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報告稱共享經濟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工人日報訊 3月4日,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佈《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這是自2016年首次發佈以來的第五份年度報告。報告在全面反映2019年我國共享經濟發展概況的基礎上,還分析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影響。

報告認為,2019年是我國共享經濟深度調整的一年。受到國際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種因素影響,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增速顯著放緩,直接融資規模也大幅下降。2019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32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直接融資額約714億元,比上年下降52.1%。

共享經濟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整體就業形勢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共享經濟領域就業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平臺員工數為623萬,比上年增長4.2%;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共享經濟在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促進消費方式轉型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2019年,出租車、餐飲、住宿等領域的共享經濟新業態在行業中的佔比分別達到37.1%、12.4%、7.3%,比2016年分別提高了20.5、7.8和3.8個百分點;網約車、外賣餐飲、共享住宿、共享醫療在網民中的普及率分別達到47.4%、51.58%、9.7%、21%,比2016年分別提高了15.1、21.58、4.7和7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共享經濟不同領域短期內既有“衝擊”也有“刺激”。受衝擊最大的是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家政服務等線上線下融合程度高且必須通過線下活動完成整個交易閉環的領域,平臺企業的訂單量和營業收入大幅減少;共享醫療、教育、外賣餐飲等領域,得益於消費活動向線上的遷移,平臺用戶數量和交易量猛增,出現了與大勢逆行的小高峰。長期來看,共享經濟發展“危”中藏“機”:抗疫期間網絡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得到進一步深化,人們的在線消費習慣得到進一步培養,作為共享製造重要基礎的產業互聯網發展面臨新契機,“抗疫與發展並重”的客觀需要倒逼新業態領域制度創新加速。

報告提出,共享經濟當前最為迫切、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突發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緩解平臺企業空前的經營壓力。除此之外,地方自由裁量權過大,《電子商務法》落地實施尚缺乏細則支撐,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報告認為,2020年共享經濟增速將因疫情影響而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預計在8-10%之間;2021年和2022年增速將有較大回升,預計未來三年間年均複合增速將保持在10%-15%的區間。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行業洗牌和格局調整的步伐也將加速。降本增效和開源節流將成為2020年平臺企業經營策略的首要選擇;能否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更多的價值將成為企業能否贏得競爭的關鍵。

疫情帶來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一旦疫情結束共享經濟將再現往日活力。與此同時,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推進、與共享經濟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共享經濟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重點領域的發展潛力將加速釋放,平臺企業商業模式將更趨成熟,平臺企業上市步伐有望加速。未來,共享製造將會成為“十四五”期間製造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型製造企業的資源開放以及共享平臺對製造企業的賦能將成為共享製造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區塊鏈等新技術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熱點,在信息安全與監管、數據共享、產權保護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互聯網+”監管和基於信用的差異化監管將進一步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