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化工、製造行業大面積停產,打垮實體經濟元凶何在?

最近,化工原料價格的上漲一路高歌猛進,大有大河滔滔向前之勢。發軔於上游煤碳、鋼鐵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湧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保督查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製成品環節形成致命衝擊。

先看下面一組數據:

焦煤漲價200%

玻璃漲價40%

塑料漲價30%

鋁材漲價30%

鋼鐵漲價30%

不鏽鋼也爆漲40%

運費漲價33.6%;

漲價至此,不得感嘆一聲:全是瘋子! 這輪漲價潮為什麼兇如洪水猛獸?除了中央環保政策的落實和巡查外,全球限塑令、中美貿易戰、行業巨頭上調價格等,都為漲價潮的形成推波助瀾。 企業大面積停產,部分原料嚴重缺貨,甚至有錢也買不到貨,大部分企業被迫停止接單。

一.涉及多家化工企業,環保風暴猛烈

1. 江蘇掀起化工園區環保風暴 多家上市企業子公司停產整治

作為化工大省的江蘇,一直備受環保問題困擾。今年4月份以來,江蘇多個化工園區接連遭到媒體曝光存在嚴重汙染問題,不少化工類的上市公司也牽涉其中。遭生態環境部通報的輝豐股份(002496,診股),更是成為焦點。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瞭解,包括江蘇灌南縣、灌雲縣和響水縣化工園區要求園區各企業進行集中整治。受此影響,輝豐股份(002496,SZ)、亞邦股份(603188,診股)(603188,SH)、江蘇吳中(600200,診股)(600200,SH)、聯化科技(002250,診股)(002250,SZ)和雅克股份(002409,SZ)紛紛公告稱,子公司受影響,而遭到停產。被停產的公司眾多,不少是化工的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在業內人士看來,將會導致市場出現缺貨的局面,部分產品價格或出現上漲。

化工、製造行業大面積停產,打垮實體經濟元兇何在?

2. 環保風暴席捲廣東 多家企業被整治

廣東有多家企業、工廠被封被查,多名負責人被刑拘。其中,江門一家衛浴企業因亂堆亂放固體廢料,相關人員被採取強制措施並接受審訊。

3. 山東青島2000餘家塑料企業或將限產停產-作為隸屬於中石化的齊魯石化腈綸廠將全面停產整頓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組織峰會即將在青島舉辦。而作為中國化工塑料大省,山東共有化工塑料企業90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佔37%,青島市則有化工塑料企業2000餘家。據山東某廠家反映,為避免安全隱患及減少不必要的事故麻煩,廠家將從5.20-6.15期內停工休整;與此同時,物流企業也會因為部分區域的停運而受到極大的影響。

如此大面積停產,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在情況最為嚴重的造紙、包裝及印刷行業,紙價一路瘋漲,個別紙業十天內三次提價,但仍然出現了有錢買不到紙的情況,導致大量企業停止接單。 中國實體經濟的生態環境處於沸騰狀態,大量企業被捲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漲價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機、價格機制長期扭曲和突發性事件引發。由於矛盾疊加、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導致工業製成品價格短時間內陷入失控狀態。

二.清算式危機的到來

1、融資難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從改革伊始就成為學術界的顯性問題,然而,研究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停留在呼籲階段。

在過去近40年來,中國80%的信貸資源流向了貢獻了GDP不到40%的國有部門,貢獻了GDP超過60%的非公企業,從主流的信貸機構獲得的信貸資源不到20%,中國80%的中小微企業幾乎靠民間借貸活著,靠非法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血液。

化工、製造行業大面積停產,打垮實體經濟元兇何在?

2、人口紅利週期

以製造業為例,過去中國製造能夠異軍突起,關鍵在於勞動力成本的廉價,因此中國在產業政策上選擇了全球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製造,也就是給世界打工的模式。更準確一點講,中國不是“世界工廠”,而是“為世界工廠”。這種模式既成就了中國過去的成功,但這也是今天中國製造和實體經濟陷入尷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說透徹一點,過去中國發展模式最大的經驗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對接全球產業鏈的低端。

我們的一切制度,我們的一切機制都是為這樣的模式而準備的,在人口紅利的週期下,這種玩法即使稅費負擔重、融資難,但也能活下來,一旦人口紅利結束,這種模式的各種弊端就會顯示出來。

3、稅費負擔

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基本靠逃稅活著,中國的宏觀稅負高達38%左右,遠遠超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從稅費負擔而言,中國企業的稅負痛苦指數如果是第一,沒人敢說第二。

化工、製造行業大面積停產,打垮實體經濟元兇何在?

三.價格機制長期扭曲下的報復性反彈

2008年的經濟危機後,中國的民間投資和國家投資均呈現狂熱狀態。從2012年開始,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價格機制開始扭曲。 這期間中國經歷了長達四年前之久的PPI持續下滑,而且還是在人工、物流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爬坡的情況下出現的。

四.偶發性事件導致漲價

另外,社保繳費增長、人民幣匯率下跌、房地產調控等偶發性事件,都對漲價有重大影響。特別是人民幣匯率下跌,導致紙業巨頭不敢從海外採購廢紙和紙漿,結果紙價瘋漲,甚至一紙難求。 隨之而來的是更嚴重的問題,當通脹傳導到終端消費品領域,必將導致內需更加疲軟,從而產生新一波產能過剩。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走出困境,重回巔峰,中國以及身後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現在是中國需要重構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時刻,重塑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不動搖。

拋開中國的製造業不論,中國經濟在過去40多年的成功,不外乎“改革、開放、包容”六個字,讓想賺錢的去賺錢,承認企業家在社會中的地位。這六個字可以詮釋中國的過去,也決定中國的未來。

除了四萬億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沒有一個國家的富裕不是因為製造業,包括現在的美國。

當中國人傻乎乎的以為美國人不玩製造業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的競爭力仍然雄踞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美國的製造業規模仍然是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

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算,美國的製造業總規模遠高於中國,富士康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按照GDP算中國的,按照GNP,那是美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