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專家學者普遍認為,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必須以基本經濟制度為依託,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宇文利看來,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了新概括和導向性指引。從理論創新的角度看,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經濟運行機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和新提法,完成了理論上的“立柱架樑”工作,奠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理論的基礎。而黨在機制、體系、政策、規劃等方面的具體安排,則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結合點。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的區別不在於商品經濟是否存在以及價值規律是否發揮作用,而在於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在所有制結構上,我國既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又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促進資本集中,有利於實現資本社會化,避免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提出,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不同階層的經濟地位,制約著社會再生產的運行過程,決定著社會產品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結果,因此所有制是生產關係中具有基礎性的經濟制度。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我國不斷深化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改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方向,又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所有制理論。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通過生產、交換、分配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的。將分配製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深化發展。“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黨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主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設成功經驗的高度凝練。”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張為付表示。

  “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關係共同明確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周紹東認為,生產關係的本質是勞動者在與生產資料結合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關係,因此把生產方式和經濟體制納入基本經濟制度範疇,並將其作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關係的前提條件加以考察十分必要。

  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和發展。呂政認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兼容性的不斷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其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完全能夠統一和兼容。

  經歷艱辛探索

  回顧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完善歷程,宇文利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經歷了認識和實踐這兩個層面複雜而艱辛的探索過程。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找到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動力,區分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步驟,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實踐智慧調整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生產結構,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總體來看,我國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行探索的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張為付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短期內迅速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搭建起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堅持實行改革開放,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並在所有制、分配方式、政府和市場關係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堅定地表明,中國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立場不會變。這不僅能夠更有效地指導我國國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有利於增強全世界對中國經濟體制穩定性的信心。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者普遍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和實踐優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經濟領域的核心任務就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宇文利認為,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無疑是重要基石。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是具有決定性的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健全各種分配機制,完善分配體系,同樣是與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聯繫在一起、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關鍵命題。

  呂政提到,改革完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就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周紹東認為,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看,要在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這兩方面協同發力,進一步破除束縛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使用權等各種生產要素有序流動的制度障礙;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各個層面探索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新形式、新載體,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供生產方式前提和資源配置保障,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