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即便PLC僅僅是打算對HDD取而代之,那也要先嚐一遍市場的口誅筆伐

TLC剛剛體會到普及率飆升帶來的存在感,QLC就已經整裝待發,準備衝擊新一輪容量/價格比的極限了。然鵝,還沒等鍵盤俠和IT傳媒的大V們對QLC的壽命、性能進行熱烈地吐槽,PLC又含苞待放,乘著5bit的小船將SSD的主流容量從1TB推向10TB了。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什麼情況?10TB的固態硬盤?價格要起飛嗎?

不至於,照東芝目前的佈局規劃,PLC從量產到面市還需要一段時間,外加和TLC、QLC的性能、壽命(PE數)差距,數碼君預測10TB PLC-SSD的容量也就是¥2000~¥3000以內這樣子,且最快面市普及也要等到2021.Q1左右了。先彆著急吐槽壽命,畢竟這玩意兒是為了在民用存儲上替代磁盤式機械硬盤存在的,HDD在4TB原地踏步三四年了,天知道這貨到底還能存在多久。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早在2017年,固態硬盤吧的網友就已經在談論PLC是否會到來

當然了,接受吐槽是必須的。除了SSD市場,計算機全身13個配件還真沒有哪個領域是自上而下“倒退式”發展的。因此,造就了每一代新型NAND存儲方案誕生之後,壽命普遍降低、速度普遍衰減、可靠性普遍放飛自我的喜劇效果。現在大家口中的香餑餑“MLC”,在當年替代SLC固態拿下主流市場份額時,也一樣被噴得無地自容。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強如MLC一般的存在,當年也被世人吐槽到自閉

MLC當年的日子也不好過,只能在SLC的光環下猥瑣做人

啥是SLC?為啥我玩數碼三四年了,從沒用過SLC的固態硬盤!?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SLC是SSD王朝中爸爸一般的存在,看看上圖人家的顏值,你覺得你錢包同意嗎?

嗯,別說你3~4年的數碼史,數碼君10年前(2009年)的第一塊Intel X-25 G2 80GB固態硬盤,也只不過是34nm的MLC罷了,咱也沒用過SLC那麼高級的玩意兒啊!

為什麼MLC這麼美,大家當年還要黑他?

嗯~就是因為MLC上面還存在一個99.99%用戶都沒用過的SLC,它的擦寫壽命是MLC的10~20倍,速度及可靠性更是勝出後者不少。當MLC用低於SLC三至五倍價格搶佔低端市場時,業界對MLC的吐槽聲完全不亞於當下對TLC、QLC的激烈程度。

SLC

SLC(英文全稱:Single-Level Cell,即1bit Cell),利用正、負兩種電荷,在每一個浮動柵存儲1個bit的信息,傳統工藝模式下約10萬次擦寫壽命。讀寫速度最佳,壽命最長,價格最貴(SLC同容量下價格約為MLC的3~5倍);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SLC數據寄存模式示意圖

MLC

MLC(英文全稱: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在每一個浮動柵存儲2個bit的信息,傳統工藝模式下約5000-10000次擦寫壽命;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MLC數據寄存模式示意圖

eMLC

eMLC(英文全稱:Enterprise Multi-Level Cell)即企業多級單元。它是MLC NAND閃存的一個(壽命)強化版本,它在通過主控策略及對應的固件、驅動程序等彌補了SLC和MLC之間的性能和耐久差距。eMLC固態硬盤肯定比MLC的更貴,但對比SLC固態依然保持2倍以上的價格差距。儘管每個單元仍然存儲2個Bit,但eMLC驅動器的控制器管理數據放置、磨損均衡和一些其他存儲操作延長了eMLC SSD的使用壽命。傳統工藝模式下約10000~50000次擦寫壽命;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eMLC本質上依然是MLC,只是武裝到牙齒罷了

TLC

TLC(英文全稱: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在每一個浮動柵存儲3個bit的信息,傳統工藝模式下約500-1000次擦寫壽命。速度較MLC更慢,壽命更短,價格更為便宜。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TLC數據寄存模式示意圖

QLC、PLC、HLC... ...

QLC = Quad-Level Cell,即4bit/cell。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一個浮動柵存儲4個bit的信息,傳統工藝模式下約300-500次擦寫壽命。速度更慢,壽命更短,價格更便宜。

PLC = Penta-Level cell,即5bit/cell。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一個浮動柵存儲5個bit的信息... ...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好吧如果一直寫的話,可以繼續這麼複製粘貼下去,唯一不變的就是,寄存位數越高,性能、壽命愈加降低。然而,上文談及各種類SSD的擦寫壽命時,總會代入一句話:

“傳統工藝模式下”,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固態硬盤的長壽革命:傳統2D NAND工藝 Upto 最新3D NAND工藝

擦寫壽命取決於多重因素,其中ECC校檢位(糾錯)問題是“傳統工藝模式下”最難實現隨SSD容量攀升而獲得提升的技術指標之一。而單位面積的存儲量則決定了產品能否在多用途、多領域、多行業的普及度如何。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傳統NAND ECC糾錯機制(圖源Geekster)

Sandisk在2009年就曾試圖使用當年43nm的製造工藝實現QLC高密度NAND顆粒的研發,最終因糾錯率問題導致失敗。單層NAND的2D(二維平面)技術如果想實現TB級的SSD存儲量,恐怕要造出鍵盤或者鼠標墊那麼大尺寸才行。而與之對應的ECC校檢規模也將是災難級的。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3D NAND技術極大地拓展了單位密度、ECC糾錯機制、主控策略邏輯的提升與發展規模

就像40年前人口沒那麼多的時候,大家都住平房大雜院其樂融融,然而現在都不得不擠進高樓公寓裡。三五畝地原來只夠住三五戶人,而如今從平房變成高樓大廈,三五十戶人也住得下。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用專業嚴謹的方式來說就是,在一定的工藝階段中,晶圓切割與蝕刻工藝是存在上限的,如43nm→20nm→15nm→12nm,而在固定的工藝階段中,固態硬盤上NAND顆粒的裝載容量以及顆粒內存儲單元的容量也是有上限的,即單顆die可以容納的寄存器柵位必將到達數量極限,如果要想在製造工藝到達一定時期內上限,而進一步擴大每die的寄存器柵位時,就必須考慮搭積木了。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飛昇!?沒那麼二次元,平房變樓房而已~

3D NAND技術是在二維平面基礎上,不僅在長x寬的佈局內,而且在垂直方向也進行顆粒的排列,即將原本平面的堆疊方式,演變為多層立體堆疊方式。

當前主流的3D-NAND(3D-TLC、3D-QLC以及必然出現的3D-PLC)技術,可以使存儲單元得以立體式堆棧,從而解決了傳統晶圓迫近物理極限而無法繼續擴大每die可用容量的限制,在不改變單位“佔地面積”的前提下,向上層空間要“可用面積”,進而增加SSD用戶的“套內使用面積”。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回到本段內容開始時提到的ECC校檢位糾錯機制。傳統MLC獲得高速相應性能的指標之一就是對校檢模塊數量的要求不那麼多。因存儲密度不同,在15nm製程下,如每單位MLC需要50組校檢位,那麼同樣15nmTLC則需要多達75組以上的校檢位。然而,當3D NAND技術引入之後,即便是4bit級別的3D-QLC NAND固態硬盤,在同樣15nm製程下也僅需最多20組校檢位即可!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Intel P4500企業級固態硬盤都用上3D-TLC了,且讀寫速度驚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當年2D NAND技術下,SLC、MLC、TLC產品間讀寫性能差異巨大的原因之一。而如今,只要在沒有寫滿全盤的情況下,MLC、TLC甚至QLC的讀寫性能很難有較大差異,這其中,3D NAND功不可沒,除此之外,主控技術(以及IC封裝、總線規格)的提升也付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3D-TLC、3D-QLC、3D-PLC、3D-HLC... 的壽命不斷延長,或將終生質保

至於壽命問題,“傳統工藝模式下”TLC、QLC的擦寫壽命極限也被不斷刷新、改寫。新的主控策略、DRAM緩衝技術以及3D堆棧工藝帶來的高效ECC校檢技術,都在慢慢改寫著人們對NAND使用壽命的認知。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當下玩家最喜愛探討的SSD的壽命話題,未來將會隨著技術的攀升逐漸消散

至少,對一個每天刷網頁看劇玩遊戲,偶爾下載個電影的普通用戶來說,想把一塊1TB容量 3D-QLC固態硬盤寫到壞,至少需要6~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哦對了,按照當前的NAND發展模式,固態硬盤行業已經無限接近於DRAM行業,固態硬盤的保修期限從以往的3年、5年,很有可能轉變為10年甚至終身質保。

為啥?廠商都瘋了嗎?

真不是,面對幾何指數級增加的SSD容量以及愈加“珍貴”的低bit NAND顆粒,等5~10年以後,廠商用相同(或更大容量)的全新PLC、HLC固態硬盤來置換你這塊壞掉的TLC、QLC固態,我真說不好到底是誰賺了誰賠了( ╯□╰ )

看到被全網痛罵的PLC固態,MLC不禁回想起當年站在SLC身後的自己

猶如往日被噴的MLC,它的珍貴,時間比你我更懂得

至少,我手裡的那塊128GB老MLC固態硬盤現在賣二手價格也比全新的256GB TLC貴得多~這就是SSD行業催人淚下的“倒退發展史”。

感謝收看淘數碼今日的SSD技術趣談,我們下期再見ヾ(•ω•`)o


更多IT數碼圈資訊,超值優惠價PC顯示卡上車信息,敬請關注今日頭條:淘數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