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因遙觀山頂與雲平齊得名。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十五公里處,與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並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是中國五大仙山之一,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齊雲山海拔585米,方圓110平方公里。境內有36奇峰,72怪崖,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齊雲山景區面積約110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齊雲山素有"黃山白嶽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清乾隆皇帝讚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歷史沿革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齊雲山,又名白嶽,黃山白嶽甲江南,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真人治之。環列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幽澗,黃山白嶽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一石插天,直入雲端,與碧雲齊,故謂之"齊雲"。百鳥銜泥塑真武,靈應昭著聞天下。昔道人邋遢仙絕粒羽化於此,正一嗣教致虛沖靜承先弘化真人於此建醮祈嗣。是為四大名山,五大仙山之一。[1]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圖片齊雲山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稱。與黃山、九華山並稱為中國皖南三大名山;與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並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還與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

齊雲山景區面積110公里,自然保護區面積150公里,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素有"黃山白嶽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清乾隆皇帝讚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風光奇麗動人,有各種奇峰、怪巖幽洞,以及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香爐的香爐峰、巧奪天工的石橋巖、幽幻莫測的仙洞、清秀靜逸的雲巖湖、拋金灑玉的珠簾泉最令人神怡心醉。齊雲山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

唐乾元年間(758-760),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巖。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並於齊雲巖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明代嘉靖和萬曆間,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嚮往聖地。據《齊雲山志》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臺等大小道教建築108處,仿湖北武當山建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臺樓閣十餘處,均為重修,為道教名山之一,屬安徽道教主要活動場所及著名風景遊覽區。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齊雲山的耐看,還與一位英雄有關,這英雄就是方臘。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秋天,方臘發動起義,殺富濟貧。義軍聲勢浩大,不到半年時間,就攻佔了歙縣等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沒有取勝。朝廷又三次下詔"招撫",均遭方臘嚴詞拒絕。方臘義軍在齊雲山的獨聳峰上屯兵,抗擊宋王朝官兵的圍剿。在齊雲山上,方臘義軍憑藉險要的崖澗和天生的雲霧,把守要隘,居高臨下,用刀劍和滾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齊雲山上,糧草豐盈,池塘滿溢,方臘依巖洞建寨,本來可以固守,但義軍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決了池水,燒了糧庫,義軍陷於絕境。方臘設計退了官兵,下了齊雲山後,在浙江幫源洞被捕。公元1121年秋,方臘在汴京遇害。

摺疊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徽州(一府六縣,府治歙縣,六縣包括今安徽省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黃山市西33公里處的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距屯溪33公里,古稱白嶽,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譽,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雲並齊"而得名,乾隆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齊雲、白嶽、歧山、萬壽等9座山峰組成。齊雲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在古時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風景區面積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稱。[4]

地形地貌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大部分山峰的高度在580米上下,山幾乎是平地而起,巍峨壯觀。全山為典型丹霞地貌,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岩,赤如硃砂,燦若紅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紅和棕紅。[2]

摺疊氣候特徵

氣溫

全年平均氣溫16.2℃,最高年份16.9℃,最低年份15.6℃,年際間變化在0.5℃之間。一年中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為27.9℃;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3.7℃。年氣溫日較差24.2℃,一年中1至7月氣溫逐月升高,8月開始下降。一日間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14~15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黎明至日出前。

降雨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玄天太素宮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13.7毫米,最多年(1954年)為2641.6毫米,最少年(1978)為928.8毫米,年際間變化較大。春季降水佔全年的31%,夏季43%,秋季8%,冬季18%。顯然春夏季雨量多,秋冬季雨量少。一年中1至6月份降水量逐月增多,春季陰雨綿綿,盛夏季節多有雷陣雨驟降驟停。5月上旬進入雨季,6月中旬進入梅雨季節,七月上旬出梅,在此間多暴雨。7至12月降水逐漸減少。全年降水日數為155天。

光照

齊雲山山勢呈東西走向,坐南朝北,光照適宜。年平均日照時數1931小時,日照率44%;年最多日照時數2291小時,日照率52%;年最少日照時數1581小時,日照率36%;全年以8月份日照率61%為最高。一月份南坡日照率達40%,是冬季理想的避寒地區。

四季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合併圖冊春季氣溫回升快,冷暖空氣活動頻繁,3月份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4月份平均氣溫升至16.5℃,5月份達到20℃左右,此時的齊雲山已是山花爛漫,林蔭鳥語。

夏季氣候炎熱,季平均氣溫為26℃。初夏冷暖氣流頻頻交綏,此時溫度高,溼度大,雨頻水足;7月上旬開始進入盛夏季節,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晴熱少雨,常出現高溫天氣。

秋季南方暖溼空氣漸趨衰弱。但初秋天氣常是晴熱少雨,到了深秋,天高雲淡,晴空萬里。隨著冷空氣勢力加強,早晚溫差較大,正是晌午驕陽似火,晨霄清涼如水。

冬季幹寒、晴朗,冬季平均氣溫5.9℃,初冬處於兩次冷空氣入侵的間隙中,往往氣溫回升,回暖顯著,俗諺"十月小陽春"。之後受冷空氣侵襲控制,氣溫不斷降低而進入隆冬,在12月下旬出現初雪。但暖冬現象明顯,以往這個時期常見的冰天雪地,玉樹銀花的景觀,今已鮮見。

山風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年平均風速1.9米/秒。全年中以3月的2~3米/秒為最大。風向以東北偏東風最多,冬季為東北風,夏季為西南風或偏東風,春秋季節風向比較紊亂,但仍以偏東風較多。齊雲山有其本身形成的山谷風,經常迂迴於群山之間,清爽徐徐,微拂習習。[3]

齊雲山風景名勝區共分月華街、雲巖湖、樓上樓3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巖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臺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真是丹巖聳翠,群峰如海,道院禪房為營,碑銘石刻星羅棋佈。[4]

洞天福地

遊客下索道後就進入景區大門――望仙亭,出亭後走過桃花澗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頗為壯觀,有棲真巖、忠烈巖、壽字崖三處摩崖石刻。據傳,棲真巖是齊雲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巖是祭祀關公的地方;而壽字巖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筆,這個巨大的"壽"字,直徑達到230釐米。走過壽字崖,便見一個寬敞的石洞,遊人可以通過,純屬天工所造,為"崖下窟窿",稱之為一天門,門摩崖石刻和碑銘,數目很多,琳琅滿目,為"白嶽碑林"。

真仙洞府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真仙洞府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圓通洞供奉的慈航普度天尊;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象力的創作;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頗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

月華街

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

太素宮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太素宮太素宮佔地1600平方米,十分壯觀。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向香客和遊人開放。

香爐峰

香爐峰在月華街太素宮前,山峰獨立挺拔,形似香爐,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穩健,爐身粗壯,頂端與底座大小几乎相同,傳說頂上的鐵亭、香爐當初是朱元璋所賜,可惜鐵亭和香爐1958年大鍊鋼鐵時被毀,鐵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當雨後初晴,雲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有詩讚其妙曰:"山作香爐雲作煙,嵯峨玉觀隱千年"。

小壺天

小壺天位於月華街長生樓下,它是明代一個石坊構成,石坊上有"小壺天"三字,石坊門洞呈葫蘆形,進門後,便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側為萬丈深淵,站在窟側,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當遊人想後退一步,便見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線泉"、"飛昇所"等石刻,據傳這是道士飛昇成仙的地方。

玉虛宮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景點雲崖湖景區玉虛宮位於長生樓西不遠處,此宮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慶宮"、"玉虛闕"、"治世仁威宮"三個石坊組成,石坊上有神鳥異獸圖案的浮雕,宮內便是石洞。洞內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關神仙的傳說。如今,玉虛宮是善男信女燒香求神、祈禱福壽的聖潔之地。[5]

雲崖湖景區

在山的東側,湖邊唐宋摩崖碑刻林立,丈書"亙古奇觀"堪稱齊雲一絕,燈籠峰為湖中奇景,幾盞"燈籠"依崖懸列,令人歎為觀止。

樓上樓景區

樓上樓有上下兩洞,當年有8個道士住在洞內避世修煉。[6]

摺疊道教源流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道教沿革屬全真派,在家道,道教又稱"福壽山"。為皖南道教名山。齊雲山由於避居皖南山,晉朝以前尚無人煙,及至唐朝,才開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動。據佔巖福道長的口述,當地道人歷代相傳: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穀子道人"的門徒餘氏六三娘從湖北武當山來齊雲山傳道,屬正乙派,養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為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是開山建道之始。自餘氏六三娘來到齊雲山,至南宋的數百年間,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明萬曆《齊雲山志》載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韋緩建石門寺於石橋巖,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於白嶽山南,直到南宋寶慶丙戌年(1226年),道士餘道元來齊雲山,創建佑聖真武祠(真武聖殿,真武閣),齊雲山道教才有了明確的記載。次年,請內相程鉍題"雲巖"二字刻於石,為齊雲山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宋鹹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築道院,奠定了齊雲山道教沿革的基礎,但在元朝沒有多大發展,可能是因為人民重全真道不重正一道之故。

到明朝,齊雲山道教沿革才開始逐漸興盛,明嘉靖(1522~1566年),萬曆(1573~1620年)年間發展到鼎盛時期,興建宮,觀,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餘處,真武聖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鍾,鼓二樓,宮闕壯麗,嘉靖帝敕名為"玄天太素宮",並親題"齊雲山"匾額。為解決眾多香客遇洪水被阻於橫江對岸的問題,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橋",代替了易被沖垮的木橋,便利了遊人登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齊雲山清代,齊雲山道教沿革繼續發展。道教雖不被重視,但仍得以延續。齊雲山被清乾隆帝題為"天下無雙勝地,江南第一名山"。民國時期,宮觀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華街一帶香客遊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當地道人回憶也大體如此。

建國初期尚有道院12所,道士70餘人。"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嚴重,道院,道士所剩無幾。1978年以後落實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齊雲山太素宮被列為道教省級重點宮觀修復開放。1984年6月成立了齊雲山道教沿革協會,詹巖福為會長。

摺疊建築藝術

齊雲山道教沿革建築很多,自開山以來,歷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時這一百餘處,原有太素宮,三元宮,玉虛宮,靜樂宮,天乙真慶宮,治世仁威宮,宜男宮,無量壽佛宮,應元宮,郎靈院,淨樂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黃庭道院,拱日院,東陽道院,東明太微院,榔梅院,華陽道院,西陽道院,添書院,石橋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參陽殿,興聖殿,鬥姆閣,文昌閣福地祠,土地祠,善聖祠,功德堂,碧霄庵,東嶽廟,等等,此外還有"九里十八亭"。經歷代天災人禍,這些宮觀道院及亭閣祠殿大多均已毀廢。現僅存東陽道院和伯陽道院,梅軒道院。1980年起在舊址上新建了凌風,海天一望,望仙三亭,逐漸修復了玉虛宮,羅漢洞,真武殿(太紊宮)等。

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也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齊雲山為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歷史悠久,道教活動始於唐乾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道教香火播及華東及東南亞各國。今全山有宮、殿、院、壇、閣等108處,道觀27處,道房12家。齊雲山的道教繪畫、摩崖石刻和碑刻數以千計,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刻銘,清代乾隆皇帝讚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摺疊文化特色

全真派的傳統

齊雲山道教以全真派為主,尊老子為始祖,以《道德真經》為依據,供奉的是真武大帝。這是兩宋時代玄神地位提高和信仰興盛的一個表現。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有方士餘道元,號天穀子,遊至齊雲山石門巖,斬草結庵以居,得到當地好道居士的贊助,創建佑聖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民間傳說該神像為百鳥銜泥共塑而成的,於是香火始盛,道士日增,從此奠定了齊雲山的道教基業。延至明代,由於諸帝王對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齊雲山的道教活動也日趨興盛。嘉靖十一年(1532),張彥率眾往齊雲山為皇帝求子,得順籤,後生一子。嘉靖皇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舊址上敕建太素宮,並親撰《御碑記》雲:"朕於壬辰年(1532),因正一嗣教真人張彥,奏令道眾詣齊雲山建醮祈嗣,果然靈應,自時設官焚修,賜建玄天太素宮於齊雲巖。於是齊雲山更加聲名大振,成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場。

正一派的組織比較鬆散,戒律也不甚嚴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齋也不忌酒肉,俗稱"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齊雲山的正一道徒亦是如此,他們不僅有妻室兒女,甚至連妻室兒女也隨同住在道院宮房中。平時則從事生產,與普遍人無異。只有事主來邀求或有關道教節日時,他們才脫下俗衣換上道士打扮,做起傳統科儀。這類似於當地的手藝人,與其說是學道、修道,不如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山中的道院也與一般民宅無異,除了一般宮觀皆有的雕樑畫棟,錯落有致,與自然峰巖渾然一體的特點外,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民居,而且多與山中的民居不相分隔。道院主要集中於山上的月華街。取名"月華",是因為建築佈局巧妙,宛如一輪新月。走在街上,只見宮觀和店鋪櫛比,香菸和飲煙互繞,完全一幅道教與民眾天然相融的生活圖景。有人用"中國道教第一村"來形容齊雲山的道教文化,除了說明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用來說明它的民間性和鄉土氣息,也是十分形象、恰當的。[7]

道儒佛融合

齊雲山道教長期以來以全真教為主,統領全山。但齊雲山早在唐朝就是道佛共存的局面,是道教佔統治的格局。據宋代學者羅願的《新安志》(載《四庫全書》"史部二十四")卷四說,唐代天寶年中(742-755)有僧人居齊雲山,隱修於西南麓的石橋巖。元和年間(806-820),歙州刺史韋綬,因夢見古僧相貌,遂獻奉銀建石門寺於石橋巖,置鍾、鼓、神像等什物,經過住持本立、光聰的盡心經營,卒為一方勝境。至南宋後,隨著齊雲山一帶道教逐漸興盛。延至明代中後期,佛教遂被排斥。但直到"文革"前,仍有大雄寶殿、觀者閣等廟宇存在。如今真仙洞府中供奉的道教神--玄天上帝,四周卻是佛教的十八羅漢並充作護衛神。

道教在齊雲山的開拓始於唐朝乾元年間(758-760),時有道士龔棲霞(名籍無所考)雲遊至齊雲山,隱居於石門巖。

這是齊雲山最早出現的道士,後人遂將他棲居的巖洞命名為"棲真巖",意即棲霞真人之巖,以示紀念。至南宋道士途道元建佑聖真武祠,道教方顯興盛。但直到明嘉靖前,齊雲山道教都是以"全真"為宗,屬武當山全真派的後一個門派,其宮殿建築和道規道制,皆仿效武當,故古人稱其為"江南小武當"。至嘉靖年間後,全真派立足齊雲並逐漸取得了統治地位,原來的正一派也是因勢利導,自然地服從或轉為全真派,從而形成了兩派並存而全真統領的格局。至今玉虛宮等處仍保持全真派,白嶽山房供奉的也是全真教的七位真人,故亦稱之為"真真石室"。

至於儒家的綱常倫理等觀念在齊雲山道教中更是有著濃厚的體現。齊雲山道教的"世系譜"首句就是"守道明仁德",主張儒道不二。山上的忠列巖、忠烈坊等所宣揚的也都是儒家忠義的故事。這實際上也是道士們誦經宣咒、祈求神法所要達到的目的,即利益眾生、愛護家國。包括佛教的教義與禪修,其目的也不外乎此。玄天太素宮原有一楹聯:"中國有聖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鎮南天。"就是三教融合的很好寫照。[7]

徽州文化的影響

道教能在齊雲山立足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當時社會,尤其是徽州民俗的結果,具有濃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徽州文化是在過去徽州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所出現的一個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文化寶庫。徽州文化的正統是儒家,特別是朱熹的理學思想,除此以外,宗教信仰與活動也是它的一個重要內容。徽州地區流行的有祖先神、行業神、自然神、鄉土神等多神崇拜,與此相關的廟宇也到處林立,終年香火嫋嫋。這在歷代編纂的徽州地方誌中多有記載。不過,勢力較大、基礎廣泛的仍為傳統的佛、道二教,它在徽州下層民眾的信仰中根深蒂固。與徽州接壤的九華山和境內的齊雲山分別代表了人們心目中佛、道兩大神靈聖地。每逢一屆秋令,各方的"懺香會"、"百子會"等組織都會推舉年長有望的人為"香頭",共同朝拜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和齊雲山的玄天上帝,一路旗鑼開道,頂禮膜拜,長途喃喃不休。其中也有包括來自江西、浙江等地的朝山香會。緣於此,齊雲山道教便具有了濃厚的徽州鄉土氣息。山上的道士多出自本地,徽州民間素有"休寧縣的山頭婺源的官",指的便是齊雲山雖然是在休寧縣境內,但山上的道士均由婺源人充當。現任齊雲山道教協會會長詹達禮也是婺源縣人。住山的道士雖然不是很多,但每一道房均有一批後備力量,都是本房在原籍婺源培養的道徒,平時散居自家務農做工,每年秋後香汛期間應邀進山佐助法事,入冬回籍,成為慣例。[7]

摺疊宮觀廟會

觀音成道日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道場,道教祈禳儀式,又稱法事、齋醮,俗稱"做事業"。共有25種名目,其中:"諸天科"祝願亡夫在曹平安無災,"解結科"為兒女體弱多病祈求解除結(劫)難,"禳火科"求神保佑免遭火災,"血湖科"為超度產婦亡魂而做,"超七科"為亡父母靈魂祈求昇天,"過關科"為兒女祈求易長易成渡過難關,"鍊度科"為求避免水火兩災難願為善積德,"百子科"祈求神靈多生貴子,"度人經"報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十王科"為新喪陰魂祈求十殿閻君舍罪解脫地獄之苦。"水陸科"廣度水陸各路一切幽靈,"羅天大醮"秉承帝王敕命為沙場捐軀和天災大難中眾多犧牲者超度而舉行。做道場的法師稱為"都講"、"高功",熟煉經咒的念唱、吟表、禹步等動作及鑼、鼓、小鑼、板鼓、鈸、笙、笛等樂器的演奏。法師分著五色法衣,按東綠、南紅、西白、北黑、中黃五行方位,捧笏持幡,或參或拜,誦經宣咒,焚符灑水,氣氛喧鬧而嚴肅。一般道場須道士七八人,多的13-15人,其中主壇法師一人,陪壇法師1-4人,吹打鑼鼓樂器數人

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成道日,因此每年的這個日子,齊雲山的太素宮裡都會舉辦大型法會。許多信徒將會在這一天一起上山參加這一慶典。屆時山上香火鼎盛,熱鬧非凡。

香火

齊雲山道教活動名。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十月初一日結束。七月初一日,由道長為首,率領各院房道眾大齋三日,並在玄天太素宮做大型禳火道場,祈求玄天上帝保佑香火平安,道業興旺。十五日,各院房道士匯聚太素宮,做水陸道場。此後,浙江省淳安、開化縣,徽州及相鄰各縣香客和香會團體組織,陸續起程至齊雲山進香。休寧縣流口地區曾元會、三多會進香日為農曆七月十九日,屯溪永敬會進香日為九月初一日,休寧藍渡誠敬會、祁門百子會的進香日為九月十六日。九月初九日玄天上帝登極日,是齊雲香火的最高潮,在山香客往往達5000餘人。朝山者,三天前就虔誠沐浴齋戒,家院洗刷一新,不容半點葷腥血穢。啟程之日,穿著整潔樸素,肩背黃布香袋,上寫"齊雲進香",下寫某香會字樣,由會首領頭,肩荷進香大旗,鳴鑼開道。各式旗幡、各色涼傘相隨,絲竹之聲和鳴,爆竹震耳。行進中逢觀遇廟,均需焚香叩拜。至齊雲山,道房派有專人為各香客的香袋加蓋"齊雲進香"印鑑,香袋上印鑑越多,顯示進香次數越多。香客視自身經濟狀況捐輸香火費。挑選採購本山土特產品帶回贈送親鄰,俗稱"結緣"。第三天偃旗息鼓離山返回,至登封橋回香亭(今圯),將剩餘的香燭紙箔全部燒化。

百子會

舊時祁門縣城百姓赴齊雲山進香和遊山,自發組織"百子會"。會名有"祁城"、"長生"、"風玄"等,俗稱"祁城百子"、"長生百子"、"風玄百子"。百子會由一二百人組成,設若干個"香頭"(進香的頭領),每個香頭管轄十一二個人,香頭的任務是收繳會費、經管賬目和聯繫進得遊客的吃住事宜。農曆九月十六日為進香日,香客手持燈籠和紙紮的香亭,繞縣城一圈,然後步行上齊雲山。在山上先觀看各道院道士打醮、進香,後逛華街及領略齊雲風光,夜宿長生樓,次日下山返城,會事結束。

摺疊相關詩詞

明 唐寅 題齊雲山石室壁

齊雲山與碧雲齊,四顧青山座座低。

隔繼往來南北雁,只容日月過東西。

明 唐寅 七律詩詠齊雲山

搖落郊園九月餘,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著色皆成畫,雁字排空半草書。

面蘗才交情誼厚,孔方兄與往來疏。

塞翁得失渾無累。胸次悠然覺靜虛。[8]

齊雲山古稱白嶽;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 道教四大名山

一日遊:

A線:上午,齊雲山半日遊;下午,陽幹福地,野生動物園(翠林苑);

B線:上午,齊雲山半日遊;下午,夾溪河漂流,古城巖;

C線:上午,中國狀元博物館,夾溪河漂流;下午,古城巖,野生動物園(翠林苑);

二日遊:

A線:D1,齊雲山一日遊;D2,上午,中國狀元博物館,夾溪河漂流;下午,古城巖,野生動物園(翠林苑);

B線:D1,齊雲山一日遊;D2,上午,陽幹福地半日遊;下午,中國狀元博物館,夾溪河漂流;

三日遊:

A線:D1,齊雲山一日遊;D2,上午,中國狀元博物館,野生動物園(翠林苑);下午,陽幹福地半日遊;D3,上午,古城巖,萬安老街;下午,三棵樹廊橋,夾溪河漂流。

齊雲山遊程線路推薦三(適用於中老年旅遊團隊)

上午8:30左右搭乘纜車,俯瞰蜿蜒橫江旖旎風光--望仙亭,觀天然太極圖--進一天門--遊真仙洞府--上二天門,回望倒"福"字崖壁--過三天門--暢遊月華街及玄天太素宮--中午12點左右山上用餐;下午遊小壺天--玉虛宮--五老峰--步行至橫江臨畔,乘竹筏泛舟--下午三點左右於登封橋棄竹筏上岸,結束遊程。

齊雲山遊程線路推薦一(適用於一般旅遊團隊)

上午8:30左右從登封橋步行--經9裡13亭臺--上午10點到達望仙亭,觀天然太極圖--遊夢真橋--壽字巖--進一天門--遊真仙洞府--上二天門,乘竹筏泛舟--下午五點左右於登封橋棄竹筏上岸,結束遊程。

為更好服務於黃山市民,齊雲山風景區決定在婦女節即臨之際,推出婦女節特價遊活動。自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2日活動期間,凡擁有黃山市戶籍的女性,攜帶本人身份證或戶口本購買齊雲山景區當天門票僅需1元,每個身份證號限購1張。[9]

齊雲山遊程線路推薦二(適用於體驗穿越旅遊團隊)

上午8點30左右,從登封橋--步行經9裡13亭--上午10點到達望仙亭,觀天然太極圖--遊夢真橋--壽字巖--過一天門--遊真仙洞府--過二天門,回望倒"福"字崖--過三天門--遊月華街及玄天太素宮--遊小壺天--中午12點左右用午餐;

下午:登鍾峰--遊最高峰--探索神秘走廊--攀攻方臘寨--玉虛宮--五老峰--步行到橫江泛舟的竹筏碼頭--下午5點左右竹伐在登封橋附近靠岸,結束全程遊覽。[10]

自駕路線:合肥市內--合肥繞城高速--朝銅陵/福州/安慶/G3方向,靠右行駛進入京臺高速--S103--朝九華山/黃山市/蕪湖/宣城方向,靠左行駛--從市區1/休寧出口離開靠右行駛--齊雲大道--S326--抵達齊雲山景區[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