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快消零售行業近年來一直是行業風口,包括騰訊、阿里、京東等在內,多家大公司紛紛入局,加碼便利店。

對於便利店的經營模式,盈利情況,一直備受關注。準備開店的老闆、夫妻店的老闆一定想要了解,普通的夫妻店和便利店哪個好?已經開店的老闆有必要升級成便利店或加盟店嗎?

夫妻店賺不賺錢?


我們這代人對夫妻店都很有感情,因為它最早就是小時候特別熟悉的小賣部,五毛的辣條,兩毛的冰袋,童年的時候,吃不到嘴的才是最好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中國有600多萬將近700萬的夫妻店。其中約30%的夫妻店盤踞在鄉鎮、農村,46%在三四線城市和縣級市,它們貢獻了整個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

可以說,夫妻店才是中國市場最小的經濟細胞。

那麼今時今日夫妻店到底賺不賺錢,我們適不適合去做這個生意呢?

我們首先走訪了北京海淀區五環邊上的一個新小區的便利店。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店主是一個82年的大叔,初始投資十幾萬,2017年3月開業,70平方米左右。步行範圍十分鐘內只有大叔一家超市,店裡貨品也十分豐富,早點、小吃、水果、蔬菜、牙刷、襪子全都有。

店裡平均每月流水有15萬左右,每月進貨需要支出約7萬元,煙款5萬多,水電和房租加起來約7500元,還有人工成本6000元,粗略算下來,不算夫妻倆的工資,大概有一萬多純利潤。

因為想要賺錢,就不能圖省事兒,哪裡進貨便宜就上哪裡進貨,所以大叔每天早上都7點起床,去市場買水果蔬菜,回到店裡就要一直到晚上12點過才能下班。大叔只有一個人,一直覺得累,貨物擺放、經營上都比較隨意。

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要麼為了攢錢咬牙堅持;要麼僱一個人,但是會多一份工資。

大叔決定選擇第三條路,他打算把店盤出去,回老家去做跨境電商的業務。

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家位於四川仁壽縣中型超市。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店主是一個90後女生,投了二十幾萬, 2015年12月開業,200平方米左右。

仁壽縣在四川省眉山市附近,曾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8年1月到9月,仁壽縣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3元,增速16.0%。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這家店開在仁壽縣南坦路南段一個三岔路口,周圍多是居民區,是人流聚集地。每月流水大概24-25萬元,每月固定支出大約為22萬元,其中包括房屋租金、4個員工的工資、水電費以及貨款,每月純利潤有兩三萬。初期投入的成本,半年就收回來了,超市的收益一直在穩步上升中。

店主是個積極上進的人,開店半年內,對貨架進行了2次調整,還在學習如何通過不同的陳列方式和商品組合來最大化利潤。她自己有時間也會思考一些“有的沒的”的事情,主要因為僱了4個人,而且小縣城的人工成本也低,不像北京海淀區的店主一個人都不敢僱。

現在,店主又開始做起了二手手機生意。

走訪了大城市的店,也走訪了小縣城的店,總體來說,夫妻店能賺錢,但也很辛苦。雖然大多數夫妻店都處於盈利狀態,能夠滿足自己的日常開銷,但是大多數經營者缺乏經營和零售業相關知識,對於如何提高收入,依舊處於迷茫的狀態。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夫妻店的投入低,回本週期通常在半年左右,收入相對穩定,漲幅不高。適合不期望發大財,就想踏踏實實為自己工作的人。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但是隨著全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品牌便利店的擴張非常激進,已經有部分夫妻店經營者抱著期待改變的態度,希望通過加盟天貓或者京東小店進行升級。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夫妻店適不適合升級成天貓或者京東小店?為此,我們還曾去天津走訪了幾家天貓和京東小店。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從實地走訪來看,無論是京東便利店還是天貓小店,有的是夫妻店翻新,有的是開新店,所以我們走訪的幾家店,每個店都不一樣。從直觀感受來說,內部裝修、選品、貨物擺放、業務模塊組合等都沒有標準化,統一的只有店面門頭。

有的店商品擺放比較混亂,燈光昏暗,產品以傳統線下渠道的品牌為主;有的還有百味草、三隻松鼠這些在其他便利店少見的品牌;有的進門感受比較亮敞,商品擺放整齊,還有很多網紅爆款品牌、進口品牌,比如酒有比利時的樂蔓啤酒、法國的Kronenboury 1664;有的有鮮食、包子關東煮;有的又沒有。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加盟天貓或京東小店成本都很低,沒有加盟費,只有1萬元的押金,1年合同到期後可退還。加盟後,招牌必須裝修,由天貓或京東直接裝,店主可選擇幾種類型,價格在1萬元以內。至於店內,可裝可不裝,完全由店主自己決定。

基於以上原因,無論加盟哪一家,對於加盟者的新增成本都很低。

運營上,不同的店也是參差不齊,有的仍然以傳統線下小店的方式運營,有的則引入了一些互聯網的玩法,限時促銷、基於公眾號的會員體系,會員差異化定價、外賣等。所以,無論是京東便利店還是天貓小店,在店面運營和管理上都不會提供過多的幫助,所以店主加盟後,仍然是自主經營。

京東天貓的大數據優勢以及進貨渠道優勢並沒有完全體現,所以如果你沒有店,本來並沒有想過要做便利店,只是看到京東和天貓的品牌,只管認為會賺錢就想從0做起,那這個風險和不加盟京東天貓的風險是一樣的,你需要懂零售。

通過探訪和分析,總結起來,我們認為夫妻店的優勢是:

1、能拿到更低成本的貨:一個電話,渠道銷售員就把貨都給你拉過來,不要運費。夫妻店也不要發票,進貨價更低。

2、房租成本低:很多開在社區的店,直接在住宅區一樓開牆打洞,相比商鋪租金便宜。有的店主甚至自家就住一樓,零租金。

3、不用開發票,不用繳稅,賺的錢全裝自己兜裡:但要賺錢,大多數夫妻是靠省出來的。不僱員工,夫妻兩人自己幹,從早上六七點幹到晚上十一二點,非常累,一年四季人都離不了店。僱人,成本一下就上來了,有的店可能一個月就賺開工資那點錢。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優勢,肯定也有不足。夫妻店的不足是產品少,沒有鮮食,質量得不到保障,服務時間短等等。現在的年輕人需求又多,夫妻店很難滿足他們。

7-11賺不賺錢?


說到便利店我們能想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7-11,中國大部分的便利店從業者敬之為學習對象。

目前,7-11在全球的門店數已經60000多家!2016年他們8000多名員工,創造了近百億人民幣的利潤,人均創造利潤接近120萬元人民幣,比肩阿里巴巴。

在日本,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7-11。人們可以在這裡買生活用品、吃飯、買襯衫、機票、電影票、遊樂園的門票;還有免費電話翻譯服務,老年人服務;收發快遞、物品寄存、代繳個人所得稅和年金保險等費用、洗衣服務……

可以說,7-11真的做到了便利。

但在中國本土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目前,7-11在中國7000多家門店中,但臺灣地區就佔到了5000多家,內地的門店只有2000多家!

從開店數量來看,7-11在國內發展得並不好。

2011年,7-11雄心壯志進成都,計劃5年開250家店。結果只開到100家就開不下去了,虧損太嚴重,現在只剩下60家左右。

為什麼在日本、臺灣瘋狂開店的7-11到中國後就畫風突變了呢?蛋解創業分析有三個原因:

中國的房租和人員成本過高

7-11真正賺錢的店鋪都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區,但這裡競爭很激烈,商鋪極貴,佔開店成本30%以上。人工成本是幾乎所有公司最多支出之一。以北京為例,便利店員工基本工資5000左右,還要加上社保、公積金、稅。而便利店24小時營業,員工不會少。人工成本一般會佔到總成本20%以上。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兩項加起來,房租+人工成本已經在50%以上。

中國低端市場龐大,7-11並沒太多優勢

中國最大的消費市場在三四線城市,這裡的人屬於價格敏感型消費者。7-11這種高端便利店幹不過600萬夫妻店(小賣部)。舉個例子,同樣一包辣條,夫妻店不知名品牌只賣5毛,7-11的一包衛龍辣條賣4塊。5毛的會非常暢銷,4塊的只能掛在那裡等著過期。

本土品牌的競爭和政商關係的劣勢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政商關係也是制約便利店發展的一個因素。很多城市當地的商超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加上本地保護和政策支持,對於外地品牌進駐形成阻力。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即便如此,依然改變不了7-11是一家優秀的公司。國內大部分便利店都在模仿它們的零售哲學、管理方式、供應鏈能力、SKU的把控和加盟店的授權模式。

從數據上看7-11加盟店佔比98%,也就是說7-11的強大是離不開以特許加盟為主的模式,7-11在很多地方都會採取跟別的公司合資、合作的方式,把經營權交給別的公司。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比如泰國7-11的經營權是正大集團,在我們國家不同地區7-11的經營權就歸屬於不同的公司。華北地區,主要就是指北京、天津的店歸7-11北京公司,南方的7-11歸屬於香港的一家公司,華東的7-11是交給了臺灣的統一集團。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7-11在2011年之前一直是採用直營的方式,2011年後才開放了加盟。但是它的加盟條件比較嚴苛,拿北京、天津為例,加盟費用從35~70萬不等,且必須有2名專職的經營者(最好是夫妻)。門檻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7-11的回本速度慢,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投資的生意,在很多人看來並不合適。

我們瞭解到7-11的加盟方式主要有兩種: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在這套模式下,加盟7-11很難快速賺到大錢,也就是說在總部放加盟的那一刻開始就決定了這是一個事業型的投資,不是一個機會型的投資,所以7-11在眾多門檻中有一條,加盟合同必須得有 2 個親屬關係的人一起才能籤,否則就不會放加盟。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有人很好奇為什麼要有這樣一條要求?

麥當勞創業早期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可以解釋原因。

麥當勞剛開放加盟時,甄選加盟商的標準是:有錢人。因為創始人雷·克拉克認為,說服有錢人投資要比說服老百姓更容易。

但好景不長,幾位有錢人的確大方的簽下了加盟合同,但他們在經營中卻得過且過:牛肉烤不熟,漢堡裡的醃黃瓜變成生菜,垃圾丟的到處都是。這讓克拉克很氣憤。

一天,一位小夥子給克拉克推銷《聖經》。

克拉克問他,為什麼一個猶太人要賣聖經。小夥子說:為了活著。

克拉克恍然大悟。他意識到,自己要找的加盟商,根本不是什麼有大筆錢的人,而是要有真誠的經營態度。於是,克拉克這位小夥子簽下加盟協議。

小夥子帶著老婆一起幹,每天打起十二分精神,對食物溫度、出餐時間的把控,店裡的衛生等等都做得非常好。麥當勞的生意也漸漸好轉。

從此之後,克拉克收回了有錢人手裡的加盟權,他對加盟商的要求變成了那些掙扎在生存線的小夫妻。

7-11的這條加盟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7-11的利潤分配邏輯更符合小夫妻——掙不了大錢,離開我又掙不到這麼多,可以長期持有一個靠譜的打工者為公司創造價值。

這就是7-11這麼多加盟店可以持續給總部帶來高價值的秘密。

在我們針對中關村附近的幾家7-11進行了一個實地探店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周圍這幾家7-11基本上都是加盟店,並且有很多店面是經營了至少4年以上,也就是說這樣的店面經營是極其穩定的。

根據我們不完全的統計,這些店單日營業額應該沒有達到2萬。預估最終到手的收入應該能有1w~2w,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對於普通收入的家庭來說還是可以接受。

所以其實7-11這樣的便利店加盟適合什麼樣的人加盟呢?

首先要有一定的啟動資金(這個是前提):

1、退伍軍人等長期與社會脫軌,沒有其他經驗。

2、三四線城市積極青年,不安逸本地生活,想在一線發展,又不具備能力自己創業。

3、只能通過體力勞動掙錢的夫妻。

至於加盟後賺不賺錢,看你怎麼去看待。如果你覺得年入10萬是一件賺錢的事,值得幹;如果你覺得靠工作也能年入10萬,那就不值得幹。

加盟無人便利店賺不賺錢?


去便利店或超市買東西,你一定有過排隊等結賬這種經歷,特別讓人不爽,幻想著可以不用排隊該是多好的體驗。

現在,無人便利店做到了。拿上就走,不用排隊,系統自動識別你購買的商品,從你的賬戶中扣錢。

在新零售概念下,資本從2017年就開始大面積關注無人店。據統計,2017年至少27家業內公司獲得融資,總金額高達31億。

有資本的加持,無人店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呢?

首先要問一個問題,既有便利店,為何還要無人店,僅僅是解決排隊問題嗎?

顯然不只是如此。行業內宣傳著一個無人店的優勢——降本增效。

在一二線城市,一家便利店50%以上的成本是房租和人工,毛利率卻只有20%-35%。

一個高成本,一個低毛利,便利店肯定難賺錢。

無人店以集裝箱方式開店,降低房租成本,借用移動支付、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智能結賬,提升效率的同時又可以節省人工成本。

這就是行業所說的降本增效。

而且智能購物還能將用戶數據收集起來,產生大數據,未來有更多種商業可能。新零售的本質也是如此,線上線下數據打通。便利店天然離用戶近,流量大。無人店成本低,便於快速擴張。

所以當無人零售概念火起來時,資本跟著入局搶位。一旦補齊這個環節,自線上到線下的延伸的商業閉環將更完善。

這項生意看起來很有前途。

但是,我們也發現,無人店又產生新的問題,比如偷盜,競爭力,客流量等等。

到底前景怎麼樣,讓人難以判斷。為此,蛋解創業實地探訪了無人店,給你分析一下。

蛋解創業在北京探訪了兩家不同品牌的無人店,小麥鋪和繽果盒子。這兩個品牌融資跑在行業前列,小麥鋪A+輪融到1.2億人民幣,繽果盒子B輪融到8000萬美元。

這兩家店都在封閉的社區中,無人店選址上相對有人店更靈活,這個地方賣得不好,可以隨時移走放到另一個位置,但主要開在相對封閉的環境,社區、校園、大公司內等,有這三點的優勢:

1、這些地方用戶可以反覆消費,易於培養穩定客流;

2、被偷的機率小;

3、有人店離得遠,難以覆蓋到這些地方。

小麥鋪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店內:不到20平方米,整體空間較狹窄,有三排貨架,三臺冰櫃,一個收銀臺,通道只容得下一個人。店裡有臺飲水機供應熱水,可以直接泡麵。

商品:以飲料、零食、簡單日用品為主。從附近的人瞭解到,有時會賣簡餐、飯糰。

結賬:收銀臺很簡潔,顧客自助掃碼結賬。

防盜如何?提起無人店,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會不會被偷。小編嘗試拿一包薯條直接出門,沒有任何阻擋和警報提醒,手機裡也沒有收到追款的通知。

繽果盒子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店內:大約20平方米,有四排貨櫃,兩臺冰櫃,一個收銀臺,通道只能容一人通過。空調熱風一直開著,很暖和。

商品:以零食、飲料、簡單的日用品為主。

結賬:收銀臺有一些科技感,無須掃商品條形碼,只需放在規定的區域就能自動識別,然後用手機掃二維碼結賬。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小編想嘗試功能,將商品放上去,無法結賬,系統顯示有三件之前未結賬的商品。想幫他把賬結了,掃碼後卻出現下面這樣的頁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通過牆壁上的電話呼叫客服,連撥兩次都無人接聽,購物失敗。

防盜如何?

小編直接拿上一根火腿腸就出門,毫無阻礙,也沒有警報(牆上貼著標語“未結賬拿走商品會發出警報”)。當然,咱是有素質的人,在外面轉了一圈後把火腿腸還了回去。

現在值得加盟嗎?我們將從成本、盈利能力兩方面來分析。

成本高不高?

以北京為例,我們來看看成本對比:開一家有人店,一年約60-70萬,而一家無人店只需要13-15萬。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在人工成本方面,無人店不需要僱傭店員值守,一個配貨員可以同時負責幾家店,人工成本自然更低。

當然,還有偷盜問題,這也應該算作成本。

蛋解創業瞭解到,一家開在北大校園不到20平的無人店,每年貨損(商品被偷或過保質期)約1.8萬元,這家店一年營收80萬,貨損率在2.25%,不算高。但這家店開在北大校園,周圍的人素質較高,偷盜率較低。如果開在其他社區,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在防盜措施,各品牌都沒有強制手段,目前以監督和提醒為主,比如店內安裝攝像頭,牆壁上貼警告標語,主要還是靠消費者自覺。

總的來看,無人店有成本優勢。

能賺錢嗎?

一家便利店能不能賺錢主要看兩點:毛利率和客流量。

無人店只能賣標準化產品,毛利率低,行業內一般鮮食的利潤最高,但無人店做鮮食比較困難。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做鮮食店裡必須有人操作,像冷串、關東煮你不可能讓顧客自己操作,體驗很差,衛生也沒保障;二是無人店位置比較分散,即使做鮮食,供應鏈的成本也會很高。

所以多數無人店只售標準化商品,比如飲料、方便麵、薯片等,毛利率自然較低。

你可能會想,可以薄利多銷,但無人店並沒有客流量的優勢。

一家便利店客流量如何,主要取決於3個因素,選址,商品SKU,服務體驗。

在選址上,無人店開在封閉社區,用戶基數不大。社區裡客流量最大的是入口處,這裡一般有有人店。無人店大多擺在空曠位置,只能服務一部分離得近的人。

在服務體驗上,無人店沒有店員做導購、推銷,不能及時補貨,這些都會影響購物體驗和銷量。之前開在北大的無人店,銷量不是太理想,後來安排店員值守,結果日銷售額明顯提升,從3000元提升到4500元,增長率達到50%。

在商品SKU上,無人店比不過有人店,無人店只有600個,有人店一般有3000個。另外,在社區裡,夫妻店主要做熟客、常客的生意,顧客與店家有情感鏈接,這些無人店做不到。

無人店雖然在距離上有優勢,但犧牲了很多其他優勢。而在這個位置,又有一種存在多年的商業模式——自動售貨機。

無人店的本質是放大版的自動售貨機,它的作用完全可以由自動售貨機替代,只需要兩三臺就能滿足需求。

而且自動售貨機效率更高,商品不會被顧客弄亂,更容易防盜。沒有重設備投入,成本更低。體積小,租金低等優勢。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綜合來看,無人店盈利很難。

近兩年,無人店出現大規模“死亡”。2018年,先後有51零食賣給猩便利,果小美併購了番茄便利,鄰家便利店一夜之間168家店鋪全部關門等。2018年後獲取融資的無人店創業公司也並不多。

這都說明無人便利店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但從業者也在探索各種方式,比如便利蜂,有人值守+無人結賬;小麥鋪,餐飲+便利店的形態。未來,也許還有更多新的模式出來。

所以,無人便利店雖然解決傳統便利店房租和人工成本高的問題,但會產生新問題:

1、服務體驗差,沒有店員做導購,促銷,及時補貨。上下產業鏈不夠完善,自動結賬,人工智能識別系統不太成熟,容易出現無法識別的情況。

2、利潤率低。無人值守,無法賣利潤最豐厚的鮮食,只能賣標準化產品,而標準化產品的毛利率很低。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無人店承租能力差,拿不到好的地段,在客流量上也沒多少優勢。

所以目前無人店還難以解決盈利問題,不推薦現在加盟,但可以關注。業內正在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未來兩三年出現成功的模式也未嘗不可能。

當然,如果你有資源,有能力可以解決成本、毛利率、客流量這三個問題,也不失為賺錢的好生意。

兩年瘋狂開700家店的便利蜂賺錢嗎?


蛋解創業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掙扎生存了5年,可以說,我們看著這方圓200米的地方花開花落風起雲湧,看著這家店開張又看著那家店關門大吉。

但是近一年以來,有一家叫做“便利蜂”的店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從2016年12月創辦以來,門店已覆蓋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廊坊5個區域,其中北京約300家。2018年底便利蜂的店鋪數量約達700家。

而在創業大街這個巴掌大的地方竟然開了十幾家店,拐角就能遇見。截個屏給大家看看: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紅色:中關村附近1km內便利蜂的開店數和位置

便利蜂初期從中關村起家,這裡有25個大型寫字樓,平均每天流動人口87896人,年齡在19-59的佔比高達75%,平均收入在10000元/月及以上的佔80%。

我們實地探訪了中關村附近1千米內的十幾家便利蜂店,和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被資本瘋狂追捧的樣子是不是很美。

首先給大家兩張照片,我們有個直觀的感受,如下: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便利蜂選址只看重位置,不注重店鋪大小,95%位於商廈底層,交通便利的金邊銀角的地段,而且很多店是互補關係,如天使大廈1店和2店,大店可以給小店補給外賣服務,既節省了成本,也提高了坪效。

店面顏值與貨品擺放直觀感受

進入門店後第一感覺就是明亮整齊,首先看到的是水果區,水果都是自有品牌“蜂質選”。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門口的側面是自助收銀機和咖啡機,相比於7-11的人工結賬、現磨咖啡,便利蜂的無人結賬、無人咖啡機,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極大提升了顧客的購物體驗。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收銀機旁邊是鮮食區,有關東煮、包子、各種肉串及午餐熱菜等,能滿足上班族不同口味的早午餐需求。

便利店的商品結構中最核心的是鮮食,鮮食作為非標準化產品最能體現出便利店的差異,並且有較高的毛利(通常至少40%,便利店整體毛利一般在30%上下)能提升盈利能力。

為保證鮮食供應,便利蜂和北京7-11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也建立了合作,這使其在鮮食品類上擁有了和7-11同等的供應優勢,未來這會成為便利蜂的核心壁壘之一。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其次是休閒食品的貨架,背面貨架還有日用品、泡麵、麵包等。其中不少產品都是蜂質選,看得出便利蜂在不斷擴大自有品牌"蜂質選"系列特色商品的範疇,以此來增加毛利。相比之下,7-11自有貼牌產品比較少。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最後是成品鮮食和冷藏乳品果汁櫃。有三明治,各種套餐飯、面、粥、壽司等保質期都在1天左右。在這些鮮食旁邊會有少量的水果。產品並無太大差別,但價格普遍比7-11優惠一些。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鮮食冷藏櫃旁邊是飲料冷櫃。有糖無糖的茶飲料和各種啤酒、以及碳酸飲料。這和7-11售賣的產品並無太大區別,都是標準化產品。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每個店都有照片打印機和共享雨傘區,一般在進門處。另外大點的店還有更多的酒類銷售。有些酒也是蜂質選產品,且App會員能享受非常優惠的折扣價。而7-11是沒有會員的,酒也不是自有品牌。

購物體驗和服務態度

進店選購物品,自助收銀機掃碼,

然後打開便利蜂App掃碼付款,無需店員參與,整個購物體驗非常便利。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店員服務態度很熱情,偶爾會簡短介紹下今日特惠產品,在買鮮食的時候,我注意到每個店員都會帶手套、頭套、鼻夾和口罩,給人感覺非常衛生。

便利蜂每個店都有用餐休閒區,少則2-3個位子,多則20-30個位子,可以讓顧客在店內舒適用餐。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而7-11只有人工結賬臺,經常結賬需要排長隊,而且店員的服務態度也比較“冷淡”,沒有歡迎、請慢走,也沒有用餐區,感覺少了些溫度和人性化。

以上都是探店看到的“表面現象”的一些區別,任何商業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然就是耍流氓。

1、便利蜂和7-11有什麼本質不同呢?

首先,目的不同,7-11便利店是以把一個個門店盈利作為目標的;便利蜂則是把一個個便利店當作是獲得流量的一種形式,以後要做的不只是便利店。

其次,核心點不同,7-11的核心特點是經營鮮食帶來的高毛利率,高效率的供應鏈以及發達的加盟模式;便利蜂的核心特點是經營鮮食、自有貼牌產品帶來的高毛利率,高效率的供應鏈和自助購物、支付智能系統。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2、為什麼便利蜂並未像7-11那樣開放加盟,而選擇直營呢?

因為便利蜂在規模和知名度上都不及7-11,它只有在一個區域內花重金密集開店,比如中關村附近1千米開的10家店,才有可能保證這些店一起掙錢。

如果只開2家店,就要為這2家店建前置倉和物流配送體系,成本太高,所以它只能選擇直營。即使這時候它放開加盟有人幹了,要麼是東西不新鮮不好吃、產品不全,要麼就是配送成本過高,加盟商也會成為炮灰,反而影響品牌發展。

3、為什麼便利蜂發展如此迅猛?

因為“便利蜂”背後主導者正是前去哪兒網創始人,離職後創建斑馬資本的莊辰超,首期就給便利蜂儲備了10 億發展資金。

由於不差錢,便利蜂不管在選址開店還是快速搭建供應鏈和物流配送和開發App智能支付系統上,都比競爭對手速度更快,也更敢幹。

除了不差錢,還不差人。團隊來自以王紫為首的前7-11管理層,離開7-11後,該團隊開設過鄰家便利店,運營經驗相當豐富,讓便利蜂的發展如虎添翼。

便利蜂對自己的定義並不只是做便利店,而是通過眾多門店和其他的項目去獲得更多的用戶數據和流量。

比如,羅森把App當作一個門店移動支付的輔助工具,而便利蜂是線下門店服務於線上App,一切都是為了吸引更多用戶使用App,購買會員提供更多數據,然後用這些數據去做新消費場景的延伸。

所以衡量便利蜂是否盈利,不能像看傳統便利店那樣,算單店房租、人員、水電成本,而是要看它的大戰略。

如果便利蜂通過不斷開店,獲取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和流量之後,便利店就成了它渠道入口之一。

就像它嘗試過的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物人貨架等一系列風口項目,除了收割商品之外的附加體驗外,更多的還是為了吸引流量。比如,美團確立了吃喝玩樂之後,就開發出很多形式的消費場景。

所以便利蜂以後可能會是一家物流公司、廣告公司或者是供應鏈公司,由於它是分段掙錢的,所以我們最後要看的是它集團是否盈利、是否能給投資人掙到錢。

當然,發展如此迅速也帶來了一些風險。

1、就拿外賣來說,不同於7-11直接與美團、餓了麼平臺合作的形式,便利蜂搭建了自己的外賣配送團隊。但鮮食配送是件很難的事,原因是鮮食無法保存;很難解決線上庫存和線下庫存信息同步化的問題。

2、如何複製輸出優秀店長以及供應鏈、實現全域配送都是便利蜂接下來需要思考的。

3、由於迅速擴張和加強供應鏈物流配送體系都需要大量的燒錢,所以便利蜂最大的挑戰依舊是如何解決資金鍊的問題。

4、目前便利蜂不開放加盟,如果開放加盟了,值不值得幹?

如果非想加盟必須要看兩點:

1、看你所在的城市總部是否提供配送體系、前置倉和供應鏈;

2、要看公司整體戰略是什麼,是為投資人考慮更多,為加盟商考慮更多,還有是否提供像鮮食、自有貼牌產品這樣的高毛利產品。

如果具備以上兩點,有可乾的前提,否則一定不要幹,不然99%可能會成為炮灰。

便利店裡的大門道和小技巧


通過長達1個多月的走訪、調研和分析,我們總結了幾條便利店行業的大趨勢:

便利店早已不是“當年”的便利店

過去我們印象中的小賣部,便利店,就是就近原則買一些急需的小東西,比如可樂、牙刷、酸奶之類的。

但是今天,便利店可能可以賣自制奶茶、咖啡、酸奶,也可以買自己做的盒飯快餐,還可以代收快遞買彩票。在便利店,你還可以借到雨傘,可以打印自拍,你甚至可以在便利店裡面找到座位泡一盒泡麵,享受自己高卡路里的午餐。

所以,如果你想自己開一家或者加盟一家便利店,首先要在思維方式上轉變過來,你要開的早就不是當年的便利店了。

所有便利店都在嘗試通過餐飲來提升毛利

便利店行業其實是一個低毛利的零售行業,中國市場業內普遍認可的毛利率大概在20%-35%之間,淨利在3%-8%之間,平均5%,而主要的成本就是房租和人工,這幾乎佔到便利店行業成本的50%。

而在毛利低的情況下,從7-11開始,一直就在嘗試通過餐飲來提升毛利,目前,北京品牌便利店裡面,至少有1/3的面積是用來擺放關東煮、盒飯快餐和飯糰麵包的。

7-11 在中國經營數據顯示,FF 商品(Fast Food)已經成為便利店銷售額和毛利的最大組成部分,FF 商品合計銷售佔比已經達到了 42.9%,而毛利貢獻也達到了 46.6%。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在一項 7-11對於中國消費者購物行為的調查中顯示,店內料理、乳製品、飲料、好燉、飯糰壽司佔據了消費者目標商品前五的位置,其中除乳製品和飲料這類便利店的傳統品類外,剩下的均為速食類商品。

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數據是便利店行業的生命線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零售商是有什麼賣什麼,消費者是有什麼買什麼。但是今天必須是圍繞客戶的需要倒著來,以終為始整合需要什麼樣的商品,什麼樣的物流,什麼樣的價格,什麼樣的擺放等等。

7-11講求千店千面,千時千面,你的店在哪裡?在酒店附近,公司附近、醫院附近,還是住宅附近?附近是年紀大的比較多?還是年輕人比較多?你是什麼冬天還是夏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日期,不同的星期,整個店面陳列的商品數量、品類都是不一樣的。

今天,數字化的供應鏈網絡是便利店品牌的生命線,傳統的線性供應鏈將逐漸演變成動態的網狀供應鏈體系,7-11能實現不同門店不同時間供貨1-3次。

你的門店、供應商、共配中心、總部等各個節點都必須連接在一起,每個店鋪什麼貨,什麼時間點鋪貨,做什麼活動,都得是“店長以及店長手裡的數據”說了算。

如果一定要加盟,要看這三點:

首先,看有沒有鮮食供應鏈和相關資質,

就像我們前面分析的,鮮食是目前提升便利店毛利的有效手段。所以,如果要加盟便利店,必須考察的就是品牌方是否擁有可靠的鮮食供應鏈以及從事餐飲相關的資質,包括配送體系、中央廚房、鮮食工廠都在考察範圍之內。

其次就得看加盟品牌的在當地的知名度,因為便利店品牌化已經是大趨勢,品牌意味著產品有保證,意味著售後無憂,意味著培訓服務支持體系的完整度。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是否有退出機制。蛋解創業一致強調,創業是有風險的,成功有時候也是概率事件,再加上便利店是一個毛利低的辛苦行業,有可能是加盟商自己不能堅持,也有可能是品牌方設計的利潤結構有問題,總有部分人是會選擇退出,那品牌方有沒有設計退出機制就非常重要了。

進貨要比價,比價就要“貨比三價”,下載“貨比三價”快來比價進貨吧!

本文轉自“零售老闆熱搜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