生贏家和自己人生導師的女人,她們究竟經歷了什麼,又是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看了她很多微博留言和線下活動視頻之後,娃娃的粉絲中,我總結了這麼幾個群體:

第一種,她們對愛情小說和瑪麗蘇電視劇的熱情遠高於學習真正的知識的熱情,婚姻和感情遇到問題,自己根本無法理性解決,幻想別人幫她解決掉這個問題。

第二種,因為感情不順利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然後在娃娃營銷洗腦的攻勢下,宣佈加入她的理論。

第三種,也是我在身邊真實見到的,年輕,有錢,有能力,有文化,但是骨子裡依然是傳統女性那一套,畢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找到一個可以全方位碾壓她的男人,「捆綁式」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注意不是幸福)最大化。

我們來看這三類女性,第一類和第二類,如果我們尚且可以用她們所在的環境,甚至用所謂的「命運」去解釋的話,那麼第三類呢?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為什麼硬件上我們已經是現代獨立女性了,但是內在的軟件卻依然跟不上呢?這也是我們在討論Ayawawa是無法躲避的問題。

採訪了一下“青音約”團隊的小夥伴,大家給出這些解釋,總結一下,主要分為兩類:

  • 第一類是我們的大環境。

你一定看過很多諸如相親角對大齡女性的歧視,父母對女生的逼婚,職場上對未婚未育女性的設限的新聞,種種力量,似乎都在告訴你「婚姻」「男人」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當然婚姻和男人是重要的事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但是我們目前很多一批人,在傳達這種觀念的時候,在「度」上並沒有把控好。

在他們的語境中,「婚姻」和「男人」是一個必選項,過分誇大了這些元素在一個現代女性生活中的分量。

如果你經常陷入感情併為此付出「生活和情緒隨之波動」的代價,不妨去觀察一下男人的感情生活,愛情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比例要遠遠小於女性,相對來說,他們在社會地位和自我實現上的成就也更優於女性。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當一個女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投放在「男人」和「婚姻」上的時候,就不免想要維繫這種感情,甚至想要它完全不出問題。

實際上任何關係都不可能永遠不出問題,出了問題,「如何挽回」「如何修復」就成了娃娃們針對這些問題和焦慮的賣點。

而事實是,不管是婚姻,男性,還是工作,獨立,只不過都是平行又平等的選項,一個女生,不論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值得鼓勵,而不是厚此薄彼的誘導或打壓。

  • 第二類是這些女性內在的自我建設沒有跟上。

在娃娃的用戶中,很多女生都沒有清晰的自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苛刻一點來說,永遠是「大多數」,永遠活在「群體中」。

她們自己也沒有從傳統觀念中將自己剝離出來,體現在對娃娃的認同上,就是不停的「自我物化」以及「過分誇大異性」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自我物化」帶來的結果就是娃娃的那一套理論,要從各個角度去給自己打分,顏值,身材,家境,學歷,然後去匹配跟自己同等水平的男人。

然而我們不禁要提問,或許你真的可以按照這樣的方式快速找到結婚對象,但這樣的感情,真的是我們理想中的感情嗎?

如果更加糟糕的話,我們需要用取悅男人,貶低自己的方式去得到他們,留住他們,那我們女人,這樣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那一個「人妻」的頭銜嗎?

  • 第三類是被娃娃理論中的概念偷換所矇騙。

我們在上面提到的第三類女生,往往比普通的女生更有能力,或者更漂亮,娃娃指導她們如何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本去找一個更好的人,完成階層的跨越,或者實現更好的生活。

但這樣的「勝利」,真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真誠的愛嗎?相信娃娃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娃娃讓罵她的人痛恨也受喜歡她的人追捧的一點就是她用這種「效率」和「利益」去替換我們感情中應有的「繾綣美好」的天性。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對於娃娃,我只能說她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對於她的粉絲和受眾,最初的時候我會覺得她們傻,後來,更多的是同情。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因為相信,她們信仰的娃娃理論,對於女性來講,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好處。

娃娃的核心理論中,除了「自我物化」之外,還要求你「利用一切女性性別優勢」。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被鼓勵使用性別優勢的時候,其實是默認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這種一開始就不對等的battle,看似在增加你的利益,其實在剝奪你的權力,長遠來看,並不能給女性帶來好處。

首先,這種性別紅利,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男女平等。

從整個女性性別看來,女權運動這麼多年,女性的地位好不容易有了進步,我們真的要否認這種平等,僅僅是為了得到一點點個人的蠅頭小利嗎?

其次,落實到個體上,性別優勢是脆弱而暫時的。你換了上司,換了同事,或者單純只是年紀大了,應該怎麼辦呢?

我不否認性別優勢可以給大家帶來好處,但我們更要清楚,這種優勢,並不能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任何試圖通過「討好」「交換」「偽裝」得來的感情,其實都是一種「虛弱的姿態」,和真正的你,其實無關。「寄望」「依賴」和真正的幸福,也從來無關。

比Ayawawa 更可惡的,是這種可悲的“幸福論”

真正的幸福首先建立在清晰的自我意識上,弄清楚我是誰,我要怎麼進步,我內心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些永遠比計算「我的籌碼是什麼」,「和我匹配的」或者「我的獵物是什麼」來的重要。

當我們試圖去談論男女關係時,其實最應該搞清楚的,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男女關係只不過是一面鏡子,為我們探索自我提供了新的視角,如果你連自己都搞不清,你怎麼可能去長久的維繫一段親密關係。

男女關係中,任何不談「自我」,只談「手段」的道理都是耍流氓,Ayawawa的理論中的「博弈和交換」只是無聊的「術」,自我的成長和覺悟,才是真正的「道」,希望你幸福,但不希望你幸福的脆弱又可悲。

不是每個女性都有女權的資本,但是每個人都有變得更好的權力,插入硬廣一則,我們“青音約”團隊聯合30位心理學大咖為大家精心打造的關於「幸福方法論」的課程馬上就要上線了,「看清楚關係的秘密,也就瞭解了痛苦的根源」,大家快去長按識別下方紅色海報中的二維碼去領取現金紅包吧!

“青音約”為大家準備的神秘大禮已經進入倒計時!先來領取紅包吧!

在“青音約”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幸福方法論”,即可獲得領取現金優惠劵的二維碼喲,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領取優惠券呢~

“青音約”簽約專欄作者,“青音約”總編,心理學欄目作者,專注提供浮華表象的小眾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