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2020年考研初試已經塵埃落定,肖秀榮、湯家鳳、張宇、何凱文等考研輔導名師又火了一把。就以政治為例,雖然有同學感覺今年肖秀榮老師題目押中率不如往年高,但是立刻有不少同學出來反對:你就考前突擊一兩月,非得把原題答案喂到你嘴邊才叫押中?而更多的考生則是對肖秀榮老師頂禮膜拜:肖大大你太厲害了,全抄的材料。可見認真做了肖四肖八的同學,應該確實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在考試中給了自己莫大的幫助。更有網友認為:考研政治就是肖秀榮老師一個人的考試,其他考生都是抄材料而已。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考研名師的“神話”,實則體現了考試本身的含金量在降低

以肖秀榮為代表的考研輔導老師被“神化”,學生對他們頂禮膜拜,一方面反映他們在考研的應試上確實有一套獨特的方法,掌握了出題的規律,能夠按照套路揣摩出出題人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考試的弊端,考察的能力和知識點十分有限,只要按照套路來,就不難破解。只不過,破解這個套路的是考研的輔導團隊,考生個人單打獨鬥還很難做到,這也反過來進一步凸顯了考研輔導機構在備考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神預測”對考生來說是幸事,但對學校和導師來說是難事

這對考生來說,確實是一件幸事,有人幫忙歸納概括,總結規律,預測考點甚至考題,能夠節省不少複習備考的時間,還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分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研究生初試的題目就降低了含金量,對學生的能力考察就非常有限,部分科目拿高分,往往體現的只是背書效果如何,而非知識點掌握是否紮實,分析歸納能力是否適合科研等。

名校推免生比例不斷增長,是因為推免生的優勢更明顯

這從某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絕大部分名校更願意接受保研的同學,而且保研同學所佔比例越來越高。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的統計數據,2020年,北京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理論物理、高等教育學、統計學、企業管理等專業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達到100%;暨南大學的西方經濟學、新聞學等專業推免生佔比高達80%,另外如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蘭州大學等985高校,從2015年到2020年,推免生人數幾乎都增長了一倍左右。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普遍觀點認為,推免生的基礎知識更紮實,主動意識更強烈,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科研經歷、學術研究潛力等也較考研的同學更強。在學校和導師看來,學習科研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依靠短時間集中針對部分知識的學習就可以訓練出很強的科研能力的,特別是對於進入大學不久就以考研為目標的同學,實際上是把大學上成了高中強化班,在反覆的訓練中強化應試能力,但是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往往是非常欠缺的,所以即便這部分同學能在初試中考高分,但是並不一定會受到導師的歡迎。

推免生比例增長引發的教育公平問題

但是這可能又會引發教育公平的問題,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呼籲,讓保研的同學與考研的同學一起參考,憑分數錄取才是最公平的。特別是對於普通院校的同學來說更是如此:保研比率太低,絕大部分同學只能通過考研的方式才有機會進入更高平臺,這讓他們沒有太多時間精力來做別的事情,只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複習備考上。但名校保研比例的升高,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嚴格意義上來說,統考的方式看上去確實更公平,但是考試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學校的目的是選拔人才,考高分的同學確實不一定適合科研。導師需要的是學習能力強,學習習慣良好,具備創新思維的研究生,這確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保研的同學經歷了大學三年的考研能一直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不需要去反覆練習來應付考試,更多的時間精力是投入在知識拓展和科研實踐上。所以從概率上來說,他們更適合從事科研。

雙非院校考生比例佔據絕大多數,更凸顯了高考的重要性

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達到341萬,這個數字已經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還多,近兩年更是爆發式增長,每年報考增長人數都在50萬以上。但在考研大軍中,來自雙一流高校考研的同學不足20%,雙非高校的考生超過了80%,在名校推免生能滿足專業招生需求的情況下,要從如此龐大的考研大軍中去篩選適合的考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何名校喜歡推免生,肖秀榮、湯家鳳等考研名師給出了答案

推免比例的升高,考研難度的增大,進一步凸顯了高考的重要性,一考定終身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研究生資格的競爭從高中階段就已經開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容不得抱有僥倖心理的偷懶,時刻都需要保持奮進的精神狀態。

高校畢業生的出路需要拓寬,不能都唯學歷論

當然,也是時候釋放一下對學歷的迷信,高校畢業生的出路不應該緊緊與學歷綁在一起,當每年有將近半數的高校畢業生選擇考研的時候,這本身就說明本科教育的意義越來越弱化,很多高校甚至變成了考研的集訓基地,這不該是高等教育應有的本質。高校專業設置應該更科學合理,避免過於趨同,不同類型的高校就應該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而不是所有高校都像一個方向發展,然後來拍高矮順序,這樣始終有人領先佔有優勢,也始終會有人處於劣勢,難以翻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