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B面雷軍:「戰投之王」的版圖


B面雷軍:「戰投之王」的版圖


揭秘「戰投之王」雷軍和他的三位軍師。

文 | Tech星球 王琳

中國創投市場風起雲湧,除去騰訊系和阿里系,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便是雷軍系。

12月16日,射手座的雷軍迎來50歲生日。這一天小米股價相較上市時下跌了36%,和略顯平淡的小米股價不同的是,雷軍在資本市場可謂風頭正勁。2019年,雷軍至少已經“捕獲”6家上市公司。如果時間線拉得更長一點,從2004年第一次注資拉卡拉至今,雷軍通過投資至少已經“捕獲”25個上市公司。

這只是“雷布斯”投資版圖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中關村勞模雷軍在投資上也異常勤奮,從2004年至今,雷軍通過小米集團、順為資本、天津金米投資有限公司、順為創業四個主要渠道已經投出近600家企業,其中不乏快手、字節跳動、美團、蔚來汽車這樣的明星公司。

資本的觸角不斷延伸,雷軍系的投資版圖也從IoT、文化娛樂、農村電商覆蓋到出海、金融等多個領域。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背後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

三位軍師

劉德、周受資、許達來,是雷軍背後的關鍵先生。

2013年底,小米啟動生態鏈計劃,雷軍的這一佈局避開了以電商為核心的阿里、以遊戲內容見長的騰訊和以搜索、AI、自動駕駛等為核心的百度,他要做的是構建一張萬物互聯的網絡,提前佈局下一個風口。

負責這一業務的是掌管公司產品工業設計的首席產品經理、設計師——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劉德迅速組建了一支頗具特色的投資人隊伍,全部由來自小米內部的“產品工程師”組成。這些人沒有做過投資,一切從頭開始,但是在劉德眼中,從技術端看的孵化項目成功率很高。

2015年7月,前DST中國區合夥人周受資加入小米,負責小米的財務管理、投資與人力資源團隊。周受資到來後不久,劉德的職能發生了些許變化。

“生態鏈部門更像商務拓展部,具體到投資流程還是要回到投資部。”一位小米投資部的前員工告訴Tech星球。

具體而言,劉德所在的生態鏈部門負責找到和小米生態契合的項目,並初步篩選,確定合作產品,而產品一旦有了米家命名,就確定了投資關係,周受資則負責投資的全部事宜,至於投後生態鏈企業的一些賦能,比如產品設計、供應鏈優化這些又歸劉德負責。此外,除去生態鏈之外的投資事宜則全權由周受資負責。

“劉德還是很重要,因為他長期在一線更懂產品,更懂企業的基本面,而周受資可能更擅長財務技術面的東西。”一位熟悉小米的二級市場投資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劉德從去年2018年9月調離生態鏈,改為組織部負責人,現任小米生態鏈負責人為屈恆,直接向雷軍彙報,此前,屈恆是小米路由器的技術負責人。更早一點小米生態鏈成立投資部,其負責人為原劉德助理高雪,高雪原本向劉德和周受資雙向彙報。

目前,小米內部有戰略投資部和產業投資部,共同歸屬周受資管理。Tech星球從多個信源得知,小米投資部前端(不包括財務法務行政)僅有不到20人。

戰略投資部的日常事務由董事總經理蔣文負責,蔣文主投影視和遊戲板塊。而產業投資部成立於2017年,已知的合夥人有王曉波、朱尚祖、孫昌旭、潘九堂四位。王曉波曾任亦莊國投CEO;孫昌旭和潘九堂在媒體和電子分析師領域有超過20年的經驗;朱尚祖曾為聯發科原共同營運長。

戰略投資部和產業投資部同為小米戰投的一部分,二者的區別首先是資金來源上,前者是小米集團的自有資金,後者是由小米科技和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共同發起設立的基金;其次是方向上,戰略投資部以互聯網、智能硬件、消費品、內容為主;而產業投資部主要發力先進製造。

這只是小米的內部投資團隊。

在外部,雷軍和許達來2010年成立順為資本。許達來理工科背景,與雷軍從金山軟件時代就認識,二人相知10多年。

目前,順為資本四期合計29.6億美元和20億人民幣基金,整個團隊30人左右,現有7個合夥人,上面設置了一個由許達來與雷軍兩個人組成的順為投委會,而雷軍幾乎參與了順為所有的投資決策。

從人員配置來看,順為合夥人基本都具備5年甚至10年以上的投資經驗,較長的投資經驗意味著風險意識很強。另外,在成員構成上,順為合夥人兼具創業和投資經歷,比如前順為合夥人孟醒此之前曾創辦多家企業併成功被收購,現任順為合夥人周航創辦了易到,現任順為副總裁張志堅此前曾創辦廚師上門O2O企業燒飯飯。

許達來表示,順為在招募合夥人的時候,熟人並且深度信任,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陌生人,不通過獵頭,必須是第一度人脈”。這些人或多或少和雷軍有關係,比如張志堅此前曾接受了雷軍本人以及順為的投資。

以上三人背景不同,職能各異,他們共同建立了龐大的雷軍系資本帝國。

兩個方向

如果說阿里戰投是棋盤遊戲,騰訊戰投是同心圓打法,那雷軍系的戰投基本是兩條平行線。

第一條線,圍繞IoT及生活消費品,實現了從網狀生態鏈到線狀產業鏈的逐步過渡。

2013年底,小米開啟“生態鏈計劃”,雷軍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專門撥出資金設立金米投資公司。

在品類上,小米選擇的多是螞蟻市場中的頭部玩家,即該細分領域雜牌軍多,且有一兩家做得好的品牌,但是價格非常貴,比如淨化器,旅行箱。在團隊上,小米更傾向於選擇產品基因強,但在運營上瘸腿的隊伍。這意味著,當時小米的戰略投資負責人需要對產品具備一定的鑑別和審美能力,而設計背景出身的劉德恰好是不二人選。

藉此,小米形成了以手機為中心,一圈圈向外輻射至手機相關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的網狀生態鏈佈局。截至目前,小米生態鏈已經投資了過百個項目,可以說從數量來看,當時的目標已經達成。

B面雷軍:「戰投之王」的版圖

小米生態鏈鏈內圈層示意圖

2017年小米產業投資部成立,小米選擇將投資佈局向最上游的產業端延伸。從2018年開始,小米的投資版圖中開始出現芯片等更多上游製造商,比如2019年投資的芯原微電子,這讓小米的戰略投資從網狀生態鏈開始向線狀產業鏈逐漸過渡。

一位和小米產業投資部頻繁接觸二級市場投資人蘇明告訴Tech星球,小米很容易通過其產品/生態鏈產品的供應商去了解上游產業鏈的情況,藉助這樣的調研,小米產投可以清楚得知道自己的供應商在用哪一家的元器件、芯片等等。

“我知道小米入股某個產業鏈上游製造商時,甚至沒有做盡職調查,這並不是說小米沒有調查,而是小米的實際調研比任何形式上的財務、法律盡職調查都要有效。”蘇明告訴Tehc星球。

第二條線,打造小米的娛樂帝國,提高品牌知名度或流量變現。

2014年2月,小米成立小米互娛事業部,整合了遊戲、影視、米聊等業務,想要抓住新文娛浪潮。具體方向為兩個:

1、在影業方面,以投資和植入為主,即作為影片的聯合出品方在品牌植入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或者,以資源互換的方式,為彼此的產品宣傳提供助益。

2、在遊戲、視頻網站、音頻、媒體方面。這些業務的本質為流量變現。一方面,以內容服務硬件,通過豐富內容生態提升用戶的產品體驗、擴大用戶圈層;另一方面,藉助不同娛樂內容形態的盈利模式,從互聯網增值服務中獲得多元的變現空間。

總體來看,雷軍系戰投並非簡單的“你為我服務”或者“我為你服務”,雷軍想要實現的是“雙贏”。

從生態鏈來看,投資+賦能的方式可以快速打造一張萬物互聯網絡,另一方面,被投企業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成長。

對於生態鏈企業,早期,小米會派一些行業專家、運營專家到被投公司指導,“比如,一個結構設計專家,我們的磨具加工能力有問題,直接牽線了小米內部的磨具廠,產品的良品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一位小米生態鏈企業VP告訴Tech星球。

同時,接受小米的投資還會帶來更充裕的現金流。華米科技在獲得小米投資後,從2015年到2017年,其營收飛速增長,分別為8.96億元、15.57億元、23.39億元,這其中,小米手環帶來的收入佔比分別為97.1%、92.1%、82.4%。

從產業鏈來看,小米給被投企業帶來的是極高的話語權,而小米則可以藉此加強對供應鏈體系的把控能力。一家和小米產投密集接觸的券商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小米供應商中的供應商A研發帶有新技術的產品,想要賣給小米的供應商B,但B的採購總監看不懂該項技術,導致A和B的合作遲遲無法推進。A和小米生態鏈溝通後,在其幫助下,一個小時後訂單便籤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系戰投基本上是小米集團在佈局,而和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更多的是在生態鏈領域高度協同(順為資本幾乎投資了後者所有投資的生態鏈企業),而到了偏產業投資則沒有這種明確的方向。

除此之外,雷軍系的其他佈局則更偏向財務端,更多的時候,是順為資本在扮演這種角色,而整個財務投資基本上體現了雷軍順勢而為的底色。

最直接的表現是,當國內流量見頂後,印度和東南亞成為了巨頭必爭之地。從2016年開始,僅雷軍和許達來成立的順為資本在印度已經投出20多個項目。為了抓住市場紅利,順為資本副總裁 Arpit Beri常駐班加羅爾, Arpit Beri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於2018年在順為實習。

一位長期關注小米的通信行業投資人向Tech星球分享了他的看法,順為的投資組合已經非常好了,有早期天使也有後期PE,這種投資組合可以很大程度規避風險。

作為順為的CEO,許達來一直在尋找實幹派創業者。“順為的朋友和雷軍的工作作風都差不多,開CEO年會大家圍坐在一起,雷軍會給大家說一些資源對接的方式,很具體很落地,沒什麼假大空的指導。“一位被投企業CEO向Tech星球回憶道,”說得和想得都是跟創業者站在一起的”。

扶持、內部賽馬

每年年終,順為資本和小米集團被投企業CEO都會舉辦一次家宴。

這場家宴除了團聚,也是雷軍和被投企業的一次深度交流,更深層的意思,這幾乎是一次被投企業的排位戰。和雷軍一桌的基本是全網銷量排名業績最好的幾家生態鏈企業,比如華米黃汪、紫米張峰、石頭科技昌敬。

地位決定了資源。“2017年公司遇到困難,通過順為資本約見了雷軍,他了解完情況後,先安慰了我們一番,說我們做得不錯,勸我們彆著急。”一位企業服務創始人告訴Tech星球。隨後,雷軍不僅在業務上給出了具體建議,同時還追加了該項目的下一輪融資。

對於和小米高度協同的業務,小米會根據和手機業務的緊密度不同來給予不同程度的扶持。

這種扶持最先體現在被投企業產品的命名上。生態鏈企業生態的產品有三種命名方式:小米品牌、米家品牌、獨立第三方品牌,比如小米手壞其實是華米生產的,小米空氣淨化器其實是雲米生產。

早期,並沒有明確的親疏遠近劃分。2016年3月,小米發佈全新的生態鏈品牌,mijia,中文名為"米家"。“本來我們的產品還可以用小米的品牌,但後來就不讓用了,改成了米家,但是華米依然可以使用小米品牌。”一位小米生態鏈企業VP張紅雷向Tech星球分析了其中的差別。

其次,體現在品牌曝光上。一般被投企業企業新品發佈會時會進行微博互動,小米商城(一般只售賣小米自己生產,或者以小米品牌命名的產品)也會給予露出。但和生態鏈深度綁定的企業則不同,“新品發佈會給一個banner位置,同時開放商城之外的流量,比如跟米粉深度互動、開放QQ空間、朋友圈流量,還不用付費”。

更微妙的差別體現在股份佔比上。生產智能手環的華米在上市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創始人佔股43.9%+小米系39.7%,而上述小米生態鏈企業中小米和順為佔股不到15%。

過去10年,雷軍系的投資版圖沿著財務和戰略這兩個主幹道不斷延伸,最終長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態。

戰投方面,尤以小米生態鏈內企業為例。小米集團雖然只佔股不控股,但卻對被投企業保持著極強的控制權。這背後是小米所擁有的第四大電商平臺、一整臺供應鏈體系、雷軍本人的優勢所帶來的紅利。比如,被雷軍認為是小米生態鏈成功典範的華米,如今過一半營收來自小米。

一位小米生態鏈企業CEO告訴Tech星球,小米一般會在A輪之前投資,到了後面不會退出,也很少追加。更多時候是小米戰略入股,順為是財務入股。更重要的是,生態鏈產品每賣出一件小米都能分成,(據瘋投圈介紹,產品的毛利一般一半歸小米)並且還能從被投企業上市後退出獲得回報。

同時,接受雷軍系的投資意味著接受了小米薄利多銷的價值觀。“一個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在小米上面賣可能淨利潤7%,但是脫離小米體系有淨利潤有30%,這對於智能硬件來說是很可觀的。”一位生態鏈企業CEO告訴Tech星球。

現金流是企業發展壯大必須的彈藥,同時,當企業規模足夠大,也需要考慮去小米化。據Tech星球瞭解,一家早期被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如今正在進行品牌升級,儘可能脫掉小米的標籤。華米除了做小米代工廠外,還在開發自有品牌AMAZFIT。

小米生態鏈內部也存在較大競爭。起初,在生態鏈內部,有品類排他條款存在,鎖定期內,如果已經有人在做某些品類,其他生態鏈公司則不能做,這讓小米在2015年差點失去攝像頭市場。

因此小米生態鏈內部出現了類似騰訊的賽馬機制,比如小米生態鏈內部現在有6家公司都在做攝像頭,多家公司在做電飯煲。

事實上,這種同質化競爭在產業鏈也存在。截至目前,小米投資了12家智能製造和半導體芯片公司,這還不算由小米全資子公司拆分出來的松果和大魚半導體。

小米內部也儘可能地減少這種同質化博弈。一位和小米頻繁接觸的FA向Tech星球透露,小米產業投資部剛剛否定了一個芯片項目,該項目營收不錯,但小米產業鏈內已經有多家芯片企業了,因此放棄了投資。

偏財務向的投資因為和小米沒有高度協同的業務,得到的資源自然無法和戰略向比肩,但同時也免受去小米化的困擾。他們加入雷軍系的投資帝國,更多的是雷軍本人帶來的品牌溢出效應。

不容忽視的現實

今天的雷軍,除去小米創始人,董事長&CEO;金山軟件董事長外,一個重要的身份便是天使投資人。

據Tech星球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年底年第一次投資至今,雷軍已投出近600家企業,這還不算未披露的數據,在國內僅次於阿里和騰訊。這兩年,雷軍在資本市場迎來了大豐收。2018年,雷軍新收穫10家上市公司,2019年,雷軍目前已經收穫6家上市公司。

B面雷軍:「戰投之王」的版圖

更重要的是,科創板和雷軍旗下的被投公司,尤其是IoT相關企業有著高度的契合,同時,通過順為資本,雷軍幾乎投遍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知名選手:快手,字節跳動、BOSS直聘、荔枝等等,這些企業都到了上市節點。

這樣的佈局為雷軍本人帶來了財富的迅速累積。201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雷軍個人財富僅為450.2億元,到了2018年其個人財富已累計至821.1億元。

投資不僅為雷軍帶來個人財富的增長,更在關鍵時刻撐起了小米集團的利潤。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21億元經調整後的淨利潤中有5.9億元來自處置投資所得。

這讓時任小米CFO的周受資不得不出來澄清:小米不是一家投資公司,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自身業務,而關注的重點是能帶動小米業務的投資。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雷軍已經成為中國創投圈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生活消費品領域想要融資、謀發展,請加入小米生態鏈。”過去5年,硬件領域的創業者就像爭奪微信上的一個小格子一樣,搶佔小米生態鏈的入場券。

而雷軍本人用過去20多年的經歷生動地詮釋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勵志故事:較普通的背景+足夠聰明+200%努力成就了百億身價。

“本來約得下午16點見面,但當時雷軍身體有些不適,所以提前通知我們要延後,他要去醫院,但最後雷軍還是堅持原約定,”快法務創始人夏文奇回憶道,“雷軍紅著眼睛,抱病和我們開到很晚,聽說我們走後,他們一直開會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而銅師傅創始人俞光則經常在凌晨1點收到雷軍對產品的意見反饋。

“真的和我們一樣,輕傷不下火線。”這種感染力讓夏文奇在和雷軍開過一次會後就決定當時的那輪融資不再引入其他任何機構。

一位二級市場投資人向Tech星球分析,雷軍成功的原因在於他經歷過很多週期,因此腦子裡的風險意識比較強。事實上,無論是小米集團還是順為資本幾乎很少出現過億級的投資,他們更傾向於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

或許因為足夠努力,雷軍已經將“業餘愛好”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本帝國。即便在資金和資產都相對缺少的2019年,雷軍系的投資列車也沒有暫停的趨勢。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18年小米集團共投出26個項目,累計金額10.9億元。2019年小米集團投出21個項目,累計金額17.2億元。

沒人知道帝國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或許起點就是終點。

就像雷軍在2008年10月24日名為《我的第一篇博客:天使投資只是我的業餘愛好》中寫到的一樣——“我總是為自己和他人的好主意而歡欣鼓舞,如果這些主意閒置,會令我痛苦不堪。”

備註:文中張紅雷、蘇明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