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要錢給錢,要平臺給平臺 商業銀行全面進軍科技金融

“近些年來傳統銀行一直備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現在我們可以說,老銀行也要顛覆它們了”,“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兩位董事長此前在業績發佈會上的話,似乎吹響了銀行“翻身”的號角。


要錢給錢,要平臺給平臺 商業銀行全面進軍科技金融

“銀行當自強”。從去年四大行轟轟烈烈與BATJ合作,到如今多家銀行獨立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加速佈局金融科技,一年時間裡,銀行在金融科技競技場的角色悄然發生著變化,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銀行的“進度條”完成了多少?

 加大投入 與金融科技公司對標

近年來,科技加速重構金融行業版圖,引發行業鉅變。越來越多的銀行見識到金融科技的“核威力”,紛紛調整戰略,加大科技投入,以金融科技建立核心競爭力。

安永近日發佈的《中國上市銀行2017年回顧及未來展望》顯示,41家上市銀行中有35家在2017年年報中提到了大數據、雲計算、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具體業務中的運用,銀行進一步推動了新技術與銀行業務的深度融合。

進入2018年,銀行對金融科技的佈局力度再上新臺階。5月25日,招商銀行首席信息官陳昆德在銀行業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招商銀行將金融科技公司視作全面對標的對象,從機制體制、基礎設施、業務與IT融合以及人才結構四方面進行全方位對標。“要錢給錢”,“要平臺給平臺”,“要氛圍給氛圍”。

為在金融科技領域搶佔高地,多家銀行重金投入科技。中國銀行明確表示,每年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少於上年度集團營業收入的1%;光大銀行則表示,2018年之後每年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約為淨利潤的2%。招商銀行則在IT投入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規模為上半年營業收入的1%,且“不看短期的投入產出比”。

“以往銀行在科技上投入也很多,但主要是在賬務的體系上的構建上,而在客戶的交互、使用行為、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上,銀行沒有跟上互聯網金融公司步伐。”陳昆德認為,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最終要回到服務客戶和技術研發上。

獨立自強 6家銀行開設金融科技子公司

去年來轟轟烈烈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聯姻潮”剛過,今年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又掀起“獨立風”。上月,建行宣佈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僅僅一月之後,民生銀行近日宣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這已經是第6家成立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此前,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等也成立了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

業內人士指出,不同於傳統銀行內部的部門,金融科技子公司可以採取與科技公司類似的經營模式和激勵機制,運營效率和積極性都將大幅提高。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哲宇認為,面對互聯網企業崛起帶來的客戶流失、存款搬家、技術迭代等一系列問題,銀行業最初擺出牽頭合作的姿態,而實質性的合作推進卻緩慢而艱難。銀行要牢牢掌握核心技術,以金融科技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創新才是銀行業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獲取長遠競爭優勢的關鍵。

自強之路任重道遠,而銀行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野心”似乎不止於此。從幾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務和規劃看,它們並非僅僅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而是在服務自身的基礎上,探索服務同業的路徑,謹慎推動技術輸出。如新成立的民生科技就定位於“立足母行、處事集團、面向市場”。入局最早的興業數金的科技輸出合作銀行數目前已經達到311家,連接了36000餘個櫃面互通銀行網點。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儘管同為科技輸出方,但由於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與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在優勢上的差異,短期內難有正面交鋒。“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核心業務系統方面,互聯網公司在業務場景方面的創新無疑更勝一籌。”他指出。

張哲宇則認為,雙方並非總能“互補”,以阿里雲和騰訊云為代表的中國最大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主要是向中小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輸出。大型商業銀行要考慮數據信息安全性和核心技術話語權等因素,不適合、也不會與互聯網企業進行深度技術合作與數據共享。陳昆德也表示,“數據是銀行的一個重要優勢,銀行內部數據的真實性和精準度是互聯網企業難以比擬的。”

在張哲宇看來,隨著銀行資金和人才投入的增加、戰略的日漸清晰和開放式合作的經驗積累,未來銀行完全有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