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本文選自中信書院閱讀時差欄目。閱讀時差動態實時同步全球前沿新知,為你打破知識的國界。

本期閱讀時差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世界史》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世界小史》

大村大次郎 著

本書從財富流的角度來分析梳理世界史,帶大家發現歷史的另一面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本書作者也有著相似觀點:世界史就是人類追求財富的歷史

在財富的發展變遷中,財富是如何積累?如何流動?又如何得到分配?

只要瞭解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能抽絲剝繭,發現歷史鮮為人知的一面,理解攪起歷史湧動的並不是傳統觀念中的政治、戰爭,而是財富、經濟。善於籌集金錢、分配財富的人往往都不乏政治實力,也不缺軍事實力。本書按照這種全新的思路,使世界史的脈絡以一種全新的面目呈現在讀者眼前,為讀者另闢一方歷史天地。

全文提綱

第一部分:歐洲你方唱罷我登場背後的規律

第二部分:東亞局勢:古老的中國與近代日本的崛起

第三部分:美國的發家史

01

歐洲你方唱罷我登場背後的規律

說起歐洲歷史,不可不說古羅馬,而古羅馬又與古埃及關係匪淺,所以我們不妨以古埃及為起點來看。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古埃及有著長達3000年的和平與繁榮,按作者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古埃及有著完善的稅收體系。要知道,徵稅自古就是件麻煩事,重了民眾不滿,輕了國家運轉成問題。所以完善的稅收體系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然而古埃及是成也稅收,敗也稅收。即使當時稅收官員的待遇已經算很好了,法老也對徵稅官們進行“慈悲為上”的道德勸誡,官場上還是慢慢形成了貪腐風氣,古埃及由此半截身子便入了土了。所以徵稅方式很重要,一旦有漏洞,中間人往往會層層剝削,傷國傷民。

古埃及霸主地位的繼承者古羅馬顯然沒有從中汲取經驗,才會又把這一職務外包出去。人民在這些中間人的壓迫下負擔更重了,叛亂和財政緊張自然成為政府不得不頭疼的兩個問題,而這就是個惡性循環,政府越是遇到頭疼的事,就越需要稅款,長此以往,這個國家自然好不了。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羅馬帝國滅亡後,接替其霸主地位的是在土耳其附近發跡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個伊斯蘭大國太強勢了,完全壟斷了當時東西方貿易的陸路交通,貿易肯定是不能斷的,奧斯曼又打不過,沒辦法,西歐各國只能被迫從海上尋找機遇,由此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嚴格講來,大航海時代其實是由葡萄牙率先拉開序幕的,因為與西班牙關係也不太好,葡萄牙的陸路貿易更不好做,所以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投到了海上。這一下,西歐各國發現,其實不用非得從奧斯曼的陸路貿易底下討飯吃,海上也是大有可為的嘛。西班牙率先效仿起葡萄牙來,收穫也是頗豐。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西葡兩國瓜分了美洲大陸,黃金白銀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據統計,在兩國主導的約150年的大航海時期,共有約160萬噸白銀從美洲運達西班牙,相當於當時整個歐洲白銀儲量的3倍。這些金銀給歐洲的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而西班牙在海戰中卻還是敗在了英國手中。究其根本在於財政失衡。連年的戰爭和苛刻的宗教政策造成了西班牙的嚴重內耗,而財政失衡又導致了不合理的稅收,造成經濟更加蕭條,國際收支不平衡,西班牙就此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

接過海上霸主權杖的是英國,而英國是靠什麼發家的呢,答案是掠奪。英國早先簽訂了《大憲章》,使國王沒有了隨意徵稅的權力,所以一旦缺錢,英國只能另闢蹊徑。而比起發展工業,英國更傾向於直接掠奪。亨利八世和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女王,先後通過脫離羅馬教廷,贊助海盜活動,發展奴隸貿易,把無數黑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據說,伊麗莎白時期,每次海盜活動能給英國帶來約60萬英鎊的收益,而女王則能從中得到約30萬英鎊,要知道,英國當時的國家年度財政收入才約為20萬英鎊。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亨利八世

再然後,光榮革命開始了,英國設立了英格蘭銀行,又制定了世界首例國債制度,這兩項改革極大促進了英國經濟的增長,在內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支持,在外為掠奪擴張奠定了基礎,後來英國對東南亞各國的挑撥,對中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不得不說英國背後的資金力量是其霸道行事的底氣。

海峽那邊的法國,此時也通過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提及法國大革命,有一個人名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拿破崙。作者在書中說啊,拿破崙是成於省錢,敗於缺錢。

拿破崙之所以創造出不敗神話,就在於他實行的是徵兵制,比僱傭兵省錢多了,所以用更少的錢組建起了更龐大的軍隊。而拿破崙為什麼還是遭遇了滑鐵盧呢?因為拿破崙終究只是軍事天才,而不是經濟天才,所以後期面對軍費不足竟是無計可施,就算賣了地,加了稅,軍費還是不夠,屬於典型的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吶,於是曾經不可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就這樣走下神壇。與此同時,英國則通過稅制改革、發行國債,國庫充盈。

說完了英法,我們把目光轉向德國,德國之所以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根本原因仍然圍繞一個錢字。

第二次工業革命其實是與一戰同時發生的,而一戰發生的主要原因,依作者的說法,正是因為德國突飛猛進的經濟,德國作為新興的歐洲大國,用力過猛,發展太快,成功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忌憚。而一戰德國的戰敗又為其後的二戰埋下伏筆,德國戰敗後,簽訂了十分苛刻的割地賠款條約,經濟幾乎面臨崩盤,而來自美國的投資此時迅速撤離德國,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德國的境地更是雪上加霜,民眾都想過上好日子,而納粹強硬的對外政策正合了民眾的心意,何況這些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窘境,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失業人數大幅下降,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回升。為了使經濟持續回暖,德國開始瘋狂地侵略,試圖收回之前的領土,兼併德語區,然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戰的陰影還未散去,德國又挑起了第二次大戰,最終以戰敗告終。

從古羅馬時代到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從大革命到一戰和二戰,歐洲大陸上每一個歷史節點都受到了當時財富流向的影響。歐洲劇場的主角轉換正是因為財富在各國間的流動,國富則國強,國窮則國弱,唯有對金錢的渴求是不變的

02

東亞局勢

自秦朝統一六國,中國就有了統一的貨幣,秦半兩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秦半兩

雖然貨幣的統一是強制的,但好在結果是好的,它對於經濟流通意義重大,降低了政府徵稅等行政成本,間接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這種方孔圓形的貨幣形制一直流傳了下來,甚至還輻射到日本等周邊國家。

自秦以後,中國的貨幣鑄造就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西漢在約120多年的時間裡,鑄了280多億枚五銖錢,年均2億多枚。到了北宋更不得了,據說在150年間,錢幣的總鑄造量達到了2000-3000億枚。這些錢大量出口到了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家,成為了貿易的通用貨幣,甚至成為了某些國家的日常貨幣,換句話說,北宋就是當年東亞的中央銀行。

與此同時,四川出現了“交子”,交是交換的交,這是一種存款憑證,與鐵錢價值等同,可以替代鐵錢進行流通,其後北宋政府發行了“官交子”,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紙幣,在此基礎上,北宋政府建立起一套領先於世界的現代金融體系。古代中國在東亞地區的龍頭位置不得不說與其經濟的發達有直接關係。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交子

古代中國是毫無疑問的富國,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自公元400年至(公元)1000年,中國人均GDP比西歐各國高出30%。但是花無百日紅,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實在誤事,從此經濟軍事都落後了世界一大截,只落下個軟弱好欺的名聲,為人魚肉。

接下來說說日本,19世紀以前的日本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島國,在大國眼中完全不值一提。但在明治維新後僅僅50年裡,先勝中國,再勝俄羅斯。在其後的20年裡,GDP增長到原來的6倍,工業農業產值都飛速增長。日本憑什麼取得了如此發展呢?答案就是大力發展出口。引進西方的技術和物資都需要錢,所以強勢的出口能力是籌錢西化的主要依託。出口什麼呢?自然是生絲,從江戶時代日本就是生絲大國,所以就靠出口生絲賺得了發家致富的本錢,此後再克服重重困難,修建鐵路,產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戰時,日本趁歐洲各國陷入消耗戰的時候,大力發展出口,出口量飆升至先前的三倍,因此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政治地位也隨著經濟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提升。一戰到二戰期間,因為在棉紡織品市場上與英國產生了矛盾,日本於是把觸角伸向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上,沒想到美國其實也盯著這塊肥肉,為了爭奪資源,日本國內對於參加二戰的呼聲越來越高。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日本為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失去了戰前擁有的所有殖民地。只是戰前工業底子打得好,戰後又有美國扶持,所以恢復得很快。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國家的興衰直接跟經濟決策掛鉤。中國之所以先盛後衰,日本之所以先微後盛,都跟統治者做出的經濟決策息息相關。古代中國影響力能輻射到周邊地區,是因為經濟輻射到了周邊地區,統治者制定了有利的經濟政策,而近代中國的衰落,則是閉關鎖國的惡果,日本之所以能崛起,也是因為統治者的經濟政策。中日兩國先後成為強國的原因也在於

它們當時當地選擇了正確的經濟政策

03

美國的發家史

美國1776年才建國,到如今還不滿300年,然而就是在這300年間,它從一個無足輕重的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經濟的霸主,它到底經歷了什麼。

故事開頭要從“波士頓傾茶事件”說起了,當時英國財政吃緊,於是想要向北美殖民地收稅,然而北美殖民地拒不納稅,英國就用低價傾銷茶葉來維護自身利益,此舉大大激怒了當地茶商,便把英國拉來的一船茶都倒海里了。事發後,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卻激發了當地居民更強的叛逆心,最終引發了獨立戰爭。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獨立之初,美國只是一個在東海岸有13個州的狹長小國,跟現在的墨西哥面積差不多大。但是從此開始它便開始了擴充國土的路程。那時的北美都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離母國遠,管理起來也不方便,所以美國就通過或買或騙或搶的手段,一步步把別人的殖民地變為了自己的國土。此後,美國又意外地在加利福尼亞和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和油田。廣闊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資源,美國自此獲得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又加上當時身為美國的“母國”英國富得流油,資本滿得都要溢出來了,於是這些資本的主人看到了在發展中的美國,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債,還在美國投資了各種產業,對於美國的茁壯成長來說,英國資本的助力功不可沒。

接下來,恰逢“一戰”的時機,美國不參戰,反而向協約國賣出了大量的軍需物資,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債權國。這時候,石油也逐漸代替煤炭成為了主流能源,當時的產油大國是誰呢,正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首個大規模生產石油的國家,大體量油田眾多,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美國始終穩居世界第一產油大國的寶座。中東的石油是在二戰後才開始開發的,一戰中協約國的石油幾乎全是美國產的,在一戰到二戰期間,美國登上了超級大國的寶座,石油帶來的原始積累確實是對此居功甚偉的。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一戰後,大量財富源源不斷地進入美國,1923年末,美國黃金儲備量高達世界黃金總量的40%,這一來美國倒是有錢了,但是卻榨乾了其他國家的購買力,這些國家在內陷入通貨緊縮,在外無法進口商品,所以經濟的泡沫就破了。所以19世紀2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的伏筆其實是美國持有過量黃金埋下的。

二戰和經濟大危機同步爆發,其實美國本來是想隔岸觀火,但是德國提出了“歐洲經濟新秩序”的計劃,脫離了金本位的體系,令美國一下就警覺起來了,要知道,美國就是靠金本位實現繁榮昌盛的,要是其他國家不認金本位了,那美國手上的黃金和石頭就沒區別了。


一文看懂日本當年能超越中國趕上世界的關鍵原因


當然,也是因為美國特別重視金本位這個原因,二戰後的美國又作了個大死,不顧當時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勸告,執意堅守金本位制,把美元和黃金掛鉤,通過了佈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為全球的硬通貨。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個無解的矛盾,如果其他國家獲得美元,美國就會失去美元,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貿易赤字,但是如果,一直出現赤字,美國經濟就危險了,美元也就撐不住了。

講到這裡,這本書的內容就說的差不多了。在本書的最後,作者警告人們不要把金錢的遊戲玩得太開,不要鼠目寸光的追求個人短期利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不然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說不定全世界又得經歷動盪的革命時期。作者對於現在特權階級的批量產生感到十分憂心,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避稅,而窮人只能坐以待斃,越來越窮,這正是作者強調的“國家衰落模式”,在作者看來,世界性的國家衰落正在發生

總 結

第一部分我們說了在財富流向的驅使下,

歐洲大陸的風雲際會,重點講述了英、法、德三國。

第二部分我們知道了中國和日本,兩個東亞強國的發家史

第三部分我們重點講述了金錢是如何幫助美國爬上第一把交椅的

本書深入剖析了相關歷史,強調了財富流向、財富決策和財富分配對於社會歷史演變的重要性,同時警告人們要看重社會經濟制度的公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