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靜心思考,偶得此文。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01.

大熱天,人們會說:“心靜自然涼”。

在這春寒料峭的時節,加上疫情防控要求,人悶在家裡,心,若能靜下來,日子也能過的舒坦與愜意。

日子過得苦悶,就是心沒有靜下來;生活充滿煩惱,就是神與魂分離。

心,若能靜靜,靈魂才好依附。

張學良在被軟禁前,是何等的叱吒風雲、意氣風發。但被軟禁後,他知道,自己的後半生,將在這寂寞中度過,所以靜下心來,過平靜的日子。

他先開始研究《明史》,吸取中華文化精華;後又皈依基督教,專心研究《聖經》,從不過問政治。即使恢復自由身,仍沉靜在書齋與教堂,直到壽終正寢。

人,如果明知不可為,非要如何如何,那內心就會不安寧,日子也會不美好。

諸葛亮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只有靜下來,才能認真讀書,深入思考,修身養性。

縱觀中國歷史,有抱負,有成就文人志士,哪一個不是靜下心來,埋頭書宅,認真做學問的人?

“一代宗師”錢穆學生,潛心學術,一生著書80餘部;國學大師季羨林學生,埋頭研究,始成《季羨林文集》24餘卷。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02.

除了“清心”,還應該“寡慾”。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

沒有慾望,就沒有過高的期望,內心也才能平靜。內心安靜了,生活就舒坦了。

林則徐在其府衙,掛著這樣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來處處事事告誡自己,戒除慾望,靜心安土守民。

無慾不貪,才能心繫天下;剛正不阿,才會憐憫百姓。

據說,清朝時期,峨眉山上有一和尚,活到140歲,耳聰目明、身體硬朗,有人問他長壽秘訣,老和尚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了四句偈語:

人生七十古來稀,剩有僧人歷更稀。

若問延年何法術,一生淡泊養天機。

一般人能活到七十歲就很少見了,我這個僧人卻活了兩個古稀之年,為什麼我能得享如此高壽?是因為我無慾無求,善於保全我體內天然的生機。

這是在告訴我們普通民眾,不要沉迷酒色財氣,要清心寡慾,甘於淡泊,才能長壽。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03.

倉央嘉措曾在一首詩中寫道:“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閒事”。

人的出生,純屬偶然。人的生命過程又是如此短暫,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淡事。

想要的越多,糾結就越多,痛苦就越多;抱怨的越多,煩惱就越多,心情越鬱悶;自責的越多,想的就越多,鬱悶就越多。

放下慾望,安下心神,清心寡慾,舒心生活每一天、每一刻、每一時。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04.

一陣風颳過,旗幡隨之輕輕飄動,一個小和尚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小和尚說,是旗幡在動,二人爭執不下。正好六祖惠能路過,二人便問師傅。

惠能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心在動”。

心動,則有欲;有欲,則心不安;心不安,則煩惱生。

金錢面前,不貪不佔;美女裙下,清心寡慾;官位坐前,難得糊塗。

鄭板橋在對自己前半生進行“覆盤”後,感慨自己一生碌碌,拿起筆寫下“難得糊塗”四字,並題下一行跋語:

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人活一世,免不了遭受些紛紛擾擾;紙醉金迷,很難說受到了誘誘惑惑。

若太過清醒,沉湎於爭執與苦惱,陷入在索取與貪慾,未必是一件好事。

心,只有靜下來,日子,才能過的舒坦

與其凡事較真,不如學會糊塗,放下是非,靜下心來,笑看得失,無憂無愁無煩惱,無慾無望無貪念,歡歡喜喜過一生,快快樂樂活一輩。

個人簡介:出生於五十年代,臨床工作近四十年,已經退休的兒科主任醫師,閒時喜歡讀書、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