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老師,我不要看幼兒園的電視

午餐的時候,我走進中(7)班教室,察看孩子們的午餐情況。大家都在安靜地吃飯,我在身邊的桌子旁輕輕坐下來,發現元元的眼睛紅紅的,一副愁眉苦臉、毫無食慾的樣子。

老師,我不要看幼兒園的電視

我問元元:“怎麼了,不開心嗎?”這一問,元元委屈地哭起來:“我不要看幼兒園的電視。”我憐惜地幫他擦去眼淚,小聲安慰他。他哭得更傷心了。這時,劉老師走過來,解釋道:“餐前組織孩子洗手時,老師播放了幼兒歌曲碟片,愉悅心情,其中有一首動畫片《藍精靈》的主題曲中有藍精靈與怪獸打鬥的動畫場景,元元覺得很害怕。”

原來,劉老師早已關注到了孩子的情緒。她一邊解釋一邊安撫元元,並向他保證:以後再也不看這個碟片了,還建議元元從家裡帶自己喜歡的碟片來幼兒園與同伴分享。可是元元只顧大哭,一邊哭還一邊唸叨著:“我不要看幼兒園的電視,我怕!”

這時,班上的熊老師走過來,問明事由後,示意劉老師去招呼其他孩子。她坐在元元身邊,問他怎麼了?元元哭著向老師說出了自己的委屈。熊老師柔聲說道:“你怕怪獸是吧?那我們以後都不看這個碟片了,等會兒就把它收起來,再不用了,好嗎?”元元看了看熊老師,愣了一下,熊老師肯定地說:“吃完飯,老師和你一起把它收藏好。”元元這才止住了哭泣,抹了抹眼淚,點點頭,開始默默地吃起飯來。

熊老師簡短几句話,就讓哭鬧不止的元元情緒安穩下來,我不禁暗自為她的愛心和智慧點贊。她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元元的心情,體驗他的感受,並及時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使元元得到心理安慰。這是一種每個人都渴望的同理心,所謂同理心是指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這樣才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剛開學,孩子重新開始幼兒園集體生活,在情感和心理上還需要一個過渡期,有時心理比較脆弱。讓孩子感到害怕的動畫片或是其他事物,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和心理陰影。這就需要老師細心地察覺和保護,一旦發現就要設法幫助其消除。

熊老師的承諾給了元元一種踏實和安全感,猶如給了孩子一顆定心丸。孩子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只有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才能深切地認知和感受,確定事情的真實可靠性。把可怕的碟片收藏好,就意味著以後這碟片再沒有出場的機會了,元元也就安心了。前面的劉老師儘管一再保證以後不再看了,可並沒有真正消除元元內心的擔憂和恐懼。因為對孩子而言,成人說話的可信度令人懷疑。在元元看來,只要碟片還在機子裡,可怕的怪獸就隨時可能隨著碟片的旋轉跑出來。

元元吃了飯,果真跟在熊老師後面,把那個碟片從CD機裡取出來,親手放在了另外一個櫃子裡。元元這才安心地和孩子們一起排著隊,出去散步了。

與孩子打交道,不僅需要愛心、細心和耐心,還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拿捏得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幼兒教師,唯有貼近孩子,用心傾聽,更重要的是對孩子保持一顆同理心,把自己當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才能更好地成為孩子的夥伴,成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作者 曹雪萍 單位:江西省上高縣幼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