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本文共5357字,閱讀需要10分鐘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狠心式育兒,暴露了家長潛意識的自戀

這兩天,百萬粉絲育兒博主“粥悅悅”全家驅車去珠海長隆玩,留下未完成學習任務的6歲女兒獨自在廣州家的事,引發了網友的眾怒。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大家紛紛指責粥悅悅的狠心式育兒,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這種“教育”對孩子的安全感帶來的致命傷害,網友們已經說了很多。近年來,各種因為孩子單獨在家而發生意外釀成的各種安全事故與悲劇,喚醒了多數家長心中的安全意識。

作為一位育兒大V博主,卻主動創造這種意外的機會,的確讓人不理解。期間,阿姨和鄰居先後提出主動幫忙,都被這位媽媽拒絕了。

媽媽不是不知道危險與擔心,而是這種擔心,被自己心中那種“我是神,違揹我的意願,你就死定了”的潛意識淡化了。在自己的神聖意志面前,孩子的安危與安全感的心理需求,都要靠邊,這才是潛意識的力量。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網友東東說:家長心中只有作業,沒有孩子。

其實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心中把維護自己的規則看得比孩子還重要。作業只是規則範圍之一,這種教育可以延伸到,家長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神聖不可違的,否則就懲罰到讓你懷疑人生。

這不是誇張,這位6歲女孩正走向這條懷疑人生之路。在她晚上打電話告訴媽媽“我害怕”的時候,媽媽所做的竟然是提出了“雙倍學習任務”的要求:什麼時候完成了任務,才會開車回家接她。

試想想,一個6歲的孩子,面對這樣的處境會是什麼感受?

我被世界拋棄了,在我最害怕的時候,沒有人給我支持和安慰,此時媽媽想到的竟然是“雙倍的學習任務”而不是“我的害怕”。

此刻她弱小無助的自我正在被現實無情地吞噬,這是一種多麼絕望的人生。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種感受,是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並在今後漫長的歲月中深深影響著自己的人生。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在這種絕望的狀態中,女孩學會了妥協,戰戰兢兢地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學習任務。

媽媽的目的達到了,可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的學習,真的有效果嗎?把學習當成一種懲罰,只會讓孩子對學習形成很糟糕的體驗,從而更加牴觸學習。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教育方式,而在於家長的認知

從這位博主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她把自我的意志和感受凌駕於孩子之上,嚴重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與感受。

事後,這位博主刪除了貼子並上發博道歉: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但我們從這個道歉上看到,這位媽媽只是認為自己的言詞不當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只是由於給大家造成不良的影響而表示歉意。

如果沒有真正意識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就無法真正地反思自己的問題。

這位媽媽的真正問題並不是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因為這種影響不是她所能決定的。

她的真正問題在於認知,認知的問題導致教育理念的偏差,繼而導致她採取了“不當的教育方式”,而這種教育方式正是她心中認為的良好教育。因為她本心並不想傷害孩子,她也是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

有多少人因為觀念上的問題,把自己心中“為了孩子好”的教育演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對孩子的傷害而不自知?

2019年12月5日 凌晨,上海一位父親,因為孩子不寫作業,清晨把孩子扔在火車站,讓他去乞討。這種“不好好學習就去討飯”的方式與粥悅悅的教育理念如同一轍。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一位網友說:“冒著孩子安全的風險,對孩子進行獎懲,沒什麼好驕傲的,想教訓孩子,有的是機會。”這種認知是很普遍的。

他忽略了一點,這位博主懲罰孩子的原因是:未按時完成她要求的學習任務。

沒有執行家長的要求,就要給孩子教訓嗎?懲罰與教訓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用孩子心理健康與安全風險的代價教會孩子一個規則?

而這個規則的制定標準又是什麼?只是家長單方面的覺得應該如此,還是根據孩子的特徵來看是否科學合理?

從教育角度看,應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才能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以家長的意志為主,這樣的教育就變成了一種偏離主體的自以為是。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控制慾支配欲強大的家長,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也就很容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造成孩子成長的扭曲。

比如這位博主媽媽,以犧牲孩子的安全感來逼迫孩子學習,把孩子的學習需求變成了媽媽自己的需求,讓孩子無形中將學習同被迫與恐懼聯繫在一起,今後她很可能因此而害怕學習,逃避學習。

而媽媽卻以為自己的教育很成功。

這樣的自以為是才是真正的可怕,因為家長不知道它有問題,認為就該如此,所以執行起來不容質疑、冷酷無情,對孩子的傷害也會變得無法估量與控制。

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在家長自以為是的控制中導致厭學、抑鬱、甚至自殺的現象。

因此,這位博主的問題,並不是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是自身的認知與教育理念的問題。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家長不自知的控制,對孩子心理傷害,因為隱蔽才更可怕。

控制型家長的本質,在於潛意識中把自己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希望孩子把他們的話當成不可違抗的聖旨,他們很少看見孩子的獨立意識,看不見真正的孩子成長需求是什麼。

在他們心中,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孩子只要聽話、服從、執行、照做就好了,因為我作為你的父母,肯定都是為你好的,難道還會害了你?

道理是沒有錯,沒有哪個父母會成心要害孩子。但在事實上,這種不自知的控制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的確無處不在。

上述例子只是比較極端,才引起大家重視。但更多時候,現實中有很多隱蔽的控制也在無形中傷害孩子,很多家長不自知罷了。

比如那些有條件的愛:

當孩子表現不如家長期望時,家長把愛收回;

孩子成績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就不理孩子或冷臉相待;

孩子不聽話就不給她買她喜歡吃的那種零食等。

又比如一些家長說:孩子沒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讓她和媽媽留在家,其他人去玩;或全家因此都不去玩了。

首先,將自身的學習與無關的東西聯繫起來,讓孩子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甚至誤以為學習是為了可以玩,為了更好地得到愛;其次,由於自身的因素害得全家不能玩,這種本不該讓他承擔的責任不僅會混淆孩子的責任邊界,還會讓孩子有一種負罪感。

上述這些有條件的愛,都會讓孩子懷疑甚至否定自己值得被愛的感覺,認為只有符合別人的期待、表現讓他人滿意了才配得到愛。因此,這其實也是隱蔽性的傷害,只不過我們可能更關注那些極端的作法而對那些比較“溫和”的傷害習以為常,把它們合理化了。

這種不自知的做法,長期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很可能不亞於前面的那種做法。

如果父母無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由的人,以各種方式來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思想的發展需求,忽略孩子的感受,否定或打擊孩子的自我意志,最終很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壓抑自我、沒有主見、不敢反抗、被動服從和迎合他人的討好型人格。

或讓孩子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由於長期被壓抑而變得個性固執、叛逆、不信任他人,無法合作的偏執型人格。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假自我,就是控制型教育的產物。

在2016年那起轟動全國的北大才子殺母案中,吳謝宇在母親的長期控制下,形成了“完美”的假自我,而長期被壓抑的真實自我在他上了大學之後終於爆發,導致了那場令人震驚的殘忍弒母慘案。

孩子的假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孩子出生後就開始構建自我。在他們人格構建的早期成長階段,父母要及時滿足他們的感受需求,讓他們的全能自戀得到很好的滿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自我才能得以很好的發展。

如果孩子從小不被父母看見,他們的感受總是被忽略,甚至他們還要被迫去回應父母的感受,那麼孩子就體會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甚至覺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他們的真實自我被摧毀,為了適應環境不得不發展出另外一個虛假的自我,來迎合周圍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感受來討好父母。長大後,他們就會犧牲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來迎合身邊的人,以求得他們的喜歡與認可。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這樣的孩子沒有自我意識,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能做什麼。所以,他們很難擁有主動做事的動力,所有的動力都是在為了得到別人的羨慕與認可,長大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樣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與評價中,內心充滿了衝突與疲憊感,很難感受到幸福。

二十幾年前,哭聲免疫法盛行,在60、70後這批父母中,許多人對孩子尊循著“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狠心做法,從小就忽略孩子的感受,摧殘了許多孩子的真自我,讓他們以假自我的方式活著。許多大學生的空心病、抑鬱症也與這個有關。

許多孩子長大後出現了睡眠障礙,有些甚至出現了人格障礙,而“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大兒子和女兒長大後都多次出現自殺行為,最終大兒子在三十幾歲時自殺身亡;小兒子也因長期精神匱乏,行屍走肉般地到處流浪。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對家長最難的,就是跳出自我的誤區,避免陷入自以為是的狀態中。

其實,我們每個家長都會不同程度地陷入到這種誤區中。正因為如此,學習成長是我們每個父母的終身課題。

總有一些父母會說,為什麼孩子問題要父母改變,而不是孩子改變?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決定者、控制者和影響者,孩子的問題是對父母養育過程中錯誤互動模式的一種回應。父母調整自己的行為,也就調整了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回應也就跟著改變。

父母比孩子擁有著更多的經驗與閱歷,更全面的智慧與能力,如果你都無法主動做出改變,孩子又怎麼可能自動做出改變?

一、改變認知

家長首先要學會自省,察覺自己,跳出教育過程中的自我中心。

當孩子表現自己期待不一樣時,不要強行壓制孩子來服從自己,而是要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找出背後的原因。這個前提是學習和了解孩子當下的生理與心理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放下自我中心,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至今依然還有不少家長持此看法:“我就覺得挺好,小孩子沒有自制力就得狠管”。這就是認知問題導致的自以為是,這樣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成長。

以孩子成長需求為中心,教育才不會產生扭曲。同時也只有以孩子成長需求為中心,家長才能跳出自我侷限,讓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以孩子為教育主體,以孩子成長為中心,不是說讓父母圍著孩子轉,而失去了自己界限和獨立,更不是縱容和過度滿足孩子,因為這兩者也是看不見真實的孩子的體現。

以孩子成長需求為中心的教育,是指家長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把逼迫孩子做事、代替孩子做決定轉變成引導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的自我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與成長。

如果孩子從小擁有了這種能力,長大後就會充滿著自我發展的勇氣與靈活性。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二、別把權利規則帶回家

首先,家長不要把家當成公司來管理。

為了講求效率,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家當成了一個公司來管理。但我們似乎忘了,家是一個與工作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最需要的不是權力,而是愛的鏈接與感受。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

將家庭和工作分開對待,在家裡奉行珍惜規則,在工作中奉行權力規則,這是解開生命中兩大主題的兩把鑰匙。

作為孩子最依賴與信任的父母,是孩子學習和體驗與外界連接的第一環境。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抱守著自己的權力,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連最起碼的安全感與情感鏈接都很難給予孩子,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冷酷無情、無法信任的。他們就會切斷與外界的鏈接,變得冷漠無情。而這種鏈接的切斷,會讓孩子變得認知殘缺、主觀狹隘。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自然療法與心理醫生黃家良曾說過:“家不是工作的延續,如果你把權力規則帶回家,結果就是,你只會納悶,為什麼你的家是如此冰冷,如此糟糕。”

他總結了把權力規則帶回家的幾種情況:

一、以為家裡的規則和工作規則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權力規則;

二、知道兩者不一樣,但不懂家的規則;

三、徹底拋棄家的規則;

四、習慣了權力規則,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權力強迫症。

從博主描述的家庭會議等一系列場景可以看出,她是把權力規則帶回家了。這也是許多家長容易出現的問題。

在家裡,我們更重要的講愛與感覺,權力與利益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家長只有在孩子面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樣才能彼此珍惜,用心看見對方,教育才能真正在孩子內心發生它的效應。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家長要接納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在想像中教育孩子。

父母在想像中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就是,常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你必須這樣,你不應該那樣,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覺得孩子有問題,就要懲罰或教訓孩子。就像這位媽媽對待女兒沒有按照要求學習的做法。

我不否認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學習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長的事。正因為如此,家長要學會劃分家長責任區與孩子責任區。哪些是孩子自己需要負責的,哪些是家長負責的。

代替孩子做決定,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孩子提出學習任務與要求,導致孩子無法按時完成,這是家長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家長需要去分析原因,然後妥善處理,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並做到,否則就粗暴地懲罰孩子。真實的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產生的效應,而不是強迫與控制就能達到的。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看見與接納真實的孩子,只有接納真實,才能不陷入自己頭腦中的假像與執念,讓心與心產生真實的鏈接。而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接受自己不是永遠正確與完美的事實,才不會要求孩子必須符合自己的期待。

這個世界本就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就算是最專業的教育專家,也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今後也依然會在教育問題中犯錯。作為育兒大V犯錯也很正常,重要的不是沒有錯誤,而是接受自己與孩子都會犯錯的現實,並在錯誤中發現自己的盲點,修正自己的認知偏差,獲得更好的成長。

有人說,養了孩子以後,父母還要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樣很容易沒有了自我。其實恰恰相反,養育孩子以後,父母從孩子身上不斷髮現自己原先看不到的自我,從而擁有了更真實與完整的自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感覺活不下去時想到孩子,就擁有了更多的支撐力量,因為父母從“我對孩子很重要”的感覺中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樣的,如果孩子能夠在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尊重中,體會到自己對父母非常重要,那麼他們在困境中也不會輕易自殺,因為心中有一種責任與牽掛,也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自信和自控能力。

育兒大V道歉:犯錯很正常,重要的不是道歉,在於是否修正了認知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