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教育全面發展的三個維度》中指出:“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師生是相互依存的兩方面,教師發展既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師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保證。沒有教師的幸福,就沒有學生的快樂;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成長。”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劉老師是我中學和師範的同學,對於劉老師的知識和能力我沒有理由懷疑。客觀的講,他在上學階段的成績一直比我好,工作能力也絕對不在我之下。這麼多年,他一直承擔畢業班的教學工作,不論是帶班還是代課成績都是非常突出的。但從2009年開始,劉老師的工作狀況有有明顯的下滑,經常體罰學生,教學成績也和其他班級拉開差距,班風、班貌大不如從前。對於這一狀況出現的緣故,作為他的同學我再清楚不過了。劉老師32歲才結婚,愛人沒有工作,父母年事已高,一家人的生計問題就靠他一個人微薄的工資來承擔。2010年妻子生了一男嬰,可不料孩子出生就先天性有病。夫婦倆四處求醫問藥,幾乎傾家蕩產但無力迴天,孩子最後還是夭折了。這幾年劉老師的精力和心思根本沒辦法用到工作中去。他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師。在這種境況下,如果還要向劉老師提出過高的工作要求是不道德的。我一直想,當一個老師衣食無憂,沒有那麼多的生活負擔,經濟壓力,能得到社會尊重和重視,他也一定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李老師病了,請假在家有一段時間,他所帶兩個班的數學課一直由其他老師兼代。學校多次打電話催促要他回來上班,理由是學生的課耽誤的時間長了,兼課教師的精力有限保證不了教學質量,但卻沒有多少人關注他的病情怎麼樣,他是否還能上班?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能只靠精神的感受和自身的毅力去實現,教師更需要實實在在的人文關懷。

秦老師接手五班時,五班的班風和學風狀況很差,處在同一年級的倒數行列。秦老師接手後僅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這個班就大變樣了,不僅班風得到了改善,學風也逐漸好轉。從八年級一直到畢業,這個班竟然成了學校裡豎起來的班級的標杆,升學成績也在校內遙遙領先,這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同樣一個班級不同的老師去帶結果就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同一樣的授課內容,同樣的學生,不同的老師上課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同樣一件教育事,不同的老師處理結果就會大不相同。所以,關鍵還在於老師。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水平決定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質量。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以“生”為本的理念沒有錯,但以“生”為本的理念主要依靠教師去去實現,如果不能以“師”為本,何來以“生”為本?

我始終認為,以“生”為本的前提是以“師”為本。只有老師的地位、待遇、素養、專業水平提高了,內心通達、清明,懷著豐盈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學生才能真正的受到好的影響和好的教育。

對於學校而言,不發展教師,就去談如何去發展學生是不現實的。不關注教師的健康就去談學生的健康也是不科學的。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了學生的發展”,其實我更願意把這個“以人為本”的“人”理解為:“教師和學生”只有教師得到發展,才能真正的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

以教師為本,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

我不贊成“唯生”論和“無師”論。我更願意相信樸素的教育事實。一個學校的好壞,標準不在於硬件環境,而在於教師水平。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談不上高水平的學校。“寧選一個好老師不選一個好學校”的說法不無道理。當一個教師沒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激情和追求,在他的內心都常常充滿了灰暗和消極感,想一想,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教育?當一個老師自身都不勤於學習,知識匱乏,情商缺失,他何以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當一個老師扛著沉重的生活、家庭和工作壓力時,他還有多少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關注教師才能成就學生,關注教師才能發展學校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