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A股“入摩”帶來政策穩定預期

A股“入摩”後對於市場最大的利

環球資本週述(97)本報記者 範媛

上週最後一個交易日,期待已久的A股“入摩”終於落地,雖然226只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並沒有帶來股市“開門紅”,但“入摩”對A股市場政策穩定和加速成熟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利好預期。

市場表現如預期

6月1日,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兩市低開,午後市場繼續殺跌,創業板跌逾2%,臨近尾盤,兩市低位震盪。截至收盤,上證指數報收3075.14點,下跌0.66%;深證成指報收10169.35點,下跌1.23%;創業板指報收1709.55點,下跌1.96%。

對於A股這一表現,市場並不意外。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王德倫測算,基於2.5%的納入比例,或將有90億美元(57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流入;基於5%的納入比例,或將有180億美元(約合11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流入。

安信證券認為,預計到今年9月,有望為A股帶來934.5億元的增量資金,加上MSCI全球市場等其他指數後增量資金約1200億元。

而當前滬市流通市值約為27.3萬億元,深市流通市值約為16.1萬億元,合計約43.4萬億元。“入摩”帶來的1000億元左右資金,對於A股市場是杯水車薪,不會對市場產生多大影響,至少無法左右股市的走向。

而且,境外投資者在MSCI公佈初步納入A股成分股之前,已經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等渠道加速湧入A股市場。

安信證券策略報告顯示,相較今年3月從陸股通持股來看,境外投資者已經對MSCI成分股進行提前佈局。自2017年6月宣佈被納入MSCI至今,北上資金總計流入2062.08億元。

其中,2017年6月-9月,當月淨買入超過200億元。在2018年2月中旬由淨流出轉為淨流入後,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其中,2018年4月北上資金成交淨買入386.50億元,為單月淨流入峰值,較3月(97.13億元)增長297.94%。同時,伴隨北上資金鉅額流入,去年下半年MSCI成分股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等呈現強勁的上漲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1日起,滬股通、深股通互聯互通額度擴大,將股市互聯互通每日額度擴大四倍,由原來的130億元和105億元,擴張至520億元和420億元,為A股6月納入MSCI做準備。截至目前,5月北上資金淨流入364.61億元。

倒逼市場加快改革

A股“入摩”,最大的收穫不在於短期的漲跌,而是推進資本市場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新起點,倒逼A股一些關鍵性改革。比如,減少A股政策不確定性。據統計,在A股歷史上,共有9次暫停IPO後的9次重啟,其中2001年7月重啟後同年11月又暫停。上海富晶資產總經理王林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至今沒有任何人能說清楚每次為什麼IPO被叫停,哪個機構決定暫停,依據什麼法規暫停,通過什麼決策流程暫停,暫停多長時間?為什麼又重啟,何時重啟?”

還有2015年股災時匆忙推出熔斷機制,僅推出四天,又被緊急撤下。

在滬港通開通之前,本報記者曾在香港券商處瞭解到,香港居民參與滬港通最大的擔憂就是“過往A股政策不穩定”。

2017年6月,美國指數供應商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又稱明晟公司)宣佈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表示,國際投資者更需要確定性,或者說可預見性,“這方面我們在有關證券市場的一些新政策推出時,會更多考慮到國際投資者的需求,更多徵求他們的意見。所以,證監會國際部的同事建立了一個國際機構投資者的證券日常聯繫渠道,不斷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給我們反饋國際投資者的意見,儘量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

因此,有市場分析認為,A股“入摩”後對於市場最大的利好是MSCI將通過指數審查與市場評估,倒逼A股市場加速改革、政策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