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信大家對這篇文章並不陌生。自它被創作出來的近一千二百年以來,這篇文章可謂膾炙人口,但凡讀書人都基本會背誦。唐代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曾經親筆書寫這篇文章,並刊刻於石碑,很多後世的風雅人士也喜歡書寫這樣一幅書法作品懸之於壁,以示志向。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長期以來,人們均認為這篇作品是作者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品行高潔,不與汙濁同流合汙的明志之作,這種身窮卻胸懷四海、窘迫卻卓然獨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是歷來的中國文人最崇尚的氣節和品格。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劉禹錫也一度被人稱頌為骨格清雅、氣節高貴的典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我們先從作者劉禹錫開始探究。劉禹錫,文學家。唐德宗貞元年間,30歲左右的劉禹錫就進士及第並選宏詞二科,可謂才氣縱橫,青年得志。後來,得到王叔文的引薦,官任監察御史。後來,因為其他事被連連貶斥,一生官場不怎麼得意。寫這篇《陋室銘》的時候,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年齡大約54歲左右。

關於劉禹錫的籍貫,文化、歷史界的說法不一,大體有三種說法: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中山(廣東省中山市)。那麼劉禹錫在文章中所說的“陋室”,學術界則一致認為應該在今天的河北省定縣南三里莊。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而後世對於這篇文章質疑最多的,當屬文章中所描述的“陋室”是否真的簡陋?人們首先懷疑的是劉禹錫的出身和家庭財力狀況。根據劉氏傳記資料記載,劉禹錫出身貴胄,廣有房產,是一個類似於今天的“房哥”、“房姐”的房地產大戶。在遭到貶黜之前,劉禹錫是朝廷的顯貴。即使是數次遭到貶斥,也就是在創作《陋室銘》這篇作品的時候,劉禹錫仍然是和州刺史,是一個相當於今天的地廳級的中級官員,有自己的衙署和官邸。按照唐朝的官員待遇和財力來說,一個官員的官邸或者衙署是不可能用“陋”來形容的。所以,學術界一貫的看法是,這裡所謂的“陋室”,不過是作者衙署、官邸之外,用來在辦公之餘休閒娛樂會客的一處別墅而已。而且這個別墅建造的相當考究。

在人們的習慣性認識上,真正的陋室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陶淵明那樣“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房屋的建造規則、檔次、設施倒屬其次,關鍵是主人性情淡泊,故能“心遠地自偏”;要麼就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居所一樣“舉家食粥酒常賒”,要麼就掛席為門、繩床瓦灶、桑戶蓬樞,寒不避風,暑不遮陽,這才叫真正的窘迫、真正的簡陋。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而反觀劉禹錫所寫的“陋室”,絲毫看不出“陋”在何處。如果說前面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些許有一點點蠻荒的意味,而且這種“蠻荒”也似乎可以解釋為園林技藝嫻熟,景觀佈設奇特。那麼,後面的文字所透露的信息,則不是一個身居陋室的寒士所能揣摩描述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以其所交可以見其人,平時能夠來到這個房子的,都是一些有學養、有身份的人,而非一般那些目不識丁、身份下賤的販夫走卒,足以反證“陋室”所處絕非窮鄉僻壤或者下層民眾居住的苦寒之地;“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琴,並且無絲竹亂耳,說明房間的環境優雅,隔音處理好,並且和市井或者生產場面有一定的隔離距離。而金經,則一般是指用金粉書寫在貝葉上的佛教經典,是一種兼具宗教意義和文物價值的珍貴物品。唐代雖然佛教昌盛,但貝葉經並不是尋常可見的凡俗之物,若非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或者有相當的權力地位,不是一般的人士可以有緣一讀的。

同時,文中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是閒適悠哉的,並沒有那些貧苦人士的艱難勞作,甚至連一些“案牘勞形”的體力勞動也沒有,充分說明這處所謂的“陋室”就是一個富貴加身的社會上層人士休閒娛樂的,類似於療養院、別墅、高級會所的場合,而非安身立命、賴以生存的居室或者家宅。

“陋室”不陋,千古名篇原來是低調炫富

文品即是人品。由於對“陋室”之“陋”的質疑,後世很多文化學者也開始質疑劉禹錫的人品。有人曾經撰文指出:“《陋室銘》違背了藝術與生活的真善美原則,欠缺生活的真實。”隨後又有學者說:“不真實為文人之大忌。”因為劉禹錫不但是一個創作了《陋室銘》的文學大師,也是一個提出了“天與人變相勝”的著名論斷,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這樣一篇充滿了“不真實”的文字,與他一貫治學風格很不協調,甚至有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標榜和低調炫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