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 終峰效應

人們往往只能記住一件事的兩個部分,一是過程中的最強體驗,二是最後的體驗。而在所有體驗都趨於相似時,最初的體驗會代替最強體驗,留在腦海裡。所以面試、演講時,可以第一個或最後一個進去,這樣能大大提升你的名次。

  • 閾值意識管理

初進職場的年輕人,要降低領導對你的期望值。一些初進公司的新人總會表現得特別殷勤,以獲得同事和領導的讚揚。隨著日子流逝,領導能看到的閃光點越來越少,對其好感逐漸降低,那些新人也會因此產生挫折感,降低工作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相反,那些剛進公司時,表現平平,卻偶有進步的員工,反而會留下更積極的印象。

  • 暴露缺點效應

你的小缺點會讓你更受歡迎。

人天生會對完美人格產生敬畏感及嫉妒心,他們更願意靠近那些不完美的人。你偶爾的小迷糊、不夠纖細的雙腿、或不會煮飯,這些無傷大雅的小缺陷,往往會讓人忍不住覺得“這個人還蠻可愛的”。

  •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遠離那些喜歡在傷害你之後,給你甜頭的人。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被不平等對待的一方,會受到性虐待、冷暴力、語言攻擊等,可這些人還是會以愛為由,在對方的暴力行為裡,找到微弱的甜頭,回到那個傷害自己的人身邊。

這些人往往都會說:“雖然他打我,但是他很心疼我。”“雖然他轟我出家門,卻找了我一晚上。”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巴掌之後的棗更甜。

知道嗎,這不是愛,這只是為了舔舐傷口找的藉口。

《自殺小隊》的哈利·奎恩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 登門檻效應

想讓別人答應你一個較為困難的請求,不妨先讓他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後再告之真實請求。為使自己保有前後一致的印象,且幫人幫到底,他們答應幫忙的概率會更大。

  • 金字塔學習法則

教是最好的學,當你知道要去跟別人講解一個事時,你會力求語言精簡,且要點明確,這會讓大腦在整理信息時會更有邏輯。而要提升自己的邏輯,讀書是最低成本的方式,要是你不知道讀什麼,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鐵木君,回覆書單,可以領取我的千本私人優質書單。

  • 情緒管理法則

遇到想讓你難堪的人,保持冷靜是有力的武器。你的禮貌對待,會讓他迅速成為對決裡的弱者,淪為別人嘴裡的笑料。

  • 旁觀者效應

遇到危險時,向群眾求助,不如試試以下兩種方法,你會更容易獲救:

離救助者較遠時,求助一定要有指向性,比如看到前方有穿條紋衣服的男性路過,你可以大聲呼喊“那個穿條紋衫的大哥,救救我!”在他被指定出來時,他會迅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見死不救需要付出極大的心理代價,從而增大你獲救的機會;

離救助者較近,或人較多時,可以通過破壞他人利益,以求得幫助。比如在集市遇害,可砸掉水果攤,引起他人的注意,甚至報警,這樣你獲救的機會更大。

  • 暗示效應

A.想改變一個人的缺點,厲聲指責不如以身作則。人容易從不經意的暗示中,做出相對的回應。比如你希望對方約會不要再遲到,你要堅持每次都準時到,並在對方偶然不遲到的那天,誇獎他,給他形成心理暗示。相信我,他早晚會改變的。

B.上臺演講前,提前30分鐘到演講地點轉一轉,併到演講臺站幾分鐘,讓你的大腦熟悉這個環境,降低緊張感,可讓你在演講時更有自信。

C.緊張的時候多喝水或者嚼口香糖,會讓我們獲得安全感,從而緩解緊張情緒。

  • 過多選擇效應

回想一下,在淘寶逛衣服的時候,面對過多的選擇反而更頭痛了。因為當選擇過多時,對比是一個很繁瑣的過程,大腦會直接放棄選擇,並憑著感覺來,往往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 固定行為模式

請求別人幫忙時,能夠講出一個理由,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聽到“因為”二字,哪怕理由微不足道,人們就會認為你是有理由的。即絕大多數人在非緊急情況下,都願意給予一定的幫助,這是大腦做出的自然反應。

舉個栗子:我想請大家給有用的回答點贊,因為我想你隨時可以在動態裡看到這篇文章,在人際交往中,用一些心理學的小技巧來保護自己。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 互惠原則

平日與他人交往時,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如送一點小禮物,順手帶份早餐之類的,往往容易收到意外的驚喜。人的心理會主動避免“虧欠感”,一旦從你這裡獲得好處,他“欠了你的”,就會想主動還回來。

  • 五分鐘起步法

當你靜不下心來做一件事時,給自己5分鐘起步時間。你只需告訴自己:“只有5分鐘,忍忍就過去了。”大多時候,你會發現實際上你堅持了不止5分鐘。一旦大腦啟動了5分鐘裝置,你會驚奇的發現,自己還可以專注10分鐘、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 沉默效應

希望別人對你說實話,在他說話時看著他的眼睛並保持沉默,此時相對安靜的空間,會讓有所隱瞞的他,感覺到壓力,不自覺地對你說出實話。

  • 鏡像效應

當你在表達觀點時,微微地點頭,向他人發出一些積極的信號。你會發現,他們不知不覺地被你的意識同化,加強了贊同你的心理。

  • 強迫選擇原則

讓一個人做一件事,不要給他是非題,要給他選擇題。把“你週末有空嗎?”改為“週末要一起去逛街還是看電影?”來減少對方說不的機會,增加事情的成功率。

  • 身體語言運用

A.腳是最重要的身體語言之一,我們可以通過腳的狀態來判斷一個人的基本想法。當一個人面對著你說話,卻把腳轉向別處時,說明他想終止這次談話;當一個人翹著二郎腿跟你講話時,說明他對你的觀點不太贊同。

B.初次見面,眼神交流過於尷尬?可以嘗試看對方的鼻子,這會讓你看起是在注視對方,又讓大腦處於放鬆的狀態,顯得友好且自信。

  • 對比原理

我們會發現,一件29.9的商品,旁邊還會標多一個建議售價199.9,它的目的就是讓你產生撿便宜的心理。這個現象稱為對比原理,即當兩者差距很大時,我們會認為其差距比實際的更大。

  • 從眾效應

人們的判斷標準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並直接為他人貼標籤。比如,海歸——英語好;985院校的學生——聰明;在看這篇回答的人——喜歡心理學。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靠近某個群體,來改變別人給自己的標籤,並自發地做出一些行為,使自己所屬的群體看上去比別的群體更優秀,即靠近英語好的群體,會努力學習英語;靠近愛讀書的群體,會增加閱讀興趣等。

  • 前景理論應用

談判時要注意分散收益,集中損失。即多次向對方拋出不同的利益點,一次性攤開損失點,哪怕其中有多處損失,人們也樂意接受。

這可以類比到我們聽好消息和壞消息時的心情。假如對方告訴你:“你生日我給你買了蛋糕來慶祝。”接著告訴你:“可是今天要加班。”接著又告訴你:“因為急著回家,忘了把蛋糕帶回來。”是不是整個人都不好了!這真是接二連三的打擊啊。

但如果對方告訴你:“今天要加班,不能陪你過生日了。”再告訴你:“但沒關係,我還是給你買了蛋糕。”“明天給你補過生日。”是不是心情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有壞消息,卻一直有好消息來彌補當下的壞心情。

當多個好消息匯聚起來後,所產生的核爆效應,會讓人們有一種“收益>損失”的心理。

  • 異性效應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只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會感到更愉快,這是因為異性間的接觸需求得到了滿足。因此,職場中可合理運用性別紅利,促成一些正常的工作交易。

  • 吊橋效應

想和一個人進一步發展,那就一起做一些心跳加速的事情吧,比如一起看恐怖片、一起跳傘、一起玩過山車等,大腦會把此時的心跳加速,誤解為對彼此的心動,從而加深彼此的感情。

  • 蔡加尼克效應

試著在紙上畫一個圓圈,交接處有意留出一段空白。回頭再看看這個圓,你的腦海裡會出現強烈的意念:想把這個圓補全。因為人類天生有完成事情的願望,善用這種心理會幫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講道理,我現在就很難受,很想把它畫好

  • 透明度錯覺

總是害怕自己出糗而放不開,這完全是一種錯覺。我們習慣高估他人對自我狀態的關注度,實際上別人可能根本察覺不到我們的變化,或是很快就會忘記。拋開這種錯覺後,你會發現,你因為自信,事情做得更出色了。

  • 臨近效應

人們總會更喜歡與自己三觀契合,有共同喜好的人。一段感情的迅速升溫,總是通過發現與對方共同的興趣、或是學習對方的喜好來實現的。

  • 重複定律

第一次見面想留下好印象,交談時試試重複對方話語中的關鍵詞,比如對方說他“今天晚飯吃了茄子”。你可以重複“茄子,好吃嗎?”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在認真傾聽,並對自己的談話感興趣,因而對你產生興趣,引發好感。

  • 投射效應

想建立好的人格,嘗試從讚美別人開始。人們容易將你對他人的描述,聯繫到你身上,這種現象叫“無意識特徵轉移”,當你總是誇一個人真誠、善良、聰明的時候,別人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形容詞理解為你的特質。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