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說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而在說話早晚這方面,每個寶寶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有的寶寶剛剛過了一歲便會說句子,有些寶寶眼看就要2歲了還“金口玉言”不肯說一個字呢。

遇到說話早的寶寶還好,愛顯擺的家長就找到了炫耀的由頭;但遇到說話晚的寶寶,家長指不定會在心裡怎麼著急上火呢,此時也總會有人安慰你說:“說話晚沒關係,貴人語遲呀,愛因斯坦也5歲才會說話呢,你看人家多聰明!”這感情好像寶寶說話越晚就會越聰明似的。

但事實上是,人家愛因斯坦根本不是網傳說的那樣5歲才會說話的,坦爺早在2歲半的時候,在他妹妹出生時就已經說了話——“這是我的新玩具嗎?可是沒有輪子要怎麼玩?”,雖然問的問題比較奇葩,但這對於他那個年齡已經算是很複雜的句子了,想必坦爺說一個字兩個字的時候會更早吧。謠言止於智者,還是不要讓他老人家繼續蒙受不白之冤了吧。

而寶寶說話的早晚與他聰明與否並沒有啥關係。只是有些研究表明,兩歲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在他七歲的時候,依舊會有五分之一的寶寶語言能力比同齡人弱。之所以很多人會從潛意識覺得說話晚的寶寶會更聰明,恐怕是因為:孩子一直不說話,一旦他開了口,就直接跳過了那些咿咿呀呀學說話的過程,上來就說長句子,顯得很是聰明的樣子,但事實上只是因為他們的語言發育相對落後,追趕上的速度相對比較快而給人的錯覺罷了。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的一個介質,寶寶一定是在認知、情感、精細運動、社交等發麵更加領先了,才會早說話了,而早一些無疑是好事。

晚說話的寶寶就算沒有其他的一些問題,到了3/4歲終於能流利說話了,他也會因為比同齡人晚說話一兩年而付出一定的代價:兩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崛起,他可能會因為苦於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變得異常暴躁,而這很大程度上會改變父母之前的寬容、耐心的養育風格。

你會發現,越是會表達自己的孩子越是乖、越是聽話,父母對他們也越會寬容越有愛心;越是不會表達或表達不清的孩子越是脾氣差,父母對待這樣的孩子就越是容易缺乏耐心、越是容易使用“高壓政策”,一旦開了吼叫打罵的先例,那麼家長再想改回去就不簡單了。習慣的培養是兩面的,父母與孩子也是相互造就的。家裡若是有一個不會說話卻又經常嗷嗷亂叫的熊孩子,父母是很難總是保持好脾氣的。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所以,孩子早點能學會說話,不僅可以讓他更好的表達自己少憋屈,還能決定一個家庭的氛圍是否輕鬆友好,從而塑造他的性格,影響他的一生。

有個留美的朋友,她就因為孩子已經16個月了,一個詞都還不會說,也不太能聽懂話,就被兒醫建議聯繫兒童語言康復師來幫助孩子說話。所幸的是,在還沒約到康復師時,孩子終於開口蹦出來了詞兒,這才免了後面的許多折騰。

綜上,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說話早晚的這個問題,倘若寶寶說話明顯比較晚,千萬不要坐視不管消極對待,即使不去找兒童語言康復師,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多多注意對寶寶的語言啟蒙,一有空就和寶寶說話,讓寶寶早些開口說話才是重點。

很多父母對於“寶寶多大應該會說哪些話”不瞭解,下面育兒琦說就簡單給各位家長朋友們分享一下“寶寶語言發育的標準”。

寶寶比這個標準相差一個月左右一般都屬正常,若是相差太多就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了。

0——3個月。

這個月齡的寶寶正處於完全被動的接受大人語言的階段,但他們會更偏愛媽媽的聲音,當聽到聲音的時候,寶寶會把頭轉過去,甚至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就是在認真的聽你講話。有些寶寶在3個多月的時候,會發出一些“元音”,像“噢~”“哦~”“啊~”等。

4——7個月。這個月齡的寶寶會開始發些“輔音”,像“mama”“dada”等。在大人叫他的名字時,他不僅會有反應,還能用一些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自己情感以及需要。所以,在剛開始,大人在叫寶寶名字的時候儘量只選擇一種,別一會兒大名的叫,一會兒小名的叫。

8——12個月。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有“目的”的使用一些詞,像“媽媽”“吃”“球”等。一般寶寶到了15個月的時候,能說上3/4個詞;18個月的時候,能說上10個詞左右,他們開始嘟嘟啦啦說個不停,其中會出現更多的“輔音”,像“p““w””n”“t”等,這些為以後能說的更多打下了基礎。

18——24個月。這個月齡的寶寶能聽懂大人的很多指令,像“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我們來吃飯吧”“把水杯給我”“坐在凳子上”,在聽到寶寶不想聽的話時,他們有時候會假裝聽不懂。相比之前,他們能說更多的詞彙,能開始把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像“媽媽吃”“給寶寶”等,當然其中會有很多語法錯誤。他們有時候會用一個詞來指代所有類似的東西,比如用“小狗”指代所有的動物,用“奶”指代所有能吃的東西。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25——30個月。這開始迎來了他們的語言爆發期,經常使用的詞彙能達到200個,他們會把更多的詞組合在一起形成短句子,像“寶寶要喝水”“寶寶出去玩”等。他們會開始使用“代詞”,像“你”“我”“他”,當然會經常用錯,就像《蠟筆小新》裡的小新一樣,回家的時候經常和媽媽說“你回來了”。有這個現象是正常的,他們還需要過好幾個月才能明白該如何正確的使用這些“代詞”們,除此之外,他們會開始用語言回答你的問題。

31——36個月。這時候的寶寶已經能熟練的運用些語言了,甚至能說些“複合句”,他們能用“可是”“因為”“所以”這些“連詞”來講述一個事件,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像父母一樣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了。

啥時候還不說話,就需要著急了。

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人,只要你覺得寶寶不對勁兒,就應該主動的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不要總是用“貴人語遲”“說話晚的孩子聰明”來安慰自己。雖然確診的過程麻煩了些,但你能明確的知道寶寶是不是有問題,總是要比“錯過”好的太多。

下面是一些寶寶語言發展緩延遲的表現。

如果寶寶有一條符合的,就要趕緊找醫生確認一下了。當然,不是說寶寶符合了一條就一定表明了孩子有問題,但有符合的也確實是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一個表現,也是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

到12個月為止。

  • 從未發出過“媽媽”“爸爸”的音
  • 從未使用過肢體語言,像“揮手再見”“搖頭或者點頭”
  • 從未發出過任何一個的“輔音”,像“m““p””d”等
  • 從未對大人做出的簡單指令有過反應,像“不可以”“再見”等
  • 從未“嘟嘟啦啦”的說過話
  • 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從來不曾指出過,像“一旁的小狗”“樹上的小鳥”等

到18個月為止。

  • 在聽到指令時,從來不會指出相對應的身體部位,像“眼睛”“鼻子”“嘴巴”等
  • 當他想要大人幫忙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從不用“語言溝通”,而是用“手動”的方式,像“把大人的手放在水杯的蓋子上來讓打開水杯”等
  • 能使用的詞彙少於6個

19——24個月。

  • 詞彙量沒有快速的增長,以一週一個新詞為基準。

到24個月為止。

  • 對簡單的指令沒有回應
  • 不會模仿他人的語言或者動作
  • 不能在書中指出大人說出的畫面,像“熊熊在哪裡?”
  • 不會把兩個詞彙連成一個簡單的短句子
  • 不知道家中常用物品的使用功能,像“牙刷是用來幹什麼的”“勺子是用來幹什麼的”等
  • 從不玩“假扮遊戲”,像“捏下來繪本上的食物假裝吃”“假裝給布娃娃喂水喝”等
  • 到30個月為止。
  • 朝夕相處的家人也不能理解寶寶說出來話的意思。

到36個月為止。

  • 從未使用過任何“代詞”,像“你”“我”“他”等,用錯沒關係
  • 很多時候,陌生人聽不懂他說出來的話
  • 總要自己玩兒,沒有興趣和其他小朋友玩兒
  • 簡短的語言也理解不了,像“穿上衣服,我們再出門”“下雪了,外面會很冷”等
  • 接受不了和父母分離,短暫的也不行
  • 說話特別不清楚
  • 有嚴重的結巴,在說一些本身就難發音的詞時特別的費勁兒

到48個月為止。

  • 不能理解“一樣”和“不一樣”的概念
  • 不能正確使用“代詞”,像“你”“我”“他”等
  • 大多數拼音中的“輔音”的發音都沒有掌握,像“bpmf dtnl gkh jqx”

導致寶寶說話晚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1.缺乏語言輸入

自寶寶出生就開始學習語言了,他們需要足夠多的語言輸入,才能相應的有些輸出。所以,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有“反正他也聽不懂,我就不對他說話了”的觀念。關於缺乏語言輸入導致的寶寶說話晚的解決方法,之前在《 》這篇文章已經詳細的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2.口腔中的肌肉得不到鍛鍊

有些寶寶的語言輸入是絕對充足的,他也能聽懂些大人說的話,可就是自己開不了口說話,原因很可能是口腔中的肌肉還不夠靈活,以至於支持不了寶寶做如此精細的動作。

為了鍛鍊口腔中的肌肉,父母可以在給寶寶做輔食的時候,都要多給他提供些有嚼頭的食物,無論寶寶是否長了牙齒,多多嘗試,只要寶寶不噎不吐,沒有什麼不舒服,那他一定是用牙齦嚼爛了。適當的咀嚼,是可以鍛鍊寶寶口腔以及舌頭的肌肉的,這對他說話是很有幫助的。

3.缺乏一對一交流

一般來說,多子女家庭中後出生的孩子總會比首先出生的孩子說話晚一些。雖然後出生的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會爆發式的追趕前面的,但第一次開口說話的時間確實相對晚了不少。

這是主要是因為後一個孩子相對於第一個會比較缺乏一對一的親子交流時間,少了很多時間去有效的學習語言。所以增加和孩子一對一的親子交流的時間是有巨大益處的舉動,父母最好也不要邊玩手機邊帶娃。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4.寶寶處在雙語環境中

雙語環境中的寶寶開口說話會晚一些,主要是因為不同規律的兩種語言會讓孩子更加難以理解,對於語言發育明顯落後的雙語孩子,語言康復師會建議孩子先學其中的一種,以減輕他學習語言的負擔。

5.寶寶說話的意願不強烈

人說話的作用就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看法的,假如寶寶本身的性格就比較溫順,不挑東西,平時又被伺候的太舒服了,以至於想要什麼家長一看眼神就能get到,那寶寶就會覺得不說話也挺好的,也就沒有什麼學習語言的動力了。

所以,家長不可以讓寶寶太舒服了,要適時的“裝糊塗”,促使他產生交流的慾望。像“你想要什麼?是這個車子嗎?哦~不是,那是這個球球嗎?那你來說說球~球~,媽媽就給你拿過來,球~球~,說不出來不要緊,我們下次再來說~~”,平時多故意不懂寶寶的需求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6.寶寶就是不開口說話的其他原因

對於寶寶無論如何都不開口說話,家長可以通過“模仿聲音”(模仿動物的叫聲,不同汽車的聲音等),或者反覆重複寶寶平時很感興趣的東西的詞彙(我家糖豆就特別喜歡小狗,每次無論是見到真的小狗了,還是繪本上的小狗圖案,我都會不停的給他說關於“小狗”的話,而除去叫人,“狗狗”是他最早學會的發音)。

還可以讓寶寶多和會說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兒,有時候,大人教不會的東西,同齡的小朋友可是能輕而易舉的就教會的呢。

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結巴

寶寶在學會說話後,很多都會出現說話結巴這種情況,這是“嘴巴動的”比“腦子動的”快,話說到一半,突然找不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導致的。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刻意的糾正甚至責備孩子,寬容待之,讓孩子說慢一點或者適當的協助孩子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這個時期自然就會過去的。

千萬不要小看寶寶說話晚,那可是要付出嚴重代價的

假如孩子一直嚴重結巴超過6個月的,還是得引起家長重視的,看看孩子是不是心理問題,像總是莫名焦慮恐慌等。

2.使用“無意義”詞彙

想要表達一些想法,可是詞彙量不夠怎麼辦?有些孩子會發明一些“萬能”的詞彙來代指。小區裡的一個小女孩,第一次聽她說話簡直都要憋笑憋出內傷了,一會兒說“啪啪那玩一會兒”,一會兒說“我要喝啪啪那”。

這個的處理方法和結巴的差不多,靜待花開,等孩子的詞彙量足夠了,這個現象也就會消失了。

3.吐字不清

有些寶寶,從開始說話就發音很準,但有些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會經歷“輔音發不出來用其他的來代替”的過程,像把“一口”說成“一抖”,“下雨”說成“下午”一樣。

對待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刻意的去糾正,也不要隨著孩子用錯誤的發音說下去,最好的方式是在每次說到這個詞的時候,家長用正確的發音來重複孩子說的話:你是要說吃“一口”對吧。家長在說的時候,要儘可能的放慢語速,讓孩子可以看到你發音的口型,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孩子自然就學會正確的發音了。

有些寶寶就算平時語言啟蒙做的都很到位,可還是因為自身先天原因依舊說話比較晚,俗說“開竅比較晚”,在確認寶寶沒有其他問題的前提下,也只能靜待花開了,家長該加把勁兒還得加把勁兒,讓寶寶早一天說話,他也能少憋屈一天,你也能少頭疼一天不是麼!

願每個寶寶都能早些變為“小話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