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過去幾年,雲計算、大數據增強了數字體驗,顛覆了傳統IT運營、商業模式和整個市場。如今,這些熟悉的趨勢已經不再處於前沿位置,那麼在2020年,哪些科技將決定人類數字變革的趨勢呢?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仍在進一步加深,但在今年,區塊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然成為新的顛覆者。

這些力量將讓企業在保持高效運營的同時,也對傳統核心業務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為用戶創造交互性更強的應用體驗。

2020年,上述科技將決定人類數字變革的趨勢,並逐漸從舞臺邊緣慢慢轉移到舞臺中心。

公有云競爭格局已定

多雲和混合雲將成主流

2019年,IBM正式完成對Red Hat的收購,Oracle和微軟在雲上達成合作,這些動作不僅揭示了IBM和Oracle在雲計算領域的野心,也表明IBM和Oracle將退出主流雲供應商的競爭,將重點從雲供應商領域轉移到開發平臺領域。

到2020年,雲計算領域將不會再出現新的超大規模公有云,四大超大規模公有云提供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阿里雲)將佔據全球754億公有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的75%。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作為下一場雲變革的主角,眾多行業/企業的具體需求、顧慮、演進方向逐漸浮出水面。與Cloud 1.0時代專注發展標準公有云不同,混合雲正在成為企業上雲的主流選擇:

在混合雲的架構中,企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企業本地自建的IT基礎設施和資源,同時又能在需要的時候及時調用公有云資源,充分利用公有云低成本、靈活擴展、快速部署以及強大的商業服務能力等優勢。

最重要的是,多雲管理能實現雲網進融合,雲網協同。

但是,隨著企業將更多的業務託管於混合雲之上,保護用戶數據和業務變得更加困難。本地基礎設施和多種公、私有云共同構成的複雜環境,使得用戶對混合雲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在數據和應用層實現100%的安全性,必須在存儲、備份和傳輸過程中就對數據進行加密,防止數據被篡改、竊聽或者偽造。

另外,還可以通過使用安全接口和權限控制等手段對數據訪問權限進行管理, 從而避免敏感數據的洩露,包括在訪問和認證、網絡和傳輸等方面,都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全面進行防禦。

可以預見,在混合雲的架構下,企業選擇多雲場景也成為必然,而混合雲安全也將成為企業新的關注點。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Service Mesh和Serverless

競爭進一步加劇

到2020年,Service Mesh和Serverless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目前企業都在進行微服務實踐,將其應用解耦成為更小的組件,而部署這些微服務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小型軟件容器中。

作為一項新技術,Service Mesh可以幫助用戶運行成百上千個容器的網格,並且瞭解到每個容器的狀態。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去年,Kubernetes贏得了容器編排之戰,並推出了許多新的商業產品。至於Service meshes,有望提供更強大的服務間網絡、可見性和安全性。

與此同時,無服務器開啟了新的編程模型,這些模型完全從基礎架構方面抽象而來。

目前在Service Mesh領域有很多開源產品,例如Consul Connect、Glo、Istio、Kuma、Linkerd 2、Maesh、Mesher和 SOFAMesh。

商業產品包括AWS App Mesh、Google Anthos和VMware NSX SM。

如今,Istio在Service Mesh領域脫穎而出,Knative則是無服務器的可靠選擇——這兩者很可能會被企業用作雲原生開發平臺的一部分。

從技術引領到市場滲透

區塊鏈與傳統產業融合加深

憑藉良好的互聯網行業基礎和眾多區塊鏈產業參與者,外加政策扶持,中國在區塊鏈應用場景和落地速度上較國外具有一定優勢。

然而,在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和尖端區塊鏈,尤其是區塊鏈複合人才培養方面,中國仍然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

無論是區塊鏈主流的基礎共識算法,還是跨鏈、側鏈等拓展技術,或者DeFi(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等新型金融生態,目前基本上都由國外團隊或企業機構主導,中國在區塊鏈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研究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從美國到德國,再到中國,2019年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諸多政策上的肯定,這些政策的成效需要時間的醞釀。我們相信,在政策的加持下,2020年中國區塊鏈產業會迎來新的發展。

另外,今年區塊鏈行業出現很多有價值的區塊鏈應用實踐。

支付寶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時間銀行”,提出新型養老解決方案;騰訊區塊鏈在電子發票領域持續發力,並代表中國主導制定區塊鏈發票國際標準;百度超級鏈成為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的底層技術,為區塊鏈司法存證提供堅實基礎。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DeFi成為2019年區塊鏈領域最熱關鍵詞之一,吸引眾多關注,甚至有研究機構將DeFi視為區塊鏈3.0階段的代表性事件節點。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另外,隱私作為區塊鏈的特性之一將在2020年得到進一步加強。

安永(Ernst & Young)等公司正在大力投資開發用於以太坊公共生態系統的隱私工具,而他們的產品“Nightfall”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或許未來有一天所有企業都將使用公共主網進行交易,並獲得足夠的隱私保障。

明年,我們將看到更多的零知識(ZK)和多方計算(MPC)項目走向成熟並進入區塊鏈空間。

總體來說,對於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資產生態系統來說,今年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2020年,有望成為推進區塊鏈技術在各種協議和數字資產在方面使用率大幅增加的一年。

虛擬現實產業鏈形成

優質內容依舊稀缺

根據最新發布的《IDC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顯示,至2020年,全球AR/VR市場相關支出規模將達到188億美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約78.5%。

在此基礎上,全球AR/VR產品與服務的相關投資也將持續高速增長,在預測期內(2018-2023年),5年的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77.0%。

除了通過行業維度對AR/VR市場進行洞察,進一步細分的應用場景,可以更清晰的透視AR/VR市場的發展變化。

2020年,中國AR/VR市場商用領域的應用場景中,預計支出規模最大的兩項為培訓和工業維修。

而在消費者領域,支出規模最大的場景為VR遊戲和VR視頻,整體應用場景的總支出佔比將逐漸下降,增長速度較商用領域也將放緩。

公共部門方面,支出規模最大的場景為360度教育視頻,整體佔比與增速保持平穩狀態。

2020年的科技風口將吹向何方?

​結合5G、AI的加持,微軟、谷歌等公司去年相繼發佈了AR相關產品,“VR+”在B端、C端的應用,也再度受到關注和期待。

在與內容行業的連接上,AR/VR設備可以被用於幫助內容受眾高效感知輔助性信息、彌合代際及跨文化差異、提升受眾的享受和理解水平等多種類場景。

自2016年以來,在對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的應用需求上,內容市場也保持著比較熱烈的氛圍。

但整體來看,AR/VR+內容的應用落地之路依然可以用“道阻且長”來形容。用戶普遍感覺到,市面上的設備很多,但優質的內容實在太少了。

十年前,許多企業可以通過擁抱已經在進行的創新和趨勢來獲得競爭優勢。如今,這種方法已經不夠。為了保持領先地位,企業必須擁有更加敏銳的商業和技術感知力,去感知更多創新和可能性,才能再次站在數字化轉型的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