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進入社會,我們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有的人天生外向,能快速和周圍人打成一片,也有一些性格內向的人,對社交活動感到頭疼,他們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但是經過診斷後發現並非如此。

相信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擾,大家都在想:自己需不需要做出改變來迎合這個社會?

雖然,內向性格的人在很多方面會吃虧。但是,內向並不是心理問題,不需要刻意違背天性而做出改變。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內向者不存在社交障礙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內向者不喜歡和他人打交道。

其實這個觀點是狹隘片面的。有相關研究證明,性格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並不會存在明顯的排斥和恐懼。

美國內向性格權威馬蒂·蘭尼在《內向者心理學》一書中提出,內向性格的人,總是自卑於自己的內向、羞怯、膽小、敏感、宅,卻看不到自己冷靜多思、謹慎專注、善於傾聽、獨立、領導能力的優勢。

內向性格的人是天性使然,他們通常以自我滿足感為主,不過分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因此,內向者並不是不願意和人交流,只是不太願意接受外界的觀點,在他們眼中,認為這是低質量的社交。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每三個人當中,至少存在一個內向者,古往今來,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如:愛因斯坦、達芬奇、貝多芬、村上春樹、牛頓......

這類人在專注度、創造能力上都是高人一等的。

他們的精力主要來源於自身內部,外部環境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情感上的消耗,頻繁的社交和長時間的聚會活動會讓他們想要逃跑。

他們的人生在於深度,因此,可以在一個領域中出類拔萃。

內向者的優勢

大多數性格內向的人對多巴胺高度敏感,但太多的多巴胺會讓他們覺得刺激太多,他們更傾向於使用乙酰膽鹼,它同樣能給人帶來愉悅感,讓人緩解焦慮情緒。

在有天賦的人當中,內向者居多。尤其是獨處中,內向者會感到充滿活力、精神煥發,他們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會更強,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觀感受中,只有認為有意義的事才會展開行動。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心理學家布魯默在《象徵性互動論》中首次提出“自我互動”這個概念,在現代心理學中,自我互動被認定是自我意識形成、自我覺醒的過程。

對於內向的人而言,內向的結果就是即使是在封閉的環境中,也同樣可以與社會形成緊密的聯繫,並獲得優質夥伴,而頻繁的社交活動則常常讓他們感覺疲憊和厭惡。

生活中,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內向者擁有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如何高質量的享受生活,專注於美好事物本身所帶來的愉悅,即便不出門也能感到充實和快樂。

同時,他們也更熱愛學習,創造性思維能力強,擅長於藝術創作,更有甚者天生便精通藝術,有著高度的專注能力,能夠達到心無旁騖的程度。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他們懂得傾聽,不喜歡受到太多的關注,如果在公眾場合中,會感覺不自在。

許多內向者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來迎合大眾思想,但是性格從來不是輕易就能夠被改變的。

內向者通過這種性格也能夠給自身帶來許多好處。如上文所說,他們的需求來自於內部,而不是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雖然,外向者在生活中容易更受歡迎,但是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感很強,也極度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幹擾。

在這方面來看,內向者獲得成功的幾率更高,主要是他們忽視外界環境,能夠給予自己充分的思考空間,具有“匠人”精神,這一點上,在現今社會是難得可貴的。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綜上所述,內向性格絕不是壞事,相反,如果你是個內向性格的人,請不要再懊惱自己的天性。

在發展心理學中,人的性格無論是外傾性還是內傾性,都是中性的,是人生經歷和成長環境所決定的。

請記住,無論是怎樣的性格,你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