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一個人和一座城

我們生活在一座城裡,明明與這座城息息相關,但到底能與它產生多少休慼與共的感受,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

晨讀 | 一個人和一座城

  如今,凡是去過安徽安慶的人,都會聽到那裡最為自豪和驕傲的聲音——這是座千年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然,安慶在南宋時便已是府城了,曾是安徽的省府,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八百里皖江在此起跑,奔騰東流,自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可是,在這座古城徜徉,卻並沒有如宣傳裡所說遺址古蹟“星羅棋佈”,好在有世太史第、英王府、錢牌樓、探花第、譙樓……

  但是,如果沒有胡寄樵先生,那麼,不少文物古蹟早就蕩然無存。

  世太史第也即趙樸初故居,這棟磚木結構的老宅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463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年,初為明刑科給事中劉尚志私宅,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任翰林院主修的趙畇購得此宅,方為趙氏府第,因趙氏族中出了趙文楷、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1907年,趙畇曾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誕生於此。這棟老宅融北方建築的恢宏、粗獷及南方徽州建築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可由於長年來為散戶所居,亂搭亂建,且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早已被人忘卻,因此,在舊城改造中被列入拆除名單。時任安慶市博物館館長鬍寄樵得知後,挺身而出,大聲疾呼,在他的多方奔走之下,這棟老宅才得以保存,並在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經過修繕的世太史第恢復了七進五院一園一場的規整佈局,氣勢恢宏,令人讚歎。

  安慶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三大重鎮之一,發生過著名的安慶保衛戰,留有英王陳玉成府邸及其他遺蹟和文物。胡寄樵以一人之力,經過十多年的探尋、研究,最後鎖定任家坡任塾第宅為真正的英王府舊址。由於他考證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得到太平天國史學界的公認,2004年,英王府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過,歷史風雨的吹打讓英王府昔日的氣派不復存在,四進三井的老宅僅存中殿,殘垣頹壁,如同煙塵一般灰暗紛亂。因此,這棟宅子的拆除已是板上釘釘。胡寄樵同樣站了出來,他怒髮衝冠,猛拍桌子,大義凜然地說:“誰想拆除,除非挖掘機從我的身上碾過去!”他不遺餘力地四處呼籲,最終阻止並使英王府的修葺列入棚戶改造的整體規劃中。2015年5月,胡寄樵臨去世前四天,還在醫院提出要約見記者,表達他對英王府遺址完善保護的關切。

  著名書畫大家賴少其稱胡寄樵性格“耿介”,敢說敢言,有著頗不尋常的血性。的確如此,胡寄樵認為一個人如果愛他的城,就應當盡己所能保護它。動亂年月,困厄中的他連份工作都沒有,但他卻冒著巨大風險,保存了迎江寺裡的一大批明清碑刻。十多年前,安慶西門城牆修繕時,年近七旬的胡寄樵為防止有人偷走古磚,每天去那裡盯守,猶如盯守著世代的家園。在一次論證會上,他慷慨陳詞:“城市建設當然重要,但不可盲目,更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誰想拆毀受保護的文物,誰就是歷史的罪人。”在城區改造的工地上,人們時常可以看見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濘的土裡,撿拾瓷片,他還買來許多竹籃給到建築工人,囑咐他們在挖土時要儘量把瓷片撿起來,他說這些碎殘的瓷片上有著古人留給後人的信息,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去年年底,我去了一趟安慶。在錢牌樓街的東首,矗立著一座高高的牌坊,這座四柱三門牌樓式漢白玉石坊始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運用浮雕和透雕等多種技法,雕有如意、蓮瓣、瑞獸、花草、祥雲等紋飾,栩栩如生。要是細看,會發現這座牌坊是由一個個殘部修補連接而成的。事實上,這個牌坊如果不是胡寄樵的提議,也早就不在了,那些零零落落的殘部,是那麼容易地就會被徹底淹沒,但現在卻硬是將它們撿拾到一起,再重新聳立起來。由於題名的匾額部分沒有找到,所以,胡寄樵根據歷史記載,用隸書補寫了牌坊名“古柱史”。望著重展新姿的牌坊,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像胡寄樵先生那樣,愛一座城,就要盡一份努力,守城有責,護城於心。(簡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