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博明信德衛星大數據,讓海量數據守護綠水青山

博明信德衛星大數據,讓海量數據守護綠水青山

衛星應用從高端商業走向普惠民生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人類從此開啟了宇宙探索的新徵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高速發展,已先後有2000多顆衛星發射升空,這些衛星晝夜不停地運行,服務於科研、軍事、商業等領域,滿足定位導航、電視轉播、氣象監測等各類用途。


以前,衛星似乎離普通人很遠,以為它主要用作定位導航、氣象監測、電視轉播等用途。實際上,隨著近些年火箭發射技術的進步,發射門檻和成本相應降低,帶來了衛星遙感應用的百花齊放。商業航天高速發展,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進入衛星數據採集和應用領域,衛星遙感應用開始更多地惠及民生。


衛星大數據守護綠水青山


你知道衛星還有哪些應用嗎?我們知道,地球上不同的物質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譜特徵,物質的光譜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利用光譜分析可以通過“圖譜合一”探測物質的具體成分。如對赤鐵礦光譜和高光譜圖像上獲取的光譜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得到赤鐵礦的分佈。物質在某些譜段具有特殊的波譜特徵,如葉綠素在0.50-0.52譜段是強反射峰區,在高光譜圖像上可以顯現這種特徵,而多光譜圖像上是看不到的。如下圖左側為不同健康程度的植物波譜曲線,葉綠素是植被健康的重要指標,利用這個波譜特徵,就可以精確地分析作物病害程度。

博明信德衛星大數據,讓海量數據守護綠水青山

下圖是基於衛星大數據建設的綠水青山管控決策支持系統,用戶可根據需求定製監控對象及範圍,為城市治理、應急管理、海洋檢測提供決策依據。

博明信德衛星大數據,讓海量數據守護綠水青山

海上漏油監測:海上漏油監測一直是環保部門面臨的一個難題,通常是漏油發生後很長時間才能被發現,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理時機,導致漏油大面積擴散。通過衛星的週期性監測,高光譜可及時發現海面漏油,環保、海洋部門第一時間知曉並迅速採取應對措施,防止漏油擴散。


山體滑坡監測:山體滑坡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在雨季。而山體滑坡在發生之前,已經有地質變動的痕跡。通過衛星對道路、村莊旁的山體進行檢測,可及時發現及排除滑坡隱患。


國土資源監測:以前採集耕地數據,需要成百上千人到田間地頭花一兩個月時間才能採集,現在通過衛星大數據可以幾個小時之內拍攝完成,並在幾個小時之內輸出處理結果。


森林防火:乾燥季節森林火災時常發生,特別是森林的腹地,人煙稀少,難以及時發現火情,往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如今通過衛星大數據,不僅可以及時發現森林火災,在後續的山火救援過程中,還可及時識別蔓延趨勢、識別過火面積,為森林防火提供決策依據。


博明信德分佈式存儲,讓民用衛星大數據更高效


衛星搭載的視頻、高光譜儀器24小時不間斷地產生海量的數據,每年的新增數據量可達數PB。這些海量的數據回傳到地面站,如何實現高效的存儲和分析?分佈式存儲成為了不二之選。


博明信德通過其分佈式存儲領先的大容量、高帶寬能力,滿足海量衛星大數據的存放、分析及應用。


海量的衛星數據通過地面站進行接收,並匯聚到衛星大數據中心進行編解碼和“去霧”、“分景”等初步處理,通過分佈式存儲高帶寬能力,滿足衛星大數據處理的時效性要求,同時提供NFS和HDFS接口,支撐大數據多樣性分析,數據無需在不同設備間遷移和拷貝,效率大幅提升。分析完成的數據進入到數字應用平臺,面向不同的行業、客戶進行發佈,並進行歸檔。數字應用平臺由雲平臺來承載,提供塊、對象等存儲服務,支撐新興業務快速上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