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在連續加班了一個星期之後,絕望的你把頭像換成了哭泣的悲傷蛙以宣洩內心的悲痛,然而還沒等來朋友的寬慰,媽媽的微信頭像先跳了出來。

“閨女啊,你這好好的一個女孩子幹嘛用一個這麼醜的青蛙做頭像?”

“你知不知道,微信頭像就是人的第二張臉,從微信頭像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來,媽媽給你挑了幾張圖片,你看這朵荷花,美觀大方,就適合女孩子做頭像,快換上,聽話!”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媽媽們最愛的荷花 / the Unsplash@Aradhika Sharma

雖然你的心裡早就對這朵荷花翻了130個白眼,可也百思不得其解:為啥咱媽總是對自己的頭像如此嚴格?微信頭像真的能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嗎?微信頭像到底有多重要呢?

其實,媽媽說的有錯的地方,也有對的地方。

人們總是說:“微信頭像是心靈社交網絡的窗口”、“讀懂一個人的微信頭像,你就讀懂了這個人”…… 真的是這樣嗎?

嚴格地說,這樣的話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微信作為現代人們展示日常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最主要的網絡平臺之一,它的頭像自然也是可以作為了解一個人的窗口的。

比如說,每到期末時節,大學生們就會紛紛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幸運頭像,開啟一場轟轟烈烈的“微信做法”,於是當你看到你的同學都換上了熟悉的頭像,你就知道,期末周來了。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名偵探柯南的頭像曾經風靡一時,因為掛柯南的諧音是“掛科難”。但互聯網的潮流變化太快,今天柯南頭像在考試周的地位已經日薄西山了 / 視覺中國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2018年下半年,楊超越的“做法”頭像傳染了整個朋友圈。而且至少表面來看,楊超越似乎十分樂意接受別人對她的“錦鯉”調侃——不用怎麼努力,就能成功(圖文無關) / 視覺中國

不過如果想通過分析一個人的微信頭像,就能精確瞭解他的人格特徵,甚至是把它當作嚴肅的人格測試,那麼對於來說大部分人來說真實效果如何可能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為了確保人格測試的科學性,心理學家可以採用信度和效度兩個指標來判斷。

那麼,如果想通過微信頭像瞭解一個人的人格特徵,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信度應該不高。

比如說,我身邊曾有人換過愛豆頭像,也換過卡通頭像,甚至換過表情包的頭像,那按照某些頭像解讀方式,他應該有時幽默開朗,有時卑怯軟弱,有時又少女心爆棚——看起來似乎不太穩定啊。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星爵”克里斯·帕拉特(Chris Pratt)一定想象不到,自己的沙雕圖在中文互聯網上有多火。你常常會看到,一個人昨天還在用星爵做頭像,今天卻換了一個假笑男孩,你就沒法預測他/她的人格 / 視覺中國

所以如果解讀結果無法做到一貫而穩定,那這樣的解讀方式可能“信度”就不算高。

那麼它的效度又如何呢?也就是說,微信頭像反映的究竟是不是人格特徵呢?不好意思,很可能也並不是。

就像學生們換頭像可能是快到期末了,如果哪一天社畜們換上了“奮戰到底”的大拳頭頭像,一般不是因為他有“堅忍不拔之志”,大概率是因為年底要衝業績了,小領導讓全組人都給換上的。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如果突然有個男生突然換上了《櫻桃小丸子》中的花輪同學做頭像,不要以為他是打算朝這個角色發展,而只是因為……他被女朋友逼著換上了情侶頭像 / 網絡

當然,這種有趣的問題不僅大眾關心,心理學研究者們也很關心,不少研究者們也對這個問題進行過一些探討,例如臺灣師範大學曾經研究了人們的Facebook頭像與他們的人格特徵之間的關係,並發現頭像圖片的類型與他們的人格特徵相關度達到了顯著水平,而這篇文章也成為了“微信頭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的有力證據之一[1]。

可惜這份研究做得並不夠完善:因為它需要讓受測者自己先給自己和好友的微信頭像分類,而這種對頭像的“深度加工”很有可能讓受測者進入社交的狀態,那麼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人格測試很可能無法展現出受測者真實的人格。

犯了類似錯誤的還有一份歐美的關於Facebook動態的研究[2];除了頭像以外,還有研究者對Instagram上的圖片進行了研究,但圖片特徵和人格特徵的相關度也不是很理想[3]。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人們在社交網絡上拿某張明星照做頭像,可能只是想展現出自己的品味和喜好。如果你想使用這張張國榮做頭像,請準備好以下應付媽媽的臺詞:“我不是想抽菸”、“這不是我男朋友”、“我沒有喪氣,黑白不是喪氣”(圖文無關) / 視覺中

那麼通過微信頭像瞭解一個人的人格就真的完全不可行嗎?其實也不是。有人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和特殊的計算方法對人們的Facebook頭像進行了分析,發現其預測的大五人格測試結果準確率達到了60%以上[4]。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對於大部分普通微信使用者來說熟練掌握這些高大上的技術還不太現實,那頭像對於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一個人能夠起多大作用也許需要重新探討了。

不過,雖然想要通過微信頭像就準確把握一個人的人格特徵並不可取,但也並不能否認微信頭像在社交活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和日常的面對面交流不同,微信交流屬於典型的缺場交流:我們無法直觀地感受對方的表情、神態、語氣包括交流的環境等等,因此除了交流的具體內容以外,微信頭像就成了最重要的社交要素[5]。

就好像同樣是發了“拿小拳拳捶你胸口”這句話,如果對方的頭像是一隻萌萌的小貓,你也許會覺得ta超可愛,但如果對方的頭像是滅霸,那估計你會感到一陣違和的不適感。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流行於中文互聯網的悲傷蛙(或者叫佩佩蛙,Pepe the Frog),其實是由一個美國人創造的,這個系列的表情包在美國還因為政治因素而頗有爭議 / Vox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與對方的初次交流方式就是微信,那麼微信頭像就會變成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們虛構了一個人並杜撰了兩段關於他“內向”和“外向”的材料並按照不同的順序呈現給被試看,一半的被試先看到“外向”的描述,而另一半被試先看到的是“內向”的描述。

而在看完材料後,前半組的被試有78%的人覺得這個人是外向的,而後半組只有18%的人覺得他是外向的,可見第一印象對於人們的形象塑造有多重要[6]。

所以如果你用了一個沙雕表情包做頭像,就算你和別人念聶魯達的愛情詩別人也會覺得你是不是抽風了。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2017年1月24日,英國蘇格蘭的一隻哈士奇拉著雪橇在奔跑。哈士奇是中文互聯網上的常客,如果你使用哈士奇的各路表情做頭像,最好不要進行表白等操作 / 視覺中國

而且,從傳播學的角度上來講,微信頭像也直接參與了用戶在網絡中的形象構建,因此用戶也會有意識地通過選擇微信頭像來進行印象管理[5]。

比如說,如果你想做一個愉快的沙雕網友,那麼你大可以選擇各類時新的表情包作為你的微信頭像,而如果你想打造你的“學霸人設”,各類勵志圖片一定是你的不二之選了。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當然,你最好別用這位叫做“翟天臨”的大兄弟做頭像了(圖文無關) / 視覺中國

其實不少網友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尤其是那些瘋狂換頭像的人,他們更是重視頭像在自己形象塑造中所起的作用[10]。

一份針對378名Facebook用戶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的頭像設置標準差不多就是“在不會被他人認為是欺騙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展現自己有吸引力的一面”[7];另外一份對288名大學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結論[8]。

考慮到Facebook實名社交的特殊性,大部分用戶都會把自己的照片作為頭像,頭像對於自己的形象塑造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們自然會精挑細選出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稍微修一修也是可行的,別修得親媽都不認識就行。

那你可能會問了,如果有的人對自己的外貌並不自信,又不能“P圖整容”,那他們該怎麼設置自己的頭像呢?另一份研究顯示,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也許應該選擇“匿名性”更高的圖片[9]。

所謂“顏值不夠,背影來湊”,放上自己的背影或是超多人的大合照,甚至是直接來一張風景照,就可以有效避免社交中的尷尬。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對自己不自信的女生,可以試試“背影殺”。這種“不出格”的照片還有一個好處,不少僱主會查看僱員的Facebook主頁,因此為了避免給僱主留下不好的印象,許多人也會盡量避開“出格”頭像[10] / the Unsplash@Jake Ingle

而這一系列充滿小心機的操作最根本的出發點,還是在於人們希望在社交網絡上塑造一個更好的個人形象。調查顯示,無論在匿名還是在實名狀態下,讓自己顯得更有吸引力都是人們選擇Facebook頭像最主要考慮的因素[1]。

還有一些傳播學者認為,微信頭像不僅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也會推動使用者自我認知的建構[5]。也就是說,使用沙雕表情包不僅能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沙雕,也許時間長了你也會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是沙雕。

看來爸媽關心得也沒錯,微信頭像確實挺重要的,但為什麼他們總嫌棄你的微信頭像呢?

被嫌棄的頭像的一生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嫌棄你的頭像肯定不是因為嫌棄你,只是有可能你們的性格特徵和觀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人統計了中國2004-2013年間65份大五人格研究,涵蓋了近50000名大學生樣本,結果發現十年間大學生的開放性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12]。

也許你會質疑,並不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是大學生,而10年的跨度也不夠長。這裡還有一份針對中國3192名15-75歲橫斷樣本的大五人格測試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越大的人開放性程度越低,也就是說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常說的“老年人更保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13]。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你的朋友圈,大概率有人使用過韓國宋一國的“宋家三兄弟”的照片作為頭像。但這種頭像,可能會引起媽媽的強烈反感,“你又沒結婚,別人會以為這是你的小孩啊!”(圖文無關) / Youtube

還有人研究了經濟發展與人格的關係,研究發現社會經濟水平越高,人們的開放性以及在人際關係中的現代性越強,因此如果父母留守老家而子女在一線城市打拼,雙方出現觀念上的不統一也是正常的[14]。

而開放性程度低也會讓他們在微信頭像的選擇上更為謹慎:“不要說什麼小狗小貓小豬佩奇,人怎麼能用畜生做頭像呢?”“這張不行,搔首弄姿,一點也不潔身自好!別人會怎麼想你?”……什麼?你說沙雕表情包?那更是碰都不能碰。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父母們最無法接受的照片當屬袒胸露乳的照片。假如你換上一張你家idol這樣的照片,5分鐘後你會迎來一陣暴風雨般的微信通知 / the Unsplash@Viktor Juric

此外,對於近幾十年青年的擇偶標準研究也發現,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如今的人們在擇偶時變得更自主、崇尚自由,也更重視人的全面發展[15][16]。

由於擇偶標準往往也體現了人們的理想發展結果,即“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因此當父母用他們的標準衡量子女時也會出現分歧:在你眼裡的自由時尚可能在她們心目中就是災難性的道德崩壞。

不僅如此,還有些家長對於風水的狂熱讓他們堅信一些頭像會招致無妄之災,因此也會對子女的微信頭像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

相信不少人都聽父母勸誡過:不能用貓做頭像!貓是邪物,做頭像會招邪!別用黑白照做頭像!會影響身體健康!用動物頭像要小心!一定要細查與自己的生肖是不是相剋!繁多複雜的規矩讓你不禁懷疑爸媽是不是偷得了什麼真人的心傳。

微信頭像真的影響第一印象嗎

你用這種恐怖貓片怕是會被你媽媽打死 / 浪潮工作室內部絕密圖片再度分享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微信頭像畢竟還是我們自己的,你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也有他們的成長路徑,存在分歧也是難以避免的,也許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永遠保持步調一致,而是相互的理解與尊重,微信頭像上是這樣,其他很多事情上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