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貨幣無罪卻洗不乾淨----威廉·格雷德《美聯儲》

借用威廉·格雷德在《美聯儲》中的描述,講講外行對比特幣的看法。如若不對,儘管拍磚。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2008年末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在比特幣論壇中的論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提出。論文中區塊鏈技術是構建比特幣數據結構與交易信息加密傳輸的基礎技術,該技術實現了比特幣的挖礦與交易。道上的兄弟稱之為加密的分佈式記帳體系。為了使更多的計算機參與記帳這件事,就有一個激勵,這個激勵就是第一個解答的人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隨著參與記帳這事的計算機越多,算力對抗越來越強,比特幣越難獲得,據稱比特幣總量控制在2100萬枚。

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在高盛發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高盛分析師Zach Pandl寫道,比特幣需求的快速增長是由於人們對受監管的貨幣體系和當前銀行基礎設施日益不滿所引發的。“我們應該強調,作為貨幣,從長期上講,加密貨幣的未來預期回報應該很低,儘管它們最近的回報率很高。數字貨幣應該被視為低/零回報或類似對沖的資產,類似於黃金或某些其他金屬。”

市場解讀為:比特幣是一種新的黃金,是法定貨幣向數字貨幣的自然發展結果

我沒有看過這個報告的全文,但比特幣=黃金,這個結論是吵作出來,用來割韭菜的。

簡單的交待一下黃金與貨幣的早期歷史,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所謂銅錢就是這麼來的。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金幣在古代中國其實很罕見。雖然我說黃金在中國從來都不是貨幣,可能有人不喜歡。但目前確實沒有證據證明在中國,黃金曾是貨幣。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不管在中國還是歐美,天然的喜歡黃金這倒是真實的。

比特幣起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出於對金融機構及政府等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對紙幣濫發造成的金融危機的厭惡。一種點對點,去中心化的記帳方式被髮明出來。同樣這個出身並不比紙幣的發明更神性。中國的紙幣最早出自宋代,源於對大量銅錢的攜帶不方便而產生。在歐洲,出於對存儲大量金幣的安全考慮及攜帶的不方便等因素,一些富戶便把自己的私有黃金儲存在金匠那裡,金匠會給一張票據,表示他有權隨時提走他的黃金。而這些票據就是紙幣的起源。這個出身一樣沒有神性。

因為宗教主義者認為,黃金是神賜予人類的、公平的、天然的貨幣。同時也是經歷了非常長的歷史時間的選擇而最終確立的概念。貨幣與宗教的歷史聯繫是隨著不同文化的遞進得以確立:神殿就是第一個鑄幣廠。在那裡,鑄幣得到大祭司的批准。貨幣的拉丁語“moneta",是對女神朱諾所在的神殿鑄造的第一枚羅馬硬幣的稱呼。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外,事實上所有早期社會都為貨幣賦予了神性。(中國一直是國家擁有鑄幣權)在金本位的年代裡,珍貴的金屬是由上帝創造的,而非人類。而不管是紙幣還是比特幣都是有缺點的人類創造的,信仰的根基不同。你可以不相信中心化的機構,但相信去中心化的算法也未必就是什麼好主意。畢竟,絕大部分並不懂什麼是哈希算法。但說到神,不管是西方的上帝,還是東方的如來,都會心存敬畏,為什麼為這樣,我也不知道。但這個區別很根本。

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其次,不知道為什麼人類就是對閃爍著各種光芒的東西有天然的興趣,不管是金光閃閃的黃金,還是奪目的鑽石,還是綠意滿滿的玉石等。這並不是這一代人開始喜歡的,而是無比早的時候就喜歡了。更重要的是這都是權力的象徵。是否智人的基因就如此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這就不得而知了。以黃金為首的這些東西,有廣泛的接受人群基礎,有無比通俗簡單的認知基礎。比特幣就不同了,這是一個技術型產品。當然現在連廣場舞的大媽都開始吵比特幣了。但不表示她們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

就算比特幣等於黃金,那就證明比特幣現在的價格是合適的嗎?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中指出,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總產值約250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0兆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人均產值約550美元。且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全球產值有增長,但更多是因為人口的增長,新的土地被發現。但到了現代,一切都已改觀。今天全球人均產值約8800美元。如何解釋到了近現代,就有了如此驚人的爆炸性增長呢?

信用的擴張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發明。

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說到,如果地主,織工或鞋匠賺得的利潤高於養家餬口的基本所需,就會顧用更多的助手,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利潤,利潤越高就會顧用更多的助手。由此可見,民間企業的獲利正是社會整體財富和繁榮的基礎。如果把賺的錢埋進土裡,那不叫財富。但是為了擴大經營,把利潤投入再生產總是不夠的。那個年代的歐洲,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完全由政府出資不同,歐洲發現新大陸的大冒險有許多是由富人資助的。這些冒險者在未來也給予了這些資助者鉅額的回報。這種對未來總是報有樂觀美好的幻象就是信用。這邊,金匠們發現自己可以簽寫更多紙質票據將黃金借給別人,甚至可以超過手頭上真實擁有的黃金總量,只要他們可以在富人撤出黃金時保證最小的責任儲備量就可以了的時候,銀行雛形就形成了。制度並不是一開始就由某些有上帝視角的人想明白的,未來並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做生意的也不是年年都生意好,是故信用的擴張確實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金匠”們的貪婪,無節制的發行票據導致經濟危機成長資本主義社會伴生的一種週期性現象。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每年的銀行破產數從366家激增至975家。大蕭條時期(1929-1933年),破產的銀行從1350家上漲4000家)一旦存款的民眾發現銀行不對勁,就是爆發排隊取回存款的事件,和現在不同的是,那時從銀行取走的,是你存在銀行的黃金。所以銀行破產和感冒一樣,很平常。1933年,美國宣佈脫離金本位。上述這樣的危機才幅減少(經濟危機還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只是以銀行倒閉這種形式的經濟危機減少)。沒有金本位的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備書,仍然是信用的擴張在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理論上脫離了黃金的束縛,發展得更快,雖然時不時地震一下。那如果比特幣=黃金,聽起來好像就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了(總量2100萬枚),但那會死得更慘,看看前面的論述,在信用擴張之前、在地主都把真金白銀埋在地裡的年代之前,全球的經濟並沒有實質性的發展。

比特幣或將取代美元?2018年比特幣價格有望達到4萬美元,比特幣價格最高時達到19700美元/枚,也有人這麼來算,全球貨幣總量是60萬億美金,比特幣總量是2100萬,大約1฿=300萬美金。而目前再次跌回到10000美元,似乎有無盡的想像空間。(節選來自網絡)

同樣,這樣的算法我認為依然是準備割韭菜。假設全球經濟在統計的那一時間停止增長。那麼1฿=300萬美金,不就是等於美聯儲發行了超大面額的紙幣嗎?一張300萬美元的紙幣。這有何意義?就不會通貨膨脹了嗎?我是不懂。如果反過來,因為不發行更多的比特幣了,是否意味著全球經濟要倒回到或停滯在與2100萬比特幣相對等的範圍內。

金本位之所以束縛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觀念(國富論之前),一方面黃金儲備量是跟不上經濟發展需要的。要麼黃金就不是今天這個價了,也許一盎司也要300萬美金,而不是一克350塊人民幣了。比特幣要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仍然要認可信用擴張的基本理念才可以。那如果要是這樣,比特幣和美元,只不過是換了個稱號的紙而已。雖然沒有人知道從遊牧生活過渡到農耕社會,由封建王朝到現代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是正確還是錯誤,但是不能走回頭是肯定的。所以回到金本位不可能,以比特幣為基礎則需要破解現代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而不僅僅是取代貸幣這麼簡單。

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比特幣會不會取代現有的貨幣,成為某些國家的法定貨幣。這個基本不用怎麼討論,至少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和歐洲不一樣,中國曆朝歷代都是貸幣發行的唯一一方,中國的貨幣從來都是以國家主權來背書的。中國的最廣大那一層的民眾(農民和工人階級)99%的人認為中國的銀行不可能破產,哪怕是再小的銀行也不可能破產。儘管比特幣在黑市交易、避稅、毒品、外匯管制等方面有很大的用武之地,那也是基於人的趨利天性而致,而這樣的政策性收入對於識利者是漏洞,遲早會被政策賭上。對於上繳者是機會,能逃則逃,別和資本說道德。所以所謂大資商品的結算、比特幣作為資產同待對待等用語,本質上並不是指比特幣應該多值錢,或未來還能更值錢。而是利益方面的較量而已。與之前有過的所有政策性漏洞一樣,當被堵信,就一文不值。美聯儲也不會為比特幣過分擔心,

貨幣本質上是權力的象徵。不管是過去的神權,還是現在的政權。養肥了再殺,僅此而已。

區塊鏈是一個好的技術,通過點對點和分佈式電密記帳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信作的建立是個大問題,也許並不是大喇叭喊給每個人聽到,並記得小本本上就算是建立信任了,就沒有傷害了?西式婚禮上,新人都要對著上帝的代表牧師立下誓言,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完成的一個儀式,在這樣一個有上帝的參與有諸神見證的神聖下,離婚並不是一件稀奇事。中國傳統的婚禮不止邀請了天地諸神的參與,還對祖宗高堂立下了誓言,照樣架不住出軌離婚的一堆又一堆。所以信任問題根本解決不了。不管中心化的銀行支付寶,還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信任是人性的問題,中心化的銀行要解決的是信任背離後的問題,制度設計的根本要麼重於防範信任風險,要麼重於失信賠償等。比特幣號稱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我認為是個偽命題。

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比特幣從最高時逼近20000美元,到如下10000美元,那些高位買入的人也許在期待300萬美元那一天,持比特幣信仰的人們,永遠積極樂觀,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持有許多籌碼,跟風吵作之人無非是貪婪。在這樣看似荒誕又合理的心理操縱術下,新一輪的財富洗劫和轉移火熱進行著,泡沫之後的一地雞毛又哪有人管呢,比特幣無罪卻洗不乾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