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你都悲傷逆流成河了,還有心情化妝?"

騰訊視頻出品的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

,開播剛兩週,就屢屢登上熱搜榜,妥妥的2019綜藝"爆款相"。

在首期節目中,因為助演嘉賓演員李成儒對導演郭敬明戰隊的一組表演提出的尖銳質疑,二人上演了一出火藥味十足的在線battle,更讓郭敬明哭笑不得的收穫了"最佳辯手"的稱號。

然而,兩人的"較勁"與"衝突"並沒有就此了結。

在第二期節目中,天生脾氣暴、不好惹的李老師果然還是"沒放過"郭導——他又雙叒叕開炮了。

這一次針對的是演員李濱金靖帶來的電影《親愛的》中的片段,兩位選手同屬於郭敬明戰隊。

男演員李濱曾成名於《十七歲單車》,之後消寂了很久;女演員金靖則因喜劇表演而小有名氣——總的來說,兩人都不算毫無基礎的新人,但知名度有限,因此更需要用實力表現正名。

在節目中,二人分飾電影《親愛的》中的一對失獨夫婦"韓德忠"和"樊芸"

劇情大概是:夫婦倆在六年尋子無果後,得知妻子已經再次懷孕的丈夫心力交瘁地攤牌:想要放棄再尋找被拐賣的大兒子,生一個新的孩子。

(原作無相同情節,節目中的劇情是由電影角色延續而出。)

爭議出現在女演員金靖所飾演的角色"樊芸"身上。

助演嘉賓席上的李成儒,在點評階段顯然對這段表演不滿意,接下來,他所表達的觀點一時間語驚四座。

李成儒老師說,他不滿意的有兩個點:

  • 其一,金靖的角色不應該"怕醜",不能化妝——他認為孩子丟失的母親心情是悲痛欲絕的,是沒有心思去打粉底、描眉毛!

  • 其二,金靖在哭戲中,鼻涕快要流下來了,她用手擼了一下——這更讓李成儒認為是不專業的表現,顯得人物不真實。

李成儒:演員一定要從服裝、化妝上先找到自己角色的感覺!

儘管心直口快的李成儒一度使現場氣氛陷入低氣壓,郭敬明本人也沉重無言。但好在之後,其他導演和主持人也各自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中不乏褒獎和讚美,郭導才臉色稍霽,氣氛逐漸緩和。

Lonelyv看來,李老師雖言辭激烈,但卻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在節目中並未被充分的探討:

失子母親"樊芸",究竟應不應該化妝?

或者說,處於生命低谷和打擊之中的人,可不可能既撕心裂肺的痛、卻又變得更愛美或是懷抱一絲希望?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既需要立足於電影《親愛的》中"樊芸"角色本身的內心支撐,也需要向更深層次的"人性"本身發問;

再進一步來說,李成儒老師的激烈反對背後,讓"老戲骨"們真正懼怕的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一一來探究。


【角色解讀】“樊芸”的柔定與悲傷

上映於2014年的 "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由陳可辛執導,領銜主演是趙薇和黃渤,二人分飾"人販子老婆"李紅琴和"悲情尋子父親"田文軍。

很多觀眾也對這兩個角色更為熟悉,印象深刻。

"樊芸"(張雨綺 飾)這個角色,不是電影《親愛的》中的主要人物,只聽名字,怕是很多觀眾對這個角色沒什麼印象了。

電影中,樊芸韓德忠(張譯 飾)同樣是一對苦苦尋親卻遲遲無果的夫婦;

他們是尋那些失蹤的孩子們的家長中最積極也最堅定的代表,也在田文軍最終能找回孩子的過程中,提供了不可被忽視的幫助。

和田文軍產生交集時,韓德忠和樊芸的愛子大寶,已丟失多年。

丟了有多久,二人就找了多久,還在這個過程中,成立了一個聚集著其他尋親父母的互助組織"萬里尋子會",彼此鼓勵支撐,共同打拐尋子,這也成為他們在漫漫尋找路途的一抹亮色。

相比丈夫"韓總"韓德忠:富商,組織能力強,熱心仗義愛幫忙;樊芸的出場不多,而且沉靜居多,不喜交談。

但在屈指可數的幾次出場中,樊芸的衣飾雖素淡典雅、卻絕不重複,而且她始終著淡妝,愈發眉眼清麗;語氣也平和疏離,從未有涕泗橫流的失控。

樊芸的喜悅,是淡淡的;憤怒,亦是十分克制的。

作為一個"極其愛子以致多年鐵了心不生第二個孩子"的母親,樊芸的"美"和"不悲",是真實的嗎?

在Lonelyv看來,這些細節恰恰是對人物來說,最真實且合理的設定!

  • 首先,樊芸是一個非常"體面"的女性。

從劇情可推知的是,她信佛(無法推知是失子後還是失子前開始的),和丈夫韓德忠感情甚篤,三觀相合;雖不愛說話,卻在很多方面是丈夫的"軍師",出謀劃策。

她當然有太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難得之處是樊芸不喜將此用以壓過他人——越是驕傲的人,越已習慣將自己的感情內化,而非攤在人前。

這點說不上好或不好,只覺得,樊芸理應如此。

  • 其二,樊芸並不是不悲傷,只是相較於韓德忠的醉和哭都"顯於形"的悲從中來,她卻將所有的無望失望和日益絕望,都"隱於心"。

比如,在丈夫醉酒後的重提往事、觸及舊痛時,她表面不動神色,卻沉默地自酌了一整杯。

  • 最後,看懂了樊芸的"淡"與"情",就不會再糾結於她應不應該化妝和換衣這樣的細枝末節了。

就說影片中同是"萬里尋子會"中的失子母親,不同的角色設定下,女演員的造型和狀態也是各異的:

比如,兒子剛走失還無法接受的"魯曉娟"(田文軍的前妻),當然是純素顏、哭得浮腫、眼神呆滯;

對比魯曉娟(右)和樊芸(左),一個悲不自禁,一個面色柔定,卻同樣尋子心切。

除此以外,亦有母親不施粉黛、哀毀骨立;

但是,同樣有母親是化妝的:比如因喪子而幾近瘋癲的"神經質母親",面部有著異樣的潮紅;已決定再生一個孩子的"幹練職場女",即使私下聚會,也明顯是習慣性帶妝。

這些都是符合形象的,且能傳遞角色情感的;不同的展現,更讓"悲"的基調真實可感、不落窠臼。

不片面而單一的理解人物、理解悲傷,才讓故事的呈現,更具有多樣化和層次性——千人,千面;即使千面,亦可共情。


【生活真相】或許“眼淚”是對悲傷的最大誤解

巧合的是,同樣在第二期,還有一個在題材上十分類似於《親愛的》的片段——演員牛駿峰和郎月婷的

《海洋天堂》

Lonelyv認為,《海洋天堂》和《親愛的》也是這檔節目開播以來,最好的兩個片段:劇情紮實,改編合理,演員到位,值得一看。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患有自閉症的大福與姐姐相依為命,但姐姐卻被確證了絕症,她必須在最後的時日裡安置好弟弟的生活。

郎月婷飾演的姐姐,同時面對的是死亡的陰影和無所寄託的弟弟,就角色本身揹負的重擔和壓力來講,甚至更勝於金靖飾演的樊芸。

但在姐姐的一出場,你會發現,她手裡拿著的是一束嬌豔欲滴的鮮百合;

姐姐進門的第一件事,也是將花瓶中枯萎的花,替換成手中的鮮花。

陳凱歌:電影是細節的藝術,細節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是所有細節的指向並不是細節本身,而是高於細節的那一點東西
——當這一點東西出現的時候,感動就發生了。

這一個細節,使得"姐姐"這個角色的底色,瞬間就明朗起來:她是情悽意切的,卻依舊希冀生活。

這個佈景並非偶然,而是導演陳凱歌特地設置的。

節目中,陳導這樣說道:"一個行將離開世界的人,還能買一束花回來,把枯萎的花扔掉,表面她對'生'仍然有信心——這個就是求生的渴望!"

這段話,蘊意很深卻通俗易懂;用以解釋陳導同樣欣賞金靖的表演,也十分貼切:

一個苦苦尋子六年卻無果的母親,還能化著淡妝,把每日的衣服勤換著,維持乾淨和體面,表面她對"找到愛子"仍然有信心和希望——這個就是人性的光輝!

從這點來說,"淡妝"絕對也絕對是對於塑造樊芸這個人物十分加分的細節和支撐。

那也有人會問了:戲劇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這樣的設定在真實的生活中也會是合理且存在的嗎?

Lonelyv想說的是:是的。

只要放下狹隘與偏見,你會發現: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在體面的悲傷著;

或者說,他們的悲痛和絕望或許並不是以淚洗面,而是以某種微弱的堅持和美好,對抗無法逃避的不堪和難以承載的失意。

我的一位長輩,不幸罹癌;好在,他的一兒二女,都十分孝順,輪流照顧著他。

兒子和大女兒自從知曉父親的病,常常稍與人談起就泣不成聲,面目難掩的浮腫;巨大的變故到來,讓他們再無心關注其他,只想儘可能多盡孝心。

小女兒也是同樣的痛切心骨。

然而,她在背地裡大哭了一場後,擦乾眼淚,每次出現在病房都依舊妝容精緻、衣飾考究,笑臉迎人的她看起來和平素並無異樣。

哥哥姐姐並不能理解她的做法,甚至私下罵過她"沒心沒肺",因為"她根本就不悲傷"。

但她聽聞,說了這樣一番話:我當然難過,可還是逼著自己光鮮,甚至要比從前更光鮮——這是給父親的生的希望,更是讓我還能支撐下去的理由。

淚如泉滴、如喪考妣、痛切心骨、摧心剖肝……這些都是悲傷,一點也沒錯;

可也有一種"悲",它看起來恰恰走向了悲的對立面,那就是對"美"的追求和把握。

越絕望,越給自己一縷微光,代表著那還沒被打倒的希望;

這樣的希望,或許是一束花、一個淡妝、一句歌聲——這樣的悲痛,不算常規,卻同樣真實,甚至竟幻化出了更加深邃而動人的力量。


【反對背後】怕醜的女演員不配做”演員“

在Lonelyv看來,也許李成儒老師在發表看法時,未必深入研究過"樊芸"角色本身的背景;

但他的暴跳如雷,除了有性格直爽的原因,更揭露了一個當今影視圈的隱痛:老戲骨們對"過度追求精緻的妝容與服化道,卻致使人物造型同一化、人物性格表現呆板"的強烈抨擊。

借李老師的一句話說:女演員不能怕"醜"。

這樣的現象存在嗎?

當然,不僅大行其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更要坦誠的是,其中流量演員是重災區。

從這點來說,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倒是已然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反面典例——全劇除了"誇張的假睫毛+多色美瞳和唇膏"——看不到演技,更無謂人物。

所以郭導如今能執導出《親愛的》這樣的片段,一方面來說證明了演員選擇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來說,他的審美和水準真的也是有進步的~

但Lonelyv今天要分析的是另一部同樣爭議很大的影視作品——電視劇《何以笙簫默》

劇中,女主角"趙默笙"有兩個扮演者,少年時期由

吳倩飾演,成年後由唐嫣飾演。

瞭解劇情的觀眾可能知道,和唐嫣的以往絕對的"傻白甜"角色相比,"趙默笙"是有野氣和偏執的一面的,這就給了演員一定的發揮空間。

但同一個命題,吳倩抓住了角色年少的無所畏懼,表現出來的人物眉眼飛揚,很有靈氣;但唐嫣卻受限於了精緻的"美瞳+假髮",美則美矣,卻無生氣——尤其瞪眼和低眉都不見情緒,十分尷尬。

這部作品在當年一度將"唐嫣沒有演技"送上話題榜;卻很少有人注意的是,吳倩也恰恰因為這個角色不多的戲份開始出圈。

要承認的是,唐嫣不算女演員裡的演技派;而在Lonelyv看來,這恰恰在於:她太怕醜了,或者說,怕真實!

這樣的結果就是,無論劇目還是生圖中的唐嫣,都很完美得無可挑剔,像是活在了磨皮特效和夢幻濾鏡之中;卻永遠表達不了悲喜,傳遞不了情緒,更塑造不出人物。

此前Lonelyv寫過兩篇文章,將其中就涉及對於好的演員如何用眼神就能立得住一個角色的典範:一位是《我和我的祖國》中"相遇"片段的演員張譯;還有電影《不再讓你孤單》中的舒淇和劉燁。在此就不多做贅述。

(點此複習)

當我們"反對演員化妝"時,也許,只是在呼籲那種

不加美瞳掩飾、不被粉底覆蓋的"眉眼皆故事,眉眼皆動人"的演技本身。

這樣的反對,才有憑有據、理直氣壯。


誠然,李成儒老師是一位好演員;但就這一次來說,他開錯了炮。

正如李老師所說的"我就是這麼理解的",他雖言辭冒犯但未必出於惡意,只是由自己的表演經驗而來的

"以己度人",使得他對"悲傷"的理解過於片面化,顯得專斷。

當然,作為導演的郭敬明亦有太多槽點和不被原諒的歷史,相比心裡壓力也是極大,但人無完人,在《演員請就位》中看到他開始討論"演技",未必不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郭李之戰,對錯難”辯“,永不落幕;

但若這樣的爭論為我們帶來的是有深度的思考和無盡的探討角度,這或許已然超越了輸贏,而有了全新而迷人的意義所在。


(作者是貨真價實的在讀法律碩士哦,熱衷維權和發函,友情提醒抄襲洗稿者:請謹慎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